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寄生虫学(双语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44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ISBN:7811170264 ·条形码:97878111702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兽医寄生虫学(双语版) |
 |
|
 |
兽医寄生虫学(双语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44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ISBN:7811170264
·条形码:97878111702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英语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兽医寄生虫学(双语版)》内容简介:开展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教育部在教学水平评估中大力推进的工作,是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但目前尚缺乏合适的《兽医寄生虫学》双语教材。为此,我们组织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编写了这本教材,参编人员均为长期从事兽医寄生虫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授,绝大多数都有博士学位和在国外留学的经历;除编审人员名单所列之外,还有管复春、丁焕中、刘全等老师协助编写。该教材是在1999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兽医寄生虫学》中文版教材和《Veterinary Parasitology》英文讲义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编写的总原则是“创新、科学和实用”,做到既反映本学科的现有成就和发展趋势,又把握好本科层次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本教材的知识体系、深度、广度适合现阶段本科生双语教学的需要。
编辑推荐 《兽医寄生虫学(双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兽医寄生虫学概念
第二节 兽医寄生虫学的地位和任务
第三节 兽医寄生虫学发展概况
一、学科发展历程
二、学科发展展望
第二章 寄生虫与宿主
第一节 寄生生活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概念与类型
一、寄生虫的概念与类型
二、宿主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影响
一、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二、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第三章 寄生虫的分类与命名
第一节 寄生虫的分类
一、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二、吸虫的分类
三、绦虫的分类
四、线虫的分类
五、棘头虫的分类
六、节肢动物的分类
七、原虫的分类
第二节 寄生虫的命名规则
第四章 寄生虫的形态与生活史
第一节 吸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复殖吸虫的外形
二、体壁
三、内部构造
四、复殖吸虫的生活史
第二节 绦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绦虫外形
二、体壁
三、内部构造
四、绦虫的生活史
第三节 线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外形和体壁
二、内部构造
三、线虫的生活史
第四节 棘头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外形和体壁
二、内部构造
三、棘头虫的生活史
第五节 原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一般形态
二、原虫的生活史
第六节 节肢动物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外形和体被
二、内部构造
三、节肢动物的生活史
第五章 寄生虫免疫学
第一节 寄生虫抗原特性
一、寄生虫抗原种类
二、寄生虫抗原的特点
第二节 免疫应答
一、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二、抗寄生虫免疫的反应类型
第三节 免疫逃避
一、寄生虫抗原性的改变
二、组织学隔离
三、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四、释放可溶性抗原
五、代谢抑制
第四节 寄生虫感染的超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型)
二、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三、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四、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第六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流行病学概念
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一、流行过程
二、流行特点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地理分布
第七章 寄生虫病的诊断
第一节 临床诊断
一、流行病学分析
二、临床症状观察
三、病理学诊断
第二节 病原学诊断
一、粪便检查
二、血液检查
三、组织液检查
四、体表及皮屑的检查
第三节 辅助性诊断
一、动物接种试验
二、诊断性治疗
三、X光检查
四、穿刺检查
第四节 免疫学诊断
一、琼脂扩散试验
二、间接血凝试验
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五、免疫金标诊断技术
第五节 基因诊断
一、特异PCR技术
二、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三、DNA探针技术(DNAprobe)
第八章 寄生虫病的防控
第一节 防控原则
一、控制感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动物
第二节 基本措施
一、驱虫
二、环境卫生
三、饲养卫生
第三节 生物控制
一、生物控制概念与类型
二、生物控制的意义与特点
三、生物控制的现状与展望
第四节 免疫预防
