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研究(第24辑)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5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108032465/9787108032461 ·条形码:9787108032461 ·版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道家文化研究(第24辑) |
 |
|
 |
道家文化研究(第24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5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108032465/9787108032461
·条形码:97871080324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道家文化研究(第24辑)》内容简介:道教文学是道教研究中富有生命力的一大课题。本辑“道教文学”专号选收国内外翠者论文二十余篇,集中在道教诗词、道教文学总论、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四个主要论域,为道教文学研究第一部论文合集。
编辑推荐 《道家文化研究(第24辑)》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目录 编者的话
金丹派南宗诗词论要
论道教诗词的思想意蕴与艺术特色——以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为例
道教典故与唐宋诗词
论韩国炼丹诗的审美趣味
诗心道骨——论道教与魏晋山水诗的兴起
唐诗中有关女道士的恋情诗考论
道家对《韩诗外传》的影响
葛洪仙道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道家“复”“反”哲学思想与
道教文学关系刍议——以宋元时期的道教文学作品为例
宋玉为道家文人考——兼谈阗于宋玉骨气问题的争论
文以载道——陶弘景的文学成就及其价值追求
张天师传说和佛本生故事
古本道教陈靖姑小说《海游记》研究
死亡时空与生命欲望——道教信仰与六朝鬼神志怪小说的时空形式
八仙过海传说的演变与传播
道教笔记小说概说
纠须客故事的形成与版本流传考
论《搜神记》的巫术特色
《西游记》故事角色的内丹学寓意——兼驳反“证道书”论
谪仙的产生、种类及在小说中的表现——兼谈李白传说对谪仙内涵转变的影响
宋代鼓子词与道教的唱道情
道教与南戏《孟姜女》
从误入到导入:《刘阮天台》杂剧主题的新变
辅教风化劝善于戏——道教劝善书与元明清戏曲初探
道教与戏剧关系研究综述
访道教文学研究学者詹石窗教授
书评·书介
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
黄永锋:《道教服食技术研究》
陈广忠:《淮南子斠诠》
……
文摘 原始宗教以为梦是一种灵魂出游现象,是沟通入神、获得神灵启示、预见未来的重要方式。原始宗教是道教的渊源之一,道教自然也接受并发展了原始人关于梦的观念。《庄子.齐物论》说:“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道教的人生如梦思想主要指人生短促、世事无常,身外的功名利禄皆为虚幻,不值得人去追求。只有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它不但不虚幻,而且要用各种方式来保养它,以求长生和永生,长生了就能享尽人间的欢乐,永生了就能成为天地之间任往来的神仙。在生命与功名面前,舍功名而求生命。梦的来源有以下几种:(1)鬼魂托梦;(2)神庙祈梦;(3)因情或因思成梦;(4)神灵掌梦。神灵掌梦是道教典故中惯常见的一类。神灵为了度脱某人或教育某人,往往将某人引入梦中,神灵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梦境,以达到所要达到的目的。长篇巨著《红楼梦》从内容到形式应该都受了黄粱梦、南柯梦的影响。贾实玉十九年的“梦”,完全是在一僧一道的掌控下完成的。贾实玉在人世享尽了富贵,最后遁人空门,不过是红楼一梦也。
5.隐逸模式
关于隐逸的典故主要有庞公采药、韩康卖药、山中宰相、变名吴市、梅妻鹤子等。
鹿公采药,咏隐士。出自《后汉书.庞公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人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敷延请,不能屈。……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山中宰相,出自《南史.陶弘景传》:陶弘景系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隐居江苏茅山。梁武帝萧衍屡请不出,“书问不绝”,“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梅妻鹤子:北宋诗人林逋,谧和靖先生。“少孤力学,恬淡好古,虽衣食不足,毫无介意。结庐西湖的孤山,二十年不至城市。……逋不娶无子,所居植梅畜鹤,人因谓‘梅妻鹤子’。”
除了这些典故以外,还有鸥盟、东陵瓜、五湖春、河上公、挂冠、金华牧羊、孙登长啸、南山、沧洲、渔樵等等具有隐逸色彩的道教典故和意象,由于篇幅限制,不能一一列举。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隐居山野,不慕功名,不求显贵,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而以修身善性为务。这个群体大约有两大类人,一类是出家的道士与僧人(当然这类人是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的),一类是看破功名或不得志(或功成身退)的文人。山是道教信仰的“物质”基础。没有山,就没有神仙,也就没有道教。“仙”,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