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电子与通信 >

接入网技术与设计应用

2010-04-30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63521128 ·条形码:978756352112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接入网技术与设计应用 去商家看看
接入网技术与设计应用 去商家看看

 接入网技术与设计应用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63521128
·条形码:97875635211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通信工程专业教材

内容简介 《接入网技术与设计应用》内容简介:接入网技术是电信市场化的产物,是满足用户线路网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产生的新技术。接入网所呆用的技术可以是不同接入系统、不同传输系统和不同网络介质的排列与组合,因而技术构成十分复杂。《接入网技术与设计应用》对接入网概念、网络环境和结构以及各种系统技术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接入网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背景;铜线接入网的各种技术和设计实例;接入网接口技术;光纤接入网技术;PON的建设模武规划和设计原则及应用实例;CATV和HFC接入技术及设计应用实例;接入网的供电.等。为了方便教学和阅读自测,每章均有适量的思考与练习。
全书内容系统全面,材料充实丰富,可供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从事相关专业的通信技术人员和通信管理人员的参考书籍使用。
编辑推荐 《接入网技术与设计应用》: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通信工程专业教材
目录
第1章 接入网技术基础
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1.2 接入网的发展历程
1.3 接入网定义与定界
1.4 接入网功能结构与接口
1.4.1 接入网功能结构
1.4.2 接入网接口
1.5 接入网的分层模型
1.6 接入网接人类型
1.7 接入网管理
1.8 接入网特点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铜线接入网技术
2.1 铜线用户线路网
2.1.1 铜双绞线和音频对称电缆
2.1.2 用户线路网
2.1.3 配线方式
2.1.4 传输设计
2.1.5 加感技术
2.1.6 用户线路网演进
2.2 铜线对增容技术与系统
2.2.1 信号复用技术
2.2.2 线路集中技术
2.3 话带Modem和ISDN接入技术
2.3.1 话带Modem拨号接入
2.3.2 ISDN接入
2.4 HDSL技术
2.4.1 系统构成
2.4.2 关键技术
2.4.3 性能损伤
2.4.4 传输标准
2.4.5 应用与发展
2.4.6 第二代HDSL——HDSL2
2.5 ADSL技术
2.5.1 ADSL的简介
2.5.2 ADSL的调制技术
2.5.3 基于DMT的ADSL系统
2.5.4 ADSL.Lite(G.Lite或UDSL)技术
2.5.5 ADSL与其他铜有线接人方式的对比
2.5.6 ADSL的应用实例
2.6 VDSL技术
2.6.1 系统要求参考模型
2.6.2 传送模式
2.6.3 性能
2.6.4 发送频谱
2.6.5 功率消耗
2.6.6 调制技术
2.6.7 应用与发展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接入网的接口
3.1 业务节点接口
3.1.1 业务节点
3.1.2 业务节点类型
3.1.3 业务节点接口类型
3.2 用户网络接口
3.2.1 Z接口
3.2.2 U接口
3.2.3 其他接口
3.3 电信管理网接口
3.4 V5接口
3.4.1 v5接口的地位和作用
3.4.2 V5接口的接入模型
3.4.3 V5.1与V5.2的比较
3.4.4 V5接口所支持的业务及选用原则
3.4.5 V5接口的功能描述
3.4.6 V5链路及时隙结构
3.4.7 呼叫控制协议结构
3.4.8 V5接口的物理层
3.4.9 V5接口的数据链路层
3.4.1 0V5接口的网络层(第三层)
3.4.1 1V5接口的测试
3.4.1 2V5接口的网管功能
3.4.1 3V5接口存在的问题
3.4.1 4V5接口的应用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光纤接入网技术
4.1 光纤接入网概述
4.1.1 光纤接入基本概念
4.1.2 光纤接入网接人方式
4.1.3 光纤接入网参考配置和功能结构
4.1.4 光纤接入网应用类型
4.2 光纤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4.2.1 单星形结构
4.2.2 双星形结构
4.2.3 总线形结构
4.2.4 环形结构
4.2.5 树形结构
4.3 无源光网络
4.3.1 PON的定义
4.3.2 PON的光纤类型
4.3.3 PON的波长分配
4.3.4 双向传输技术
4.3.5 多址接入技术
4.3.6 OAN系统规范
4.3.7 PON功能结构
4.3.8 PON系统的保护
4.4 ATM无源光网络
4.4.1 概述
4.4.2 APON的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4.4.3 APON的帧结构
4.4.4 APON的关键技术
4.5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4.5.1 EPON推出背景
4.5.2 EPON定义与系统结构
4.5.3 EPON工作原理
4.5.4 EPON光路波长分配
4.5.5 EPON的关键技术
4.5.6 EPON技术应用分析
4.6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
4.6.1 GPON简介
4.6.2 GPON的标准化进程和研究现状
4.6.3 GPON系统结构
4.6.4 GPON的工作原理
4.6.5 GPON的协议栈和复用机制
4.6.6 GPON的封装方式
4.6.7 GPON的关键技术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无源光网络规划与工程设计
5.1 无源光网络的建设模式规划策略
5.1.1 无源光网络的建设模式及应用原则
5.1.2 无源光网络建设投资模型及应用
5.1.3 新建场景建设模式分析与比较
5.1.4 铜缆网改造方案分析与比较
5.2 EPON的FTTH工程设计规范
5.2.1 EPON设备配置要求
5.2.2 无源光器件基本要求
5.2.3 ODN拓扑结构及组网原则
5.2.4 设备安装设计
5.2.5 ODN设计原则
5.3 EPON实现FTTH的工程方案
5.3.1 PON实现FTTTH的工程设计方案
5.3.2 某电信局FTTH光纤接入网的实现方案
5.3.3 工程方案实例
5.3.4 宽带小区布线工程方案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CATV和HFC接入网
6.1 传统同轴电缆CATV系统
6.1.1 CATV系统概述
6.1.2 CATV系统发展状况
6.1.3 CATV系统
6.2 CATV光纤传输系统
6.2.1 CATV光纤传输系统特点
6.2.2 CATV光纤传输系统的类型
6.2.3 CATV传输系统的性能参数
6.2.4 CATV光纤传输系统规划
6.3 HFC系统
6.3.1 HFC的发展
6.3.2 HFC的结构
6.3.3 HFC的传输方式
6.3.4 HFC频谱分配方案
6.3.5 HFC双向通信问题
6.3.6 HFC的供电
6.3.7 HFC的特点
6.3.8 Cable Modem接入系统
6.4 HFC网络设计和双向化技术
6.4.1 广电A平台HFC网络结构设计
6.4.2 广电B平台HFC网络结构设计
6.4.3 有线电视HFC网络双向化技术
6.5 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化设计方案实例
6.5.1 某市有线电视网络现状
6.5.2 某市HFC有线电视网络改造总体设计思想
6.5.3 HFC有线电视网络改造方案设计
6.5.4 防雷与接地设计
6.6 光纤有线电视网全业务宽带接入方案实例
6.6.1 有线电视网络全业务接入网技术方案分析
6.6.2 某市有线电视综合业务数据网的总体设计思想
6.6.3 基于EPON技术的有线电视全业务接入网系统结构设计
6.6.4 EPON系统可靠性设计
6.6.5 宽带接人网设备选型原则
6.6.6 广电EPPN网络建设中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供电
7.1 供电方式
7.2 接入网设备的馈电接口
小结
思考与练习
……
序言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期望实现在地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同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也就是说,通信网将朝着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而现代化的通信网主要由传输网、交换网、接入网三大部分组成,就我国的通信网络而言,传输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光纤化;交换网也基本实现了程控化、数字化;而接入网作为电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占整个电信网投资的60%以上,由于投资巨大,接入网在电信网诞生后的一百多年里,技术更新缓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业务需求和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光通信、数字交换等技术的突破和成熟,使光纤接入网的建设开始走向规模化,大量的新技术开始应用于接入网。随着传输网、交换网的高速发展,必然促使接入网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接入网在整个通信网络中具有建设技术复杂、实施难度大、投资费用高的特点,因此接入网也就成了通信网建设中的“瓶颈”,如何解决好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成了实现通信现代化的关键。
本书针对当前接入网中的问题,着重介绍各种接入技术原理、适用范围、系统体系结构、组网方式、接入网组网设计方案等内容,使读者对接入网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全书共分7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接入网的定义与定界、发展历程、接入网功能结构与接口、接入网分层模型、接入网接入类型、接入网管理以及接入网特点。
第2章介绍铜线接入网技术,包括铜线用户线路网技术、铜线对增容技术与系统、话带Modem和ISDN接入技术、HDSL技术、ADSL技术及应用设计实例、VDSL技术。
第3章介绍接入网接口,包括业务节点接口、用户网络接口、接入网管理接口、V5接口。
第4章介绍光纤接入网技术,包括光纤接入网定义、参考配置、接入类型、拓扑结构、无源光网络(PON)技术、APON技术、EPON技术、GPON技术。
第5章介绍无源光网络的规划和设计应用,包括PON的建设模式规划策略、PON的FTTH工程设计原则、基于EPON的接入工程实例。
第6章介绍CATV和HFC接入网,包括同轴电缆CATV系统、光纤CATV系统、HFC系统、HFC设计和双向化技术、HFC设计应用方案实例。
文摘 插图:


