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1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6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44422135/9787544422130 ·条形码:9787544422130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1卷) |
 |
|
 |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1卷)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6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44422135/9787544422130
·条形码:978754442213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1卷)》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是从“思想史”的视角和高度进行的关于中外心理学发展的比较研究。通过中外心理学发展的思想史跨文化比较,可以看到中外哲学心理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了解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贡献及其对中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进而把握中外心理学未来融合发展的走向;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复杂互动的条件下,懂得如何吸取中外文化的精华,促进人的精神健康发展。中外心理学思想发展的比较研究,无疑是开拓了又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不仅为心理学史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窗口,有利于在鸟瞰世界范围的广阔视野中领略新的感受,而且有利于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使人类的思想发展研究有了更为宽广的社会背景;同时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心理学开拓了新的途径。
编辑推荐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1卷)》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心理基本理论
第一章 人性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人性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人性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人性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人性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人性论的比较评析
第二章 心理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心理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心理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心理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心理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心理论的比较评析
第三章 精神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精神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精神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精神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精神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精神论的比较评析
第四章 心身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心身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心身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心身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心身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心身论的比较评析
第五章 心物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心物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心物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心物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心物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心物论的比较评析
第六章 欲求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欲求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欲求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欲求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欲求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欲求论的比较评析
第二编 一般心理过程
第七章 感知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感知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感知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感知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感知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感知论的比较评析
第八章 记忆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记忆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记忆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记忆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记忆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记忆论的比较评析
第九章 思维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维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思维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思维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思维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思维论的比较评析
第十章 想象与梦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想象与梦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想象与梦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想象与梦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想象与梦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想象与梦论的比较评析
第十一章 情意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情意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情意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情意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情意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情意论的比较评析
第三编 个别心理差异
第十二章 智能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智能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智能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智能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智能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智能论的比较评析
第十三章 人格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人格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人格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人格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人格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人格论的比较评析
第十四章 学习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学习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学习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学习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学习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学习论的比较评析
第十五章 养生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养生论
第三节 欧洲古代养生论
第四节 印度古代养生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养生论
第六节 中外古代养生论的比较评析
参考文献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汉英术语对照表
……
序言 本卷为车文博教授主编的《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共三卷)第一卷。它的任务主要是分别介绍中外古代“四方”的心理学思想,并对其进行比较评析。中国古代指先秦时期至清代末期。而所谓的外国古代,则包括欧洲古代(主要为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并延续到近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印度古代(包括中世纪)和阿拉伯古代(包括中世纪)。现在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是,世界上有四种具有地理特征并自成系统的文明体系(主要是哲学体系、伦理学体系与政治思想体系等),即中国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目前也有不少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常将古代中国、印度与阿拉伯的文明合称为东方文明。当然,与此相应,古希腊文明就可以称为西方文明。可见,此“四方”包含着东方与西方。这也就是我们选取此“四方”的心理学思想作为探讨与比较评析之内容的依据。
中外古代“四方”的心理学思想均包含在哲学思想之中,因而可以称为哲学心理学思想,其哲学家也就是心理学思想家。但从某个角度看,哲学思想有两种,即世俗哲学与宗教哲学,二者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是不大相同的。就主要倾向说,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理性哲学,其心理学思想也就基本上摆脱了宗教哲学思想的影响,只有道教的和佛教的心理学思想才属于宗教哲学思想的范畴;而其他“三方”则不然。在欧洲,古希腊的心理学思想是包含在哲学思想之中的,但到中世纪后,其宗教哲学(经院哲学)思想占了主导地位,因而其心理学思想基本上是受宗教哲学思想支配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心理学思想才没有打上宗教哲学思想的烙印。
文摘 插图:

第六节 中外古代人性论的比较评析
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属阿拉伯)、希腊(属欧洲)(以下简称中外古代“四方”)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也孕育了人类最早的宗教哲学与理性哲学思想。而这一成就显然是与人的活动、对人的认识,以及人性的弘扬紧密联系的。众所周知,文明时代的一般特征:一是创造文字,并用于记录文献;二是产生分工,以及由之而出现人际交往与商品生产的发展;三是出现炼铁技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恩格斯);四是形成阶级和确立私有制;五是出现国家与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六是确立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取代群婚制。这也表明,没有对人的重视与人性的弘扬,是不可能出现人类文明的。一句话,中(中国)外(印度、巴比伦、埃及与希腊)古代文明的出现,为其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与弘扬人性奠定了共同基础。
一、对人性的共识
(一)认识人性的地位
一般地说,古代思想家已经能够较自觉地把人同物及动物区别开来,确立了人在大自然甚至社会中的地位。如古代中国和希腊都提出了人贵说与人本说,强调人为万物之灵,或人既贵于物又贵于神。认为一切工作都应当以人为出发点,要爱人(民)、安人(民)与利人(民);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尊严与自由,必须顺应人性。古代印度与阿拉伯从“梵我一如”、“人性神赋”的观点出发,也肯定我心中的我“大于万有世界”,或人是“高于一切动物的存在”。
(二)了解人性的本质
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都认为,人性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其共同考察的是,人性同物性(动物性)、神性、个体(或自我)的关系,以及自我的发展过程。一般的共识是:人既含有物性,也含有神性(佛教称“佛性”);有的还明确地提出了人类双性说,认为人类行为具有动物性与人性双重性,还认为人性属于自我,肯定人性的个体实在性,并且还有一定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