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6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300109398 ·条形码:978730010939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增订版) |
 |
|
 |
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增订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6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300109398
·条形码:97873001093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内容简介 《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增订版)》立意于当代宗教哲学观念,以问题与方法为经纬,着重研讨了六个错综复杂的宗教哲学课题:上帝存在证明、罪恶问题研究、宗教经验研究、宗教语言问题、宗教对话问题、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旨在梳理出问题的由来、观念的演变、现存的疑难,尤其是方法论争端,使读者抱着批判意识涉足宗教哲学前沿。《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增订版)》此次修订除了对有关宗教对话问题的内容作了大幅度的增订,对其他内容作了大量修改以外,还在附录中增加了学术界对基督教研究的反思、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以及宗教是什么等内容。
作者简介 张志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2004-2009)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所和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1998-1999),德国法兰克福大学DAAD客座教授(2006-2007)。
研究领域为宗教学、宗教哲学、基督教神哲学、宗教与文化及其比较研究、中西方哲学等。主要著作:《宗教文化学导论》(1993)、《猫头鹰与上帝的对话——基督教哲学问题举要》(1993)、《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1995)、《理性的彷徨——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理性观比较》(1997)、《宗教学是什么》(2002)等。主编:《宗教研究指要》(2005)、《20世纪宗教观研究》(2007)、《跨文化思想者文库》(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
媒体推荐 本书以宽广的视域、深刻的见地,研究了西方宗教哲学的问题意识、典型方法及其发展沿革,其探究以当代观念为重点。体现出作者对哲学、宗教发展强烈的现实关切和对其最新成果的敏锐把握。由此,读者可以获得对全球化时代西方宗教哲学发展趋向的整体审视和重点认知,找出西方精神思想史上“老问题”和“新解答”之间的有机关联及其深邃意蕴。
——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这部6年前首版的厚重专著,堪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学研究的硕果之一。此次修订再版,作者更为凸显了“宗教哲学的中国意义”。相信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思考。
——李秋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编辑推荐 《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目录 绪论 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
一、当代观念:宗教哲学是什么
1.宗教哲学与神学
2.宗教哲学与宗教学
二、研究现状:两个例证分析
1.希克的《宗教哲学》
2.群体创作的《指南》
3.两个例证的学术启发
三、何谓“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
1.关于“关键环节”
2.关于“方法论批判”
3.关于“宗教哲学的中国意义”
第一章 “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
一、安瑟尔谟以来的本体论论证
1.经院哲学阶段
2.现代哲学阶段
3.当代哲学阶段
二、托马斯式的和凯拉姆式的宇宙论论证
1.托马斯式的宇宙论论证
2.马里坦论“六条认识途径”
3.凯拉姆式的宇宙论论证
三、目的论论证或设计论论证
1.托马斯的经典论证
2.佩利的设计论论证
3.休谟的经验论批判
4.斯温伯恩的新论证
四、康德和刘易斯的道德论论证
1.康德的道德论论证
2.刘易斯的通俗论证
3.两种论证形式质疑
五、从帕斯卡尔到詹姆斯的意志论论证
1.帕斯卡尔的“打赌说”
2.詹姆斯的“风险论”
3.论证思路与理论批评
第二章 罪恶问题研究
一、“罪恶”概念和问题涵义
1.罪恶概念释义
2.罪恶问题涵义
二、奥古斯丁的“经典神正论”及其问题
1.奥古斯丁的经典解释
2.几个主要的疑难问题
三、麦凯VS.普兰丁格:“自由意志论”之争
1.概念、争论和主要文献
2.麦凯:罪恶问题的逻辑矛盾
3.普兰丁格:自由意志辩护论
四、希克的“塑造灵魂论”及其争论
1.伊里奈乌的神正论思想
2.希克的“塑造灵魂论”
3.“希克版神正论”批评
五、怀特海及其后学的“过程神正论”
1.宇宙观和上帝观
2.罪恶观与神正论
3.新思潮与新问题
六、研讨总结:“这是一个悖论”
1_罪恶问题的争论实质
2.罪恶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三章 宗教经验研究
一、从施莱尔马赫到鲁道夫·奥托
1.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情感论
2.奥托的宗教现象学
二、詹姆斯:个人宗教与神秘经验
1.宗教本质与“个人宗教”
2.宗教经验的对象与影响
3.几个重要的方法论结论
三、弗洛伊德和荣格:宗教信仰与深层心理
1.弗洛伊德的宗教起源研究
2.荣格的宗教心理研究
四、蒂利希和斯马特:宗教信仰与终极关切
1.蒂利希的终极关切说
2.斯马特的超观念形态论
五、概要性评述:类型学分析
1.大体分类观点及其说明
2.两种神秘体验分类观点
3.斯温伯恩的“五分法”
4.诸种分类观点比较评论
六、概要性总结:方法论批评
1.宗教经验研究的方法论立意
2.开拓者提出的重大问题
3.论争焦点:本质和证实问题
第四章 宗教语言问题
一、古典学说:迈蒙尼德和托马斯·阿奎那
1.迈蒙尼德的否定性宾词观念
2.托马斯·阿奎那的类比性宾词理论
二、当代难题:从“语言挑战”到“寓言论战”
1.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挑战
2.寓言论战的引子:“隐身的花匠”
3.三位知名哲学家的寓言论战
4.希克的续篇:“两个旅行者”
三、无证据论:普兰丁格的改革派认识论
1.论证思路的形成过程
2.质疑古典基础主义
3.摒弃传统自然神学
4.论辩“适义基础命题
四、经典解释:布尔特曼的解除神话理论
1.《新约》与神话世界观
2.宗教经典与现代世界观
五、象征理论:蒂利希以及兰德尔
1.蒂利希的宗教语言象征论
2.兰德尔的宗教象征功能论
六、学理探讨:线索、问题及其难点
1.基本问题或核心问题
2.研究线索和发展阶段
3.论“独特性”:评逻辑实证主义
4.再论“独特性”:评改革派认识论
5.沉思宗教语言的“特殊复杂性
第五章 宗教对话问题
一、宗教对话的背景与难题
1.文化背景:地球村的形成
2.思想背景:思维方式的转变
3.学术背景:从比较研究到宗教对话
4.理论难题:相互冲突的“真理观
二、正统的宗教排他论
1.主要特征:普遍而正统的信仰立场
2.根本依据:以几大一神论传统为例
3.当代典型:巴特的新正统神学思想
三、拉纳的宗教兼并论
1.梵二会议与宗教对话
2.拉纳的宗教对话观
3.兼并论的神哲学基础
四、希克的宗教多元论
1.宗教多元论的出发点
2.东方宗教的思想资源
3.多元论的假设与论证
五、汉斯·昆的宗教兼容论
1.为什么我还是基督徒?
