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修订本)

2010-04-30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51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09704375/9787509704370 ·条形码:9787509704370 ·版本:修订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修订本) 去商家看看
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修订本) 去商家看看

 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修订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51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09704375/9787509704370
·条形码:9787509704370
·版本:修订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适用于哲学专业及相关专业人士。

内容简介 《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认为:一、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也有控制其发育生长,决定其性状特征的“基因”可称“文化基因”。二、中国传统文化有明显的阴性偏向,其本质性特征与一般女性的心理和思维特征相一致,而西方则有明显的阳性偏向。三、中国学者多立足时间以视空间,西方学者多立足空间以视时间。所以中国较多地探寻了整体的时间特性和时间性的整体,西方则较多研究了整体的空间特性和空间性的整体。作者引用大量典型材料,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管理学、医学、美学、农学等重要文化领域的认识和价值取向,对上述观点做了论证。
作者简介 刘长林,1941年生,1958~196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3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研究员,2002年退休。现任曲阜孔子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哲学。主要著作:《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1982),《中国象科学观》修订版(2008),《周易的健康哲学》韩文版(2007)。
目录
《中国系统思维》再版序
 自序
 引言
第一编 整观宇宙
 一 《周易》系统观
 (一)如何看待《周易》
 (二)圜道与中国思维
 1.圜道观之表现
 2.圜道观评价
 (三)《易经》天人观及影响
 1.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
 2.人天、主客相融合
 3.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从系统和信息观点看《周易》
 1.整体观念
 2.关系与结构
 3.平衡与稳定
 4.全息系统
 (五)《易传》象论及其他
 1.“象”规定了研究的层面
 2.据象归类,整体划分世界
 3.“象”是功能模型
 4.意象思维的实践与理论
 二 承前启后的《吕氏春秋》
 (一)宇宙一体化理论
 1.宇宙万物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侧重认识事物的功能动态
 3.着眼于关系和结构
 4.天人相应
 (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视社会为控制系统
 三 系统哲学的演化
 (一)从龙说起
 (二)三大综合,两大分化
 1.西周
 2.春秋战国
 3.秦汉
 4.魏晋
 5.两宋
 (三)几个特点
 1.奇妙的对称
 2.墨、法的命运
 3.理的尊崇
 4.不安的主题
 5.同化机制
第二编 统筹管理
 一 儒家社会管理学——从孔子到董仲舒
 (一)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人
 (二)实现管理的两大杠杆
 (三)君、臣、民的协同
 1.君为国之枢机,同时也要受到约制
 2.君、臣、民的关系是相互的,君主应主动爱护臣民
 3.建立相互调节的管理结构
 (四)可靠的通信联系
 (五)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六)儒学的特点和历史的选择
 1.重视社会的整体调节,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
 2.在等级制度的范围内,允许个性发展
 3.以血缘关系作为维系和亲的纽带
 4.主张人要当作人来管理和使用
 二 智慧胜刚强——孙子战略管理思想解析
 (一)战略决策三原则
 1.“五经”、“七计”,“算”决胜负
 2.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3.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
 (二)因敌制胜的形论
 1.我专敌分
 2.避实击虚
 3.“兵形象水”
 4.巧计动敌
 (三)不责人而求势的势论
 1.“投之于险”
 2.“奇正之变”
 3.“击其惰归”
 4.形圆不败
 (四)知重于兵的知论
 1.信息是战略行动的依据
 2.信息战
 3.信息反馈
 4.信息中枢的优化
 (五)“君命有所不受”的法论
 1.强调军事系统的特殊性
 2.协调将卒关系
 3.“治众如治寡”
 (六)与儒、道、法比较
 1.管理三支点
 2.系统内外的划分
 3.普遍性与现实性
第三编 辨证论医
 一 中医学特色的由来
 (一)阴阳
 1.阴阳概念不同于矛盾概念
 2.阴阳是功能动态性概念
 3.强调整体平衡和调节
 4.阴阳反照
 (二)五行
 (三)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四)中国式的信息方法
 1.间接认识
 2.人身全息现象论
 3.视人身为信息调控系统
 (五)未来和竞争
 二 阴阳时间医学
 (一)阴阳时间观
 1.万事成败的关键
 2.时间是具体的
 3.“时”与“道”相互渗透
 4.时间有圜形结构
 5.宇宙节律的统一性
 (二)人身与阴阳节律
 1.年节律
 2.日节律
 3.月节律
 4.超年节律
 (三)摄生和诊疗中的时间因素
 1.关于摄生
 2.关于诊法
 3.关于用药
 4.刺法
 (四)现代研究
第四编 圜道审美
 一 阴阳五行学说的音乐美学
 (一)阴阳五行与五声六律
 (二)艺术之美在于“和”
 (三)音乐的作用
 1.省风
 2.养性
 3.治世
 (四)值得重新研究的“神秘”因素
 二 阴阳五行与中国艺术
 (一)人是宇宙中心与抒发
 (二)抒发与宇宙一体
 (三)神动之美,神动之真
 (四)“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
 (五)有生有制,美在中和
 (六)程式理论,程式之美
 (七)盘桓往复的时空观念
第五编 生态农学——兼论其他
 一 “天—地—人”与中国农学
 (一)天与农学
 (二)地与农学
 (三)人与农学
 (四)关于“天—地—人”与思维方式
 二 传统农学的方向
 (一)寻求最佳生态关系
 1.非生物环境的最佳生态
 2.生物环境的最佳生态
 3.用阴阳概括的尝试
 (二)在循环中求得永新
 1.整地循环
 2.用养结合
 3.撂荒—休闲—轮作
 4.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能循环
 (三)从有限中索取无限
 1.精耕细作
 2.“盗天地之时利”
 3.巧妙经营,少种多收
 三 地利与人力的运筹
 (一)“上田弃亩,下田弃”
 1.整体与局部属性的差异原理
 2.结构决定功能
 3.全息、模拟和阴阳平衡
 (二)“一亩三,岁代处”
 1.系统的动态性和变易性
 2.圜道和类比
 (三)“区田以粪气为美”
 1.复杂系统具有多级结构、多级层次
 2.“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的空间分配
 3.化整为零,发挥局部优势
 (四)“将地偏爱偏重”
 1.集中优势,提高效率
 2.质优于量,力求质变
 3.各个击破,以弱胜强
 四 古代科技系统思维例举
 (一)阴阳合历
 (二)北斗和二十八宿
 (三)圭表原理
 (四)《山海经》的五方地理观
 (五)都江堰和灵渠
 (六)“齐之以味”与“炉火纯青”
 (七)铜绿山古矿井
 1.合理布置矿井巷道
 2.采用上向式分层开采法
 3.利用气压差通风
 4.矿井选址在富集易采处
 (八)《考工记》制车
 1.把综合方法与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2.强调整体与局部必须协调一致
 3.应用数学方法为整体设计服务
 4.找出系统的逻辑起点
 5.把“人—机”关系置于重要地位
 (九)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十)方剂、炼丹、火药
 (十一)从雕版到活字
 (十二)“一举而三役济”
 (十三)群炉汇流法
 (十四)联窑
 作为开始的结语:文化基因与中国思维的女性偏向
 附录
 1996年重印补叙——继承?和实?时归
 论信息的内容与形式

