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8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305040274 ·条形码:97873050402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思想无羁 |
 |
|
 |
思想无羁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8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305040274
·条形码:97873050402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涉及认识论、技术、媒介、传播的书,带有浓厚的哲学思想思辩色彩。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叙述知识进化,描绘网上世界,也描绘人与技术的关系对我们 理解技术和人类理性颇多启事。 “保罗·莱文森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在人类与技术时代的关系中,他既做鼓动工作,又身体力行。他师从麦克卢汉,创办联合教育公司,是‘思想界全球化’的杰出代表。他写的就是这个主题。他本人就是实实在在的‘思想无羁’。” “莱文森研究的是作为技术产品的知识进化。这是哲学和历史的精心杰作……他的语言举重若轻,闪耀着幽默的光辉……本书意义隽永,富有远见,其明白晓畅令人吃惊……特此郑重推荐之。” “……技术之历史……其叙述引人入胜。本书偏离学究的文风,值得欢迎。”
“莱文森的思想提升了传播人扮演的角色,使人成为遨游宇宙的船长……在他绝妙的笔端,复杂的东西……成为明白如话的英语。” “……充满哲理睿智……然而,不晓哲学的人也能够看懂。其例证富有人情味,从性爱到呵护孩子都信手拈来、十分亲切。对于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东西,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思想无羁》使莱文森跻身名流,成为大名鼎鼎的媒介理论家。他与芒福德、伊尼斯、麦克卢汉比肩而立,和翁、埃吕尔、波斯曼不相伯仲。他思路清晰,洞察媒介演化的历史,把这个历史放在媒介生态学的环境之中去考察。”
作者简介 保罗·莱文森(PauI Levinson),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音乐人,多才多艺,在文学和传播学两方面成就卓著,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保罗·莱文森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保罗·莱文森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多半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媒介理论著作6部:《思想无羁》、《软性的刀刃》、《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学习赛博空间》;科幻作品20余种,其中长篇5部:《丝绸密码》、《版权通知》、《像素眼》、《借用外星抛力》、《意识灾难》。
以学术地位和成就而论,保罗·莱文森曾任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会长,科幻作品屡次获美国和世界级大奖和提名奖;他的6部媒介理论著作,除《学习赛博空间》之外,已经全部在中国翻译出版或即将出版。
媒体推荐 作者中文版序
进化、知识和技术的相交,是人类生存的驱动力——而且就我们所知,还是宇宙的驱动力。三者的交叉盖源于两大根基。世人皆知,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文化,这是其一;与之盘根错节的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即“西方”的文化(原文如此——译者)。另一个根基就是中国的遗产——“东方”的文化。可惜,这个传统尚未得到充分的描绘,世人对其认识也有不足。
中国的贡献不只是历史的贡献。请想想中国人发明的火箭。自从火箭问世以来,一切飞离地球的运载工具——从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到今天的空间站,再到火星之旅,一直到更加难以想像的未来的太空发现——所有这一切,全部都依靠中国发明的火箭技术。
《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沦》这小15,审视太空飞行的认识论意义——也就是它对知识增长和人类命运的意义,同时又考察人类幻想、情感和理性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体现。本书认
为,这样的技术成长既增加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又增加我们对人类自己的认识。这样获得的知识反过来应用于技术,又使我们重新塑造宇宙——也许这正是人类进化的终极使命,或者说是
人类存在的理由,也可以说是宇宙存在的理由吧。
中国在我这本书中屡屡露面,但亮相的次数略嫌不够。因此,我特别感谢本书的译者何道宽先生。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鼓励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去分析中国对人类技术的贡献。
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努力,几乎每天都在给我们新的启示,使我们更加清楚:我们是如何思维的,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正在做些什么,我们又将要走向何方。
保罗·莱文森
美国纽约州怀特平原
2002年6月3日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涉及认识论、技术、媒介、传播的书,带有浓厚的哲学思想思辩色彩。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叙述知识进化,描绘网上世界,也描绘人与技术的关系对我们 理解技术和人类理性颇多启事。 “保罗·莱文森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在人类与技术时代的关系中,他既做鼓动工作,又身体力行。他师从麦克卢汉,创办联合教育公司,是‘思想界全球化’的杰出代表。他写的就是这个主题。他本人就是实实在在的‘思想无羁’。” “莱文森研究的是作为技术产品的知识进化。这是哲学和历史的精心杰作……他的语言举重若轻,闪耀着幽默的光辉……本书意义隽永,富有远见,其明白晓畅令人吃惊……特此郑重推荐之。” “……技术之历史……其叙述引人入胜。本书偏离学究的文风,值得欢迎。”
“莱文森的思想提升了传播人扮演的角色,使人成为遨游宇宙的船长……在他绝妙的笔端,复杂的东西……成为明白如话的英语。” “……充满哲理睿智……然而,不晓哲学的人也能够看懂。其例证富有人情味,从性爱到呵护孩子都信手拈来、十分亲切。对于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东西,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思想无羁》使莱文森跻身名流,成为大名鼎鼎的媒介理论家。他与芒福德、伊尼斯、麦克卢汉比肩而立,和翁、埃吕尔、波斯曼不相伯仲。他思路清晰,洞察媒介演化的历史,把这个历史放在媒介生态学的环境之中去考察。”
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作者中文版序
译者序
平装版序
1988年初版序
谢辞
……
文摘 书摘
知识的生物学体现
迄今为止,我们列举了进化观可能给我们提供的一些教益。对所谓生物认知能力连续体的高端——这是人类一个自负但准确的字眼——对人类智力的运行,尤其是对抽象的哲学论战智
力,进化的观点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教益。对有机体各个层次的知识,进化的方法也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教益。信息在有机体(不仅仅是人)身上的体现,是构成技术全貌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书将详尽描绘技术的全貌。
用来观察整个有机体世界时,进化认识论认为,进化不仅是有机体的进化,而且是关于外部环境知识的进化,是这种知识的物质体现和传输的进化。这种看法能够使我们获益匪浅。一切有机体的物质材料和结构——纤毛、叶片、爪子、心脏、眼睛和脑子——都是DNA信息或知识的物质表现或体现。这些信息发出的指令是如何用周围的蛋白质形成结构。这些结构之所以保留下来,本身就说明,它们体现的知识在一定限度上是准确的,是世界一鳞半爪的准确反映(而不是很不准确的所谓辛普森[Sir James Young Simpson,1811-1970,英国产科医生——译
者注]猴子)。
染色体和生殖材料在这个图像中占有一个非常迷人而独特的地位,因为它们不仅承载着体现在其他生命结构中的知识,而且承载着复制它们自身传输或承载能力的知识。由此可见,DNA——生物世界中的电脑软件CP/M或MS/DOS——在生物知识交换中担负着双重的功能,很像书籍等传播媒介承担的社会职能。书籍不仅在书页里传播信息,而且书籍本身就是如何传递思想的体现,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信息编码的体现,编码和记录之类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对环境敏感的器官比如眼睛和耳朵(在低级有机体身上是黏膜)特别有趣,因为它们不仅体现外部世界机理的知识(眼睛体现关于光的性质的信息),而且也是进一步发现外部现实的知识的载体。这些获取信息的器官在技术中的对应物,就是望远镜和显微镜。
最令人震惊的是构成我们思维大脑的那一千克左右的物质,因为这种体现DNA指令的物质有能力探入考究DNA指令的