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37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ISBN:721105428X ·条形码:97872110542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21世纪大学旅游教材-中国旅游文选 |
 |
|
 |
21世纪大学旅游教材-中国旅游文选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37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ISBN:721105428X
·条形码:97872110542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大学旅游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旅游文选》所选的文章范围上自先秦,下迄清末,基本限于古代的旅游文章。“文”的概念,在《论语。子罕》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句中,指人全部的学术。这是广义的“文”的概念,一切书籍、一切学问,都可统摄在内。《中国旅游文选》的“文”也采取广义的概念,各种文体不限。旅游作为一门学问,本身就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无所不包。采取广义的“文”的概念比单纯的旅游文学作品选,对全面反映旅游发展历史全貌、扩大视野是极有益的一种尝试。当然萧统《文选》“以文为本”仍然是主要的选录标准,所以“事出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占绝大部分。人选的大部分文章不仅是记载旅游的史料,或反映古人对旅游的真知灼见,其斐然的文藻、强烈的感染力、模山范水的语言艺术,也适宜于吟诵和鉴赏,对传播旅游文化和培养审美能力大有裨益。
《中国旅游文选》编选的初衷是为配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旅游教材.新世纪版》系列教材。其宗旨是成为国内首部从旅游角度编选历史文献的选本,力求选篇精当,解析独创,体例新颖,专业特色鲜明,成为旅游专业教学必备用书。但这样的一种尝试是很有难度的。
作者简介 张璟,女,1973年生,安徽省舒城县人。1994年和1997年先后在安徽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2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海事大学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牛导师和MBA导师,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中国交通企业协会客运旅游工作委员会《水上客运旅游》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规划开发、旅游历史和旅游文化。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参与编撰《旅游文化大辞典》、《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书,在《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等核心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上海临港新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十六铺综合改造项目功能开发研究”等多项旅游规划及策划项目。主持“现代视野下的旅游文化研究”、“水域旅游资源的深度增值开发”、“苏词接受史研究”等多项市级课题。
目录 前言
编辑说明
先秦两汉旅游文选
导言
文选
槐江之山
黄帝本纪
穆天子观舂山
观国之光
《论语》选
《孟子》选
逍遥游
《荀子》选
秦始皇东巡
汉武帝巡游
封禅仪记
太史公自序
张骞通西域
云梦泽
广陵观涛
登楼赋
课外自习篇目
昆仑
穆天子见西王母
旅卦
秋水
渔父
五岳四渎
传舍
西都赋
魏晋南北朝旅游文选
导言
文选
《世说新语》选
兰亭集序
游天台山赋序
谢灵运传
桃花源记
永宁寺
佛国记
游庐山记
登涉
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三峡
画山水序
上客舍议
课外自习篇目
金谷诗序
游名山志序
孟门山
景明寺
慧远传
陶弘景传
隋唐五代旅游文选
导言
文选
隋炀帝下扬州
黄鹤楼记
滕王阁序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燕喜亭记
庐山草堂记
三游洞序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跋禄迦国
鉴真东渡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书褒城驿壁
课外自习篇目
纪泰山铭
唐兴县客馆记
右溪记
华清汤池记
曲江游宴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人面桃花
茶之饮
笔法记
宋元旅游文选
导言
文选
岳阳楼记
林泉高致
醉翁亭记
有美堂记
沧浪亭记
游褒禅山记
雁荡山成因
前赤壁赋
石钟山记
入蜀记
峨眉山行纪
《东京梦华录》选
元夕观灯
西湖游赏
西游录
长春真人西游纪
岛夷志略
真腊风土记
送何太虚北游记
课外自习篇目
洛阳牡丹记
洛阳湖园记
后赤壁赋
超然台记
酒楼
茶肆
清明郊游
钱江观潮
志岩洞
《旅舍备要方》序
百丈山记
游山檄语
明代旅游文选
清代旅游文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20世纪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类从以劳动为中心的“工作时代”步入讲究生活品质的“消费时代”。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和热门产业。21世纪推崇的生活理念更是将旅游的魅力数倍放大。旅游正在渗透着现代社会的每个角落,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旅游业也进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顺天时、应地利、聚人和。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旅游教材从无到有,日渐丰富多彩、种类齐全。但是当用“特色”和“水平”这两个坐标体系来给它定位时,我们不得不坦承,中国旅游教材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大多还属于“简单积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目前,教材技术标准好像很完善、简单,编制也容易,但本质的、决定教材发展的不是教材编写规则,而是旅游发展自身,或者说是社会需求。由于旅游发展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没有太多的规范和标准可以依据,因此,中国旅游教材的编写,也面临着三大难题和三大困惑。