一、强毒虫苗
二、弱毒虫苗
三、分泌抗原苗
四、重组抗原苗
第二篇 各论
第九章 猪的寄生虫病
第一节 吸虫病
一、姜片吸虫病
二、支睾吸虫病
第二节 绦虫病
一、囊尾蚴病
二、细颈囊尾蚴病
三、裂头蚴病
第三节 线虫病
一、旋毛虫病
二、胃线虫病
三、肠道线虫病
四、其他线虫病
第四节 棘头虫病
第五节 原虫病
一、弓形虫病
二、球虫病
三、小袋纤毛虫病
第六节 外寄生虫病
一、疥螨病
二、蠕形螨病
三、虱病
第十章 牛羊骆驼寄生虫病
第一节 吸虫病
一、血吸虫病
二、片形吸虫病
三、双腔吸虫病
四、阔盘吸虫病
第十一章 家禽寄生虫病
第十二章 马属动物寄生虫病
第十三章 犬猫寄生虫病
第十四章 传播病原的节肢动物
第三篇 抗寄生虫药物
第十五章 概论
第十六章 常用抗寄生虫药
外文、中文索引
参考文献
……
序言 开展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教育部在教学水平评估中大力推进的工作,是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但目前尚缺乏合适的《兽医寄生虫学》双语教材。为此,我们组织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编写了这本教材,参编人员均为长期从事兽医寄生虫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授,绝大多数都有博士学位和在国外留学的经历;除编审人员名单所列之外,还有管复春、丁焕中、刘全等老师协助编写。该教材是在1999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兽医寄生虫学》中文版教材和《Veterinary Parasitology》英文讲义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编写的总原则是“创新、科学和实用”,做到既反映本学科的现有成就和发展趋势,又把握好本科层次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本教材的知识体系、深度、广度适合现阶段本科生双语教学的需要。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全书主要内容采用双语编写。中文部分的编写立足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并简要介绍能体现发展趋势和方向的新理论和前沿技术,在内容上体现当代知识更新的特点。英文部分除了书中所有虫名,所有药名,所有图表采用双语编写之外,所有专业名词和基本概念以及重要寄生虫的生活史均配有英文。另外,章节及各级标题与小标题也采用双语编写。使之与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双语教学内容相适应。
第二,针对养殖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重点介绍猪、家禽、反刍兽、马属动物和伴侣动物正在流行的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注重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意识,并充分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兽医寄生虫学领域的新成就,使教学内容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社会需要。
第三,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生产的实践性,全书分总论、各论和药物三篇共十六章。总论系统地阐述了兽医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诊疗技术;各论分别介绍了各种动物包括猪、反刍动物(牛、羊、骆驼)、家禽(鸡、鸭、鹅)、伴侣动物(犬、猫)和马属动物的各类寄生虫病以及传播病原的节肢动物;药物篇对抗寄生虫药的基本原理以及目前常用的抗寄生虫药做了全面的介绍。
第四,该书注重启发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文字精炼,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对于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寄生虫形态和生活史内容,采用了先进的电脑排版技术,精选插图,双语注释,直观形象地说明相关理论。书末还提供了外文、中文检索,以利于读者自学。
文摘 插图:

1.因地制宜。合理使用抗寄生虫药(Rational use of antiparasitics according to localconditions)在选用前应了解寄生虫的种类、寄生方式、生活史、感染程度、流行病学情况,以及畜禽品种、个体、性别、年龄、营养状况等,根据本地的药品供应、价格,结合畜禽场的具体条件,选用理想的药物。只有充分了解药物、寄生虫和畜禽三者之间的关系,熟悉药物的理化性质,采用合理的剂型、剂量、给药方法和疗程,才能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
2.避免畜禽发生药物中毒(Avoid the drug toxicosis of animal) 使用某种抗寄生虫药驱虫时,药物的用量最好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或《兽药规范》所规定的剂量。一般来说,使用这种剂量对大多数畜禽是安全的,即使偶尔出现一些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亦能耐过。若用药不当,则可能引起毒性反应,甚至导致畜禽死亡。因此,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由于畜禽的年龄、性别、体质、病理状况、饲养管理等均能影响抗寄生虫药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大规模的驱虫前,最好选择少数有代表性的动物(包括不同年龄、性别、体况的动物)先做预试,取得经验后,才能进行全群驱虫。特别对试用阶段的新型抗寄生虫药尤为重要。此外,同一药物,相同的给药方法,还可能因溶剂的不同而发生意外事故。例如,硫双二氯酚混悬水剂给羊内服时安全有效,若以乙醇溶解后灌服同样剂量的药物,可引起约25%羊只的中毒死亡。
3.防止寄生虫产生耐药性(Prevent the parasite to develop resistance to antiparasitics) 小剂量多次或长期使用某些抗寄生虫药物,虫体对该药物可产生耐药性,尤其是球虫对抗球虫药极易产生耐药。一旦出现耐药虫株,不仅原有的治疗药物无效,甚至对结构相似或作用机理相同的同类药物亦可产生交叉耐药现象。虽然寄生虫的耐药现象不像细菌耐药那么普遍和严重,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制定动物的驱、杀虫计划时,应定期更换或轮换使用几种不同的抗寄生虫药,以避免或减少因长期或反复使用某些抗寄生虫药而导致虫体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