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电影学笔记

2010-04-29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4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34391237/9787534391231 ·条形码:97875343912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电影学笔记 去商家看看
电影学笔记 去商家看看

 电影学笔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4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34391237/9787534391231
·条形码:97875343912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电影学新论系列

内容简介 《电影学笔记》是作者多年来在电影学方面研究探索的结晶,是作者学术论文的汇编。《电影学笔记》试图探讨电影内外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对电影历史的梳理、对电影理论脉络的介绍及代表性文章的翻译、对电影现象的评述。同时。《电影学笔记》从电影创制的繁复因素,诸如电影作者、电影作品、电影修辞、电影产业等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也是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理论上的名元呈现与阐释。
作者简介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电影学系主任、电影研究所所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主要学术成果:《外国电影理论文选》(1995)、《她们的声音》(1996)、《华语电影十导演》(2000)、《九十年代的第五代》(2000)、《WTO与中国电影》(2002)、《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2005)、《中国电影文化史》(2006)等。
编辑推荐 《电影学笔记》:电影学新论系列。
目录
第一辑 述论:历史与现实
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
中国电影中的乡土想象
现代性、文化批评和电影理论
女性主义与女性电影
华语电影的地域主脉
苏联电影的三次革命
历史与记忆
九十年代的第五代
北上的香港电影
“入世”后的中国电影

第二辑 译介:理论和方法
电影理论的演进
爱森斯坦及其蒙太奇学说
电影修辞问题
电影衰落了吗?
不可企及的文本
电影语言与电影符号学
电影话语与叙事:两种考察陈述问题的方式
第三涵义
左派激进主义电影理论的蜕变
视听宣传中的辩证唯物主义
《菊豆》:跨文化的阐释学读解

第三辑 点评:现象与文本
初识王朔电影
成熟及其缺憾
娱乐与教化的双重变奏
《葛老爷子》的意义
《海上旧梦》的记忆
民族寓言的音响幻化
影视互动
没有阴影的家园
波德诺尼:电影童年的梦幻
何处安居
一个族群的影像
家庭影像与历史记忆
活着的幸福
历史与隐喻
《刮痧》的美国遭遇
Hoywood UK——好莱坞英国
建设大众文化场
2002年的电影处女作
河濑直美:我从来都不大众化
电影从业者的人文教育
……
序言 应该说这是一本自选集,收录了笔者电影研读的部分文稿。那些带有时间印迹的表述,见证了一个八零年代过来人认识影像的学习过程;透过字里行间映示“过去”的当时说法,读者可以感受光影言说和言说光影在中国的演变。依从文体形式结构,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电影历史的梳理,主要偏重对中国电影创作文化价值的论述,作为参照,其中的一篇描述苏联电影的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是对电影理论脉络的介绍及代表性文论的翻译,这些篇章所涉及的方法既有早期的本体探索也有后来的文化研究。
第三部分是对影视现象的评述,混杂地囊括作品文本和作者文本,中国现象与外国现象。
结集出版这些文稿,是以往的清理,也是阶段性的了断,笔者希望个人对影像意义的领悟进入新的境界。
新世纪伊始,宏大叙事似乎开始退潮,电影研究或许可以就此沉思,探寻能够重新激发灵感的学术问题。
感谢王志敏老师的催促,否则我总在拖延着编撰。
感谢霍彤彤、王志钦、孙建业同学的辛劳,为文稿截取了相关图片。
感谢金月皎女士的穿针引线,感谢午新生先生的编辑,在北京和江苏之间完成了书稿的出版。
文摘 插图:


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
20世纪中国特殊的社会运动史造成了电影创作和导演队伍非个人而群体的发展规则,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都以文化格局的总体变动和创作人员的批量出现为首要前提。研究者循之评说,继而约定俗成了颇具本土色彩和行业特点的代际学说。中国电影的独特过程表明,20世纪中国导演的代际谱系既是按自然生理年龄所组合的文化群体,也是社会时空所建构的精神集团,每一代际的导演都遭遇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困境,而一份共同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拥有了相近的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第五代电影的鉴定,到目前关于六代导演的提法在电影的研究语汇中已经固定。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话语表达的水华、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谢飞、吴贻弓等为第四代;八五年后塑造了老中国寓言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开始刻画新城市青年的张元、路学长、王小帅等为第六代。在纷繁的世纪变化之中,他们将个人的历史抱负和文化想象投射在自己塑造的电影形象之上,而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结构,使他们对电影创作又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路径。可以说,在电影形象的建构中清晰地记录着几代人的思想印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