三大难题:
(1)中国的旅游学术研究与旅游教材编写大体上同步。总体来说,中国的旅游学术研究理论深度不够,学术水平不高,这就使得中国的旅游教材编写缺乏应有的厚实基础,许多理论问题本身还在不断探索和形成之中。
(2)旅游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既要求有较深厚的学术功底、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又要求有旅游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这对于作者的综合学术素养是极大的考验。
(3)编教材易,写教材难。教材不同于学术著作,不能仅仅是阐述理论和观点,成一家之言,更不能天马行空,有感就发。教材有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编写一套特色鲜明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旅游教材实为不易。
文摘 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司马迁(?一约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司马迁在父亲死后,继任太史令,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04年开始了《史记》的创作。五年后,李陵与匈奴作战失败投降,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辩护被判宫刑,但他没有放弃《史记》的撰著,终于在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这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生于龙门,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这为他后来写作《禹本纪》、《越王勾践世家》、《秦始皇本纪》、《屈原列传》提供了素材。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长安。这又为他后来撰写孟尝君、刘邦、信陵君等人的传记提供了素材。司马迁后又两次随汉武帝巡祭名山大川,还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史记》中《封禅书》、《蒙恬列传》、《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即是这些西北西南之游的结晶。正如宋代马存评论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少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史记评林》引录)
司马迁的漫游是以讲业、学习、考察为目的的,但在其游历过程中,观孔子遗风,察乡射之礼,亲历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实际上是非常典型的文化之旅。煌煌《史记》与司马迁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行经历是分不开的,可谓得“江山之助”。司马迁的旅游开创了我国旅游史上知识分子“慨然欲遍历九州,览其山川形势,访遗佚,交其豪杰,博采轶事,以广其闻见,而质正其所学”(王源《刘处士(刘献廷)墓表》)的优良旅游文化传统。
后记 2020年我国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的旅游产业更应重视其产品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目前的旅游专业归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上重经济类管理类课程而轻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特别是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类的课程,重视不够,造成目前旅游业中导游员等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旅游规划的文化层次等与旅游事业不相称,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院校应加强汉语教学的地位,为学生打下更加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中国旅游文选》教材的编纂对加强旅游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专业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6月,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召开旅游院校汉语教学研讨会,结合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对汉语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讨论,后又经有关专家论证,最终形成了《旅游院校汉语课教学大纲(草案)》。国家旅游局人教发(1993)第062号文件向有关院校颁发了这一大纲,要求各校结合实际情况试行。大纲要求文学作品的选编宜以中国文化为线索,以旅游专业的实用为重,应避免与中文系无区别地以文学史为线索的讲授方法。目前旅游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普遍无旅游文献阅读的课程,开设旅游文学课程的学校也极少,这与旅游业内涵式增长的趋势是不相称的。国内仅见的旅游文学作品选,选篇和解析主要从文学名篇的角度出发,视角稍狭窄,不能较全面展现旅游的文化内涵。很多在旅游史上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章不在编选之列,如明代王思任《游唤》中《纪游》篇对古代各种旅游样态进行了精炼的总结,旅游理论价值很高,却未被各种选本选人,仅从此就可见一斑。
本文选力求从旅游角度编选历史文献,供旅游专业学生、教师、研究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参考和研究。虽有此志向,尝试的过程是艰辛的,从体例的安排、提纲的拟订、选目的定夺到最后的审校,都是几易其稿。常常为了一词注释、一句异文、一篇解析的精确妥当,遍翻群书,反复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