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22056570/9787122056573 ·条形码:9787122056573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安全学 |
 |
|
 |
安全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22056570/9787122056573
·条形码:978712205657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安全学》共分六章,主要介绍了安全科学与安全学的学科内涵、地位与作用,安全的属性,安全观的内涵、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灾害与事故以及安全动力学等安全学理论。《安全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通风空调等专业的基础性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或安全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编辑推荐 《安全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安全科学与安全学1
第一节 绪论1
一、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1
二、安全科学的定义4
第二节 安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4
一、对安全的认识4
二、安全科学的产生7
三、安全科学的发展7
第三节 安全科学是交叉学科11
第四节 安全科学的知识体系11
一、安全科学的基础知识链11
二、安全科学形成机制12
三、安全科学知识体系结构12
四、安全科学综合理论体系的构成12
第五节 安全科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14
第六节 结束语14
第二章 安全属性16
第一节 人的属性与安全的属性的相关性16
一、人命与安全16
二、人权与安全18
三、人的属性与安全的关系19
四、安全的本质19
五、对安全本质的分析21
第二节 安全的自然属性23
一、安全的天性与安全的伴生性24
二、安全的自然规律25
三、安全自然属性的嬗变25
第三节 安全的社会属性26
一、人的社会属性26
二、以人为本的安全的社会属性27
三、社会安全31
第四节 安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耦合35
一、安全自然属性是其社会属性的基础35
二、安全的社会属性对其自然属性的制约和指导作用36
第三章 安全观38
第一节 引言38
第二节 安全观的历史演变39
一、早期的安全宿命观39
二、安全知命观39
三、系统论与安全系统观40
四、大安全观40
第三节 安全观的确立依据及其价值所在41
一、安全观受世界观所主导41
二、安全观是人生观的基本目标41
三、安全观是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保障42
第四节 安全观的核心及认定43
一、生命价值是安全观的核心43
二、安全观的基础的认定53
第五节 大安全观67
一、大安全观的提出背景67
二、大安全观的提出71
三、大安全观的历史72
四、大安全观的内涵73
第四章 安全认识论与安全方法论78
第一节 技术风险及其必然性79
一、概述79
二、风险80
三、技术风险事故的客观必然性84
第二节 风险最小化方法85
一、广义风险控制型管理方法85
二、人造系统风险最小化方法88
第三节 安全的相对性认识90
一、安全的相对性90
二、安全问题的范畴理解93
第四节 安全目标的动态调整法95
一、安全目标及其管理95
二、安全目标管理的特点96
三、安全目标管理的步骤97
四、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98
五、目标成果的考评原则99
第五节 事故可预防原理与方法100
一、事故可预防性的认识100
二、事故法则102
三、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103
四、事故预防的具体原则104
第六节 安全系统原理106
一、系统与系统科学106
二、系统安全107
三、安全系统108
四、系统安全与安全系统的关系110
五、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工程的关系110
第七节 安全系统工程方法111
一、安全系统工程111
二、安全系统工程方法115
第五章 灾害与事故121
第一节 灾害定义、分类与特征121
一、定义121
二、灾害类型122
三、灾害与事故的基本特征124
第二节 事故模式理论127
一、事故模式理论的发展127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模式理论130
第六章 安全动力学143
第一节 原始安全动力学——卜与易学143
一、《易经》的占卜144
二、《易传》的预测145
第二节 安全系统建模与预测146
一、灰色动态模型147
二、BP神经网络模型159
三、两种预测模型的评价171
第三节 安全系统的运行机制172
一、安全系统是以耗散结构形式存在的172
二、安全系统耗散结构的演变178
三、安全系统耗散结构的破坏——非线性灾害学183
四、安全熵185
五、安全熵与灰熵190
参考文献191
……
序言 安全学是安全科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是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
本书是在总结多年来国内外有关安全学导论、安全学原理、安全科学导论、安全科学原理等论著、论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安全科学的最新发展,以相关教材的编写为契机,在多名从事安全教学和研究的教授、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编写而成。本书在体系上注意了完整性、条理性;对难点注意了通过由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本质,尽量用准确的词语来阐述。目的是试图构建安全科学的部分理论框架,以促进安全科学的发展。
但是,安全科学毕竟是一门非常年轻新兴的学科。不少学者仍然主张用若干学科的安全问题的综合来表征安全科学理论,这使得安全科学学科不能真正树立于学科之林。如何综合各学科的相关理论,主张安全科学自己的理论体系,是许多安全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这也正是本书的一种尝试。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安全科学与安全学,主要介绍安全科学与安全学的学科内涵、地位与作用;第二章安全属性,主要介绍安全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第三章安全观,主要介绍安全观的内涵及生命价值是安全观的核心这一思想;第四章安全认识论与方法论,主要介绍安全认识论指导下的安全方法;第五章灾害与事故,主要介绍灾害与事故的基本特征以及事故模式理论;第六章安全动力学,主要介绍安全系统的灰色建模法和BP神经网络,安全系统的耗散结构和破坏机制。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涉及许多中外学者,他们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的支撑,在此特向各位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特别是徐德蜀研究员,他对支撑本书的重要观点、理论给予肯定和认可,是作者完成本书编写工作的重要保障。在编写过程中,黄浩、蔡天富、崔磊、吴楠、黄邦超、姜夏冰做了许多工作,没有他们的帮助,本书也很难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和指正!
作者
二○○九年五月于太原
文摘 插图:

第二章 安全属性
安全属性是认识安全本质的基础,是安全学理论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讨论安全理论的主线。因此,对安全属性的认识在安全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由于安全命题的主体是人,正如人具有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样,安全命题也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是安全的这两个属性是紧密相关的,要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对两者的属性进行认识。
本章以人的属性和安全的属性的相关性讨论为起点,然后分别论述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最后讨论安全的两种属性的联系,从而全面地认识安全的本质规律,为树立科学的安全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安全是生活质量的底线,安全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第一节 人的属性与安全的属性的相关性
自人类诞生以来,安全与生命就相伴而生。安全的产生、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类的产生、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人类的发展过程。因此,对安全属性的认识,首先是从对人的属性的认识开始的,并以人的属性与安全的属性的关系,讨论安全属性的特点和规律。
一、人命与安全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因此生命的宝贵是不言而喻的。这就决定了人的生命必然受到珍惜,保护人的生命或者人的生命安全对个人、社会、国家都是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