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文学 >

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

2010-04-28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302188297/9787302188292 ·条形码:9787302188292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 去商家看看
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 去商家看看

 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302188297/9787302188292
·条形码:97873021882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中国名记者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演讲精选录。这些演讲内容丰富,思想鲜活,叙事生动,有声有色。阅读《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不仅可以直观了解中国新闻人及其精神风貌,把握新闻与社会的有机联系,而且还能得到人生的启迪。
编辑推荐 你可能无缘与他们相见,但却可以透过书页倾听他们的声音……
目录
范敬宣: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
何平:如何成为好记者
张严平:心中有爱有阳光
解国记:为文但求一句新
黎信:为做记者先做人
杨兆麟:记者是一辈子的事业
杨正泉:毛主席逝世报道后面的故事
罗开富:经历是最大的财富
詹国枢:我的记者之路
敬一丹:把镜头当成熟人
徐泓:在“游学”中成长
谢玺璋:为大众文化辩护
郭梅尼: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
梁衡:哲人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
翟惠生:大记者与大视野
编后记
……
序言 《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的编者把这部书的清样交给我并嘱我作序,已经半年多了,直到今天才拿起笔来,实在是有我的苦衷。忙与懒固然是原因,但并非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面对这样一大部丰富精彩的讲稿,我突然觉得自己非常渺小,难以承担这个重任。说句实在话,在过去十多年里,我曾经为几十位新闻工作者(包括非常著名的记者)的著作写过书序,但是像今天这样“发怵”,还确实是第一次。
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我首先要代表全体师生向所有为我们的系列讲座授过课的名记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是你们,把一缕缕清风送进了清华园,把一场场春雨润进了清华学子求知若渴的心田;同时给学术氛围本来就浓厚的清华园注入了更加新鲜芳香的空气。这种精神营养在莘莘学子身上将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恐怕不是我们今天所能完全预计的。
近几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版了许多名记者的论文集,特别是总结他们新闻生涯经验的访谈录,展示了他们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的丰硕成果。而《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这部书,在林林总总的同类著作中,仍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是“真”,保持了讲授者的“原汁原味”,不修饰加工,没有虚话、套话。二是“实”,全部是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实践,实实在在,非常真切。三是“细”,细致入微地讲出了本人策划、采访、写作、修改的具体“过程”及其细节。四是“神”,透过对自身新闻实践的叙说,活生生地反映了本人的精神面貌、精神世界。把这几个特色综合起来,其效果是使读者感受到每一篇都令人可信、可学、可敬。
文摘 范敬宣: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
我对新闻工作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情结。我小时候生活在上海一个叫静园的地方,10岁就开始自写自编,出了一份手抄的《静园新闻报》,版式是学《申报》和《大公报》。所以我工作以后,不用学就会画版…不到10岁我就会了。我把我家左邻右舍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偷偷把小报塞进邻居的门缝里。邻居们很奇怪:“谁把我家的隐私写下来了?”我们家邻居有一个姓王的,为外国通讯社做记者,晚上回来的时候。经常在家门外偷偷吃一碗馄饨,边吃边东张西望,生怕别人发现。我就给他发了个头条一一《王大胖背儿女偷吃馄饨》,结果惹了一场风波。
我1951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那时候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每当我读到这儿,总是热血沸腾,我要做魏巍,我要去白山黑水。于是我舍弃了去华东师大当助教的机会,对家里撒谎说我要去北京工作,然后就坐上火车直奔东北,成了《东北日报》(后改名《辽宁日报》)的记者。
可是,记者没做几年,1957年的时候,我被打成了右派。在“文革”期间,我又被下放到全国最贫困的朝阳山区。我想也许这辈子是再也做不成记者了,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一个工厂或农场里做黑板报的编辑。
后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筹建之日起,就一直自觉地将政治意识、文化底蕴、实践教学和国际视野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四个环节。
就实践教学而言,目前已形成一些经验和特色。2005年,温家宝总理针对大二学生李强《乡村八记》致函范敬宜院长,称道:“《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2006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调研组发表报告,介绍学院“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光明日报》2006年2月7日头版头条)。2007年,2004级本科生与河南报业集团共同完成的系列报道《在京创业的河南人》,集体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08年,学院的实践教学项目获得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就在本书编者审校书稿清样之际,2008年记者节翌日即11月9日,《中国青年报》转发了学院学生报纸《清新时报》的一篇报道《清华大学一项校园调查发现:年级越高,听讲座的人越少》,作者是三位本科二年级的女生。作为一份学院的学生报纸,《清新时报》从主编到记者都是学生,从采写到编排、从广告到发行全是学生自己完成,在清华已颇有影响,而这篇“讲座”报道也是继《人民日报》转发该报一篇学生睡眠问题的报道后,中央大报较发校园小报的第二个例子。
在内涵广、形式活的实践教学方面,清华新闻学院有个教学环节坚持多年,产生了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记者教记者”课堂。在这个特别的课堂上,我们不断邀请海内外新闻人登台开讲,以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专业经验”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卓有建树的新闻人不仅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报告,而且吹入一缕缕清新的空气,不仅讲述活生生的新闻人生及其魅力,而且在学生中激起热流旋转的新闻理想和热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