从理论上讲,对于同样的线路,单载波系统和多载波系统应能达到同样的性能。但由于实际铜双绞线电气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单载波系统的性能较多载波系统差。
2.DMT调制技术
ADSL采用离散多音调制技术(Discrete Multi-Tone,DMT),DMT技术早在1964年就已经被证明可以最充分地利用信道带宽,使传输性能最优化,然而由于实现复杂性的原因,一直没有被人们采用。20世纪90年代,高速、高性能DSP的出现,使DMT技术实用化变成现实。
DMT调制解调技术是目前最具前景的调制解调技术,由于技术先进已经被ANSI组织定为标准,并被美国ADSL国家标准推荐使用,目前我国使用的正是这种基于DMT复用编码方式。这里主要介绍DMT调制技术。
DMT将可用传输带宽分成多个独立的子信道,对每个子信道的性能进行测量,并依据子信道的性能进行比特分配。DMT的自动带宽优化和动态比特分配性能使其成为ADSL系统的最佳选择。
DMT的基本思想是:在频域内将信道可用带宽划分成N个独立的正交子信道,数据被分配到各个子信道进行传输。每个子信道的调制载波不同,可以在各个独立的子信道上引人相应的TCM成形等技术。只要有足够大,信道被划分得足够细,则每个子信道的频率特性均可以看成是平坦的。在接收端不需要采用复杂的信道均衡技术,即可对接收信号进行可靠的解调。理论上而言,只要信道划分得足够细,就可以实现接近信道容量的传输。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