特种潜艇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码:16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0945767 ·条形码:97875609457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特种潜艇 |
 |
|
 |
特种潜艇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码:16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0945767
·条形码:97875609457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Special submarine
内容简介 《特种潜艇》主要介绍,汇集了国内外特种潜艇方面的许多资料,作者从各类特种潜艇和水下设施的使命、任务人手,深入浅出地对其性能、结构、设备配置等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其中穿插了不少故事性很强的应用实例,是一本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读物。作者是从事潜艇研究的专家,《特种潜艇》传达给读者的知识对了解潜艇,了解水下设施有直接的帮助,对从事水下设备事业的人们也是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袖珍潜艇与微型潜艇
1.1 日本袖珍潜艇出现在珍珠港
1.2 英国袖珍潜艇勇炸德国战列舰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袖珍潜艇的发展
1.4 苏联的袖珍潜艇
1.5 意大利的袖珍潜艇
1.6 联邦德国和英国的袖珍潜艇
1.7 朝鲜袖珍潜艇闯人韩国水域
1.8 微型潜艇
第2章 救生潜艇与救生潜器
2.1 苏联的940型救生潜艇
2.2 苏联的救生潜器
2.3 在“库尔斯克”号救援中的救生潜器
2.4 英国的救生潜器
2.5 美国的DSRV型深潜救生潜器
2.6 中国的救生潜器
2.7 其他国家的救生潜器
第3章 特殊作战用途的潜艇
3.1 潜艇的运输活动与运输潜艇
3.2 潜艇布雷与布雷潜艇
3.3 水下遥控灭雷器
3.4 高速快艇一潜艇
3.5 神秘的“海底坦克”
3.6 大型核动力登陆潜艇的设计
第4章 试验潜艇
4.1 美国的“大青花鱼”试验潜艇
4.2 苏联的试验潜艇及“白鲸”号
4.3 法国的“电鳗”号导弹试验潜艇
4.4 中国的200号导弹试验潜艇
第5章 考察探测深潜器与考察潜艇
5.1 苏联及俄罗斯的“ 和平”号深潜器及其他
5.2 美国的“ 曲斯特” 号深潜器及其他
5.3 日本的“读卖”号与“深海”号深潜器
5.4 中国的“ 鱼鹰” 号深潜器
5.5 缆控无人深潜器
5.6 缆控海底爬行器
5.7 遥控无缆深潜器
5.8 俄罗斯的“ 海梭” 号考察潜艇
第6章 大型水下设施
第7章 水下运输船舶
第8章 旅游观光潜艇
后记
……
序言 潜艇是一种军事装备。战争的双方斗智斗勇,使得水下的作战手段越来越多,因此,潜艇的作战功能也越来越多。此外,对海洋的开发和考察,对海洋权益的争夺,同样要求在水下活动的潜艇具有许多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形式。因此,潜艇便出现了许多新的种类、新的样式。也就是说,除了一般概念的潜艇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水下装备,我们把它们通称为特种潜艇。
本书介绍的就是特种潜艇。与我们常规理解的各类潜艇相比,它有其特殊性。所谓特殊,是指:同样是攻击型潜艇,但它的尺寸特别小;同样是普通排水量的潜艇,但它不是直接用于攻击而是用于其他军事方面;形式上类似潜艇,但它用于海洋探测研究或海洋资源开发?”,简言之,本书介绍的潜艇都有其特色。作者力图把形形色色的潜艇展现给大家,读者会从这些特种潜艇中体会到潜艇科技工作者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展现的卓越智慧。
文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袖珍潜艇作为一种辅助作战潜艇曾获得一些战果。1941年12月,意大利派“席塞里”号潜艇搭载三枚人操鱼雷偷袭英国的亚历山大港,击沉“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勇敢”号战列舰;1943年9月,英海军用六艘潜艇拖带X型袖珍潜艇重创德国“梯尔比兹”号战列舰。这些战例引起了有关国家海军的重视,希特勒德国在二战的最后两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和制造人操鱼雷和袖珍潜艇,期望以此挽回海上的颓势。德国先后开发的人操鱼雷和袖珍潜艇的原型和方案多达15个,建造袖珍潜艇的数量近1500艘。但因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迅速失利,大部分袖珍潜艇未能投入使用。德国使用袖珍潜艇执行偷袭任务,成效不大,因此在战争的最后三个月,德国的“海狗”型袖珍潜艇的主要任务转为“破交”,先后击沉的商船和运输船总吨位达到37000吨。同盟国方面为搜捕3~5艘“海狗”型潜艇,每天竟出动约500艘次舰艇和1500架次飞机。
后记 潜艇若按1899年“霍兰”号正式编入美国海军算起,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然而,这一百多年间,它作为军事角力的工具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近五十年来,由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出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水下装备。尽管国内外有许多书刊对此有所介绍,但较全面地综合介绍水下装备的书却较为鲜见,为读者提供一本这样的书,这便是本书编写的动机。作者力图使读者从中对特种潜艇、对水下设施有所认识,有所了解,能增长一些有关水下装备的知识。如能对有志于水下装备事业的年青人给予一些入门的指导,那更是作者的意外之喜了。
本书的资料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国外的,有国内的,例如国内的《舰船知识》、《现代舰船》杂志以及《当代中国》丛书等。作者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加工整理,补充修改。在此恕不一一注明,谨向有关书刊出版社和资料的原作者致以谢意。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作者的多位同事的帮助,也得到出版社的支持和帮助。作者深感编写一本书之不易,在此对帮助过本书编写、出版的同志表示感谢。
作者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