……
序言 《中国系统思维》初版在1990年,迄今已近二十年了,经作者认真修订,现在再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是一本真实的书,一本探求的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和作者同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在非本真本己的氛围中,流露出的一点本真本已的知见,为彼此留下了久驻的印象。毕业后,在不同的境遇里,历经十一年“文化大革命”和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面对二十世纪以来生活之树提出的各种实在性问题,在我们的内心掀起了翻天覆地的波澜。我知道,作者为了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工作,才为自己选定了这样的研究方向和题目,他在思考《黄帝内经》哲学和系统信息哲学的基础上,尽自己所能,在中国传统文化若干重要领域,引用大量典型材料和事实,为本书的立论说话。
真实是一种精神,是对自然和实在的一种追求。真实不等于正确无误。但正是这种精神,推引作者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探索。

文摘 一 《周易》系统观
(一)如何看待《周易》
《周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分上下篇;一部分是《易传》,计十篇,又名十翼。《易经》自战国时代起,就被儒家奉为经典,近三千年来对中国文化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易经》究竟何时成书,何时大致以今本的面貌流传,至今尚无定论。对于《易经》的成书时间,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西周初年说,西周末年说,战国初年说。本书采第二种说法。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易经》并非一人之创作,它的形成和编定过程,一定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众所周知,《易经》与占筮有密切关系。新近的考古资料和研究证明,占筮在殷代确已流行。《世本·作篇》和《吕氏春秋·勿躬篇》关于“巫咸作筮”的说法,看来可信。据《尚书·君爽》,巫咸乃商代太戊时人。八卦和六十四卦正是在占筮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考古学者在现今保存的文物中发现,殷代已有契数的卦象,六十四卦的卦名也已存在。《礼记·礼运篇》载:“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这些材料说明,商殷之时有与《周易》类似的文献。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与《周易》有区别,如《周易》中《乾》在《坤》之前,而孔子去宋国考究殷文化所得之“殷卦书”,《乾》在《坤》之后,但是《周易》与“殷卦书”在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毕竟是一脉相承的。“殷卦书”可以看做是《周易》的前身。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