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电工技术 >

电路原理

2010-04-30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20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030139887 ·条形码:97870301398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电路原理 去商家看看
电路原理 去商家看看

 电路原理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20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030139887
·条形码:97870301398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电子通信系列规划教材
·外文书名:Principles of Electric Circuits
·图书品牌:科瀚伟业

内容简介 《电路原理》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为培养实用型、技能性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提供一本浅显易懂、便于教学的电路原理教材。《电路原理》共分5章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互感与理想变压器等内容,同时在附录中提供了电路原理实验。《电路原理》的主要特点是以大量例题的形式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透彻讲解,书中还渗透了电子类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电路的思路和技能。全书内容通俗易懂,每章都配有自测习题,其难度都不超过例题,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施教。《电路原理》可作为应用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全日制高职、高专的二年制或三年制大专的教材;也可作为夜大、函大、学历文凭考试、自学考试等电子类专业的大专教材。
编辑推荐 《电路原理》为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1.1 电路及电路模型
1.1.1 电J略
1.1.2 电路模型
1.2 电流、电压和电功率
1.2.1 电流
1.2.2 电压
1.2.3 电功率
1.3 欧姆定律
1.3.1 欧姆定律
1.3.2 电导
1.3.3 电阻元件上消耗的功率与能量
1.4 基尔霍夫定律
1.4.1 名词术语
1.4.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4.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5 电路中的等效
1.5.1 电阻的串联
1.5.2 电阻的并联
1.6 电路中的电位及其计算
※1.7 受控源
1.8 基本概念和定律的应用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概念
本章自测题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1 电压源和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2.1.1 电压源
2.1.2 电流源
2.1.3 实际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2.1.4 利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解题方法
2.2 节点电位法
2.2.1 弥尔曼定理
2.2.2 两个以上节点的电路
2.3 等效电源定理
2.3.1 戴维南定理
2.3.2 诺顿定理
2.3.3 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开路电压U及等效内阻R
2.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2.5 网孔电流法与回路电流法
2.5.1 网孔电流法
2.5.2 回路电流法
2.6 叠加定理和置换定理
2.6.1 叠加定理
2.6.2 置换定理
2.6.3 齐次定理
2.7 电路分析方法举例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概念
本章自测题

第3章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3.1 电容、电感和换路定律
3.1.1 电容元件
3.1.2 电感元件
3.1.3 换路定律
3.2 电感、电容的串并联
3.2.1 电感的串联和并联
3.2.2 电容的串联和并联
3.3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三要素公式
3.3.1 方程的建立
3.3.2 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
3.4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4.1 零输入响应
3.4.2 零状态响应
3.4.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与全响应的关系
3.5 稳态响应和暂态响应
3.6 求解一阶动态电路的方法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概念
本章自测题

第4章 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
4.1 正弦电压和电流
4.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4.1.2 相位差
4.1.3 有效值
4.2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4.2.1 相量
4.2.2 正弦交流电相量计算法的两套公式
4.3 单一元件的相量形式及其平均功率
4.3.1 电阻元件
4.3.2 电感元件
4.3.3 电容元件
4.3.4 正弦交流电路的平均功率
4.4 正弦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4.1 正弦串联电路
4.4.2 正弦并联电路
4.5 混联电路的分析
4.6 正弦交流电路分析方法举例
※4.7 三相电路简介
4.7.1 相电压
4.7.2 线电压
4.7.3 三相电路的计算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概念
本章自测题

第5章 互感与理想变压器
5.1 耦合电感元件
5.1.1 耦合电感的基本概念
5.1.2 互感系数M
5.1.3 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
5.1.4 同名端的判别方法
5.2 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
5.2.1 耦合电感的串联等效
5.2.2 互感系数M的测量
5.2.3 耦合电感的T型等效
5.3 含互感电路的分析方法
5.4 理想变压器
5.4.1 理想变压器
5.4.2 理想变压器的变压关系
5.4.3 理想变压器的变流关系
5.4.4 理想变压器的变换阻抗关系
5.5 含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概念
本章自测题
附录电路原理实验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电路原理”是二年制和三年制高职、高专院校应用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高职高专培养人材的方向是以“实用型、技能型”为主要目标,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紧扣这一基本要求,并考虑到二年制和三年制大专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特点和学制短、教学时数有限的实际情况,删去了一些与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的纯理论性内容,特别是对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后继课程很少用到的内容也进行了压缩处理。作者编写本教材的基本思想是为读者提供一本浅显易懂,既便于自学和教学,又适合就业实际需要的电路原理教科书。
本书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互感与理想变压器等内容。
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围绕“以实用为主、理论上够用即可”这一基本思想,针对以往使用的同类书籍纯理论性的内容偏高,不太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的情况,本书在编写中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尝试,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1)用大量例题的形式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透彻分析,达到以“例”说“理”的目的。举例中尽量渗透电子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电路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学到一些在第一线工作的电子技术人员的良好习惯,以便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2)在内容处理上注意抓主要矛盾和基本功的训练。例如在第3章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中,一开始就讲解换路定律及用三要素公式求解电路的全响应,而把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作为全响应的特例予以简单介绍,并指出只要训练好对三要素公式的使用,全章内容的知识点也就可以牢固掌握了。再如第5章互感与理想变压器中,抓住了互感的顺串、反串、T型等效这一主要方法,指出只要在含互感的电路中做了去耦等效,就可以用前几章的内容进行电路分析了。这样处理,能使学生感到各章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并不多,达到易学易懂又实用的目的。由于抓住了主要矛盾,删去了大量繁杂的与实用联系不紧密的内容,为缩短学时数奠定了基础。
(3)全书贯穿了用电位比较法分析电路的基本思想,因为电位法是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电路分析方法之一,因而把与电位法密切相关的弥尔曼定理的应用做了重点讲解,并把电位比较法与欧姆定律、电阻的串并联、分压分流法作为分析求解电路的首选方法。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便于后继课程的学习。例如,模拟电路中,运算放大器在负反馈线性工作状态下,无论电路怎样复杂,只要用弥尔曼定理分别写出运放同相输入端与反向输入端的电位表达式,并将这两个电位列成等式,就能很容易地求出运放输出与输入信号的关系,而避免去记忆众多的公式。这样做的结果既有利于后继课程的学习,又达到了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文摘 插图:


1.1.1 电路
电路就是电的传送路径,它由电源、负载和中间环节组成,图1.1是按实物画出的手电筒电路的示意图,它由电源(干电池)、小电珠(负载)和开关(中间环节)三部分组成,导线是连接这三部分必不可少的。当闭合开关S时,正电荷便从电源正极通过导线源源不断地流经小电珠中的灯丝,回到电源负极。灯丝的作用是把电能变成了光能和热能。
在这个例子中,电路的功能是把电能传送到小电珠里,并通过小电珠实现了能量的转换。日常生活中使用发电厂送出的电能经过变压器等中间环节最后到达用电器,如电风扇、冰箱等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其他能量,都类似此例。
电路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电信号的传递和处理。例如收音机电路可把远方广播电台送出的信号经过放大、检波处理,最后还原成声音供人们收听。电话、电视、计算机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总之,虽然实际电路种类很多,但就其功能来说,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作为能量的传输或转换;二是实现电信号的传递和处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