2.什么是真正的宗教?
3.实践成果:《全球伦理宣言》
六、尼特的宗教实践论
3.晚近的争端及其动向
4.“西方理性”的原本底蕴
5.“中国理性”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及关键词索引
附录一学问人生,探索不已——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访谈录
附录二“中国大陆学术界的基督教研究”,反思——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性评论
附录三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
附录四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
第一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
序言 张志刚先生是我的系友,同出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不过他进系的时候我已不在系里,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了。由于我们都研究宗教,所以我对他的学术研究是略有所知的,知道他这些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从事宗教哲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为他能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国近年来有贡献的研究专家而感到高兴。
宗教哲学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比较快的一门学科。在此之前,虽然一直有对宗教哲学的研究,但是由于当时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宗教被看做是“鸦片”,宗教哲学一直是受批判的,许多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落脚点是在如何批判宗教哲学的唯心论思想,强调它在这方面对人们思想与信仰的反作用,现在看来,这些观点有偏颇的地方。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宗教哲学的作用,不能仅限于以唯物与唯心来简单地划线,而应该全面地看待宗教哲学的历史作用。
宗教哲学研究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自己认为,所谓的宗教哲学,就是关于宗教对世界的看法,它既涉及宗教对世界的起源的看法,也关涉到宗教是怎样看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神之间的关系。
我国对宗教哲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质量应该说不高,当时多是一些与神哲学有关的研究,而且没有脱离西方的语境。这种情况很长时间也没有改变,宗教哲学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有所进展,但是又受到苏联的影响,使我国的宗教哲学始终受到外来研究的影响,没有跳出这个樊篱。
文摘 因此,马尔科姆认为,通过诸多相关概念的比较与释义,像“依存性与自存性”、“有限性与无限性”、“暂时性与永恒性”等,不难肯定,安瑟尔谟根据第二个证明的原则,主要是想强调这样一种思想:上帝是自存的、无限的、永恒的;惟其如此,他才是更伟大的、必然存在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安瑟尔谟才保留并使用了“更伟大的”、“更完善的”、“更好的”、“更高的”等词的日常语义。
大致就是依据上述语义分析,马尔科姆建议,通过修正诸多传统的神学命题来重新诠释安瑟尔谟本体论论证的逻辑原义。例如:
与其说“全能”是上帝的一种特性,不如讲“必然全能”才是上帝的基本属性;
与其说“全知”是上帝的一种特性,不如讲“必然全知”才是上帝的基本属性;
同样,“必然存在”也是上帝的一种基本属性。
(c)重新检讨“康德的批判”。
我们已经知道,在本体论论证所遭受的大量批评中,要数康德的批判最彻底或最致命了。所以,马尔科姆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重新检讨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大师的批判观点,设法从当代语言分析哲学角度作出反驳,以印证自己的核心论点——安瑟尔谟的论证原则及其可行性。他主要是抓住以下两个关键问题来检讨和反驳康德观点的。
后记 本书此次重印称为“增订版”,主要是增订了《宗教对话问题》一章,增补了《绪论》里的《关于“宗教哲学的中国意义”》一节,也对第一版的其他内容做了大量的修改、补充或更正。
本书得以重印,首先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其收入新组编的“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感谢李艳辉博士、杨宗元博士和其他多位编辑为本书的首版与再版所付出的大量劳动。同时借此机会,对多年来帮助、支持我进行宗教哲学研究的众多国内外同行、同学和读者深表谢意。在半年多的修订过程中,钱雪松、孙帅、刘阿斯、何叶等博士研究生同学先后提出了许多建议,查找出第一版里的不少错误,在此也一并致谢。
我要特别感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先生,主要不是为了先生赐序,而是因为序中的一再勉励:要形成有中国特点的宗教哲学研究,这项工作应该说还没有完成;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宗教哲学研究范式,我们还要做更多的工作;要最终走出西方的学术语境,真正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宗教哲学研究体系。近些年来,我常在学术场合见到黄先生,也就有了许多讨教的机会,他不止一次地讲道:要继承近现代以来“北大学派”和“清华学派”的人文治学传统,通过扎扎实实地钻研国际先进学术成果,发掘东方文化和思想传统的深厚资源,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科学理论。这不仅是黄先生的看法,也是诸多学界前辈对于我们后学的鼓励期望。因而,这里与本版“绪论的结束语”呼应起来,并非显摆“中式传统的行文技巧”,而是诚心与已过或将过“知天命之年”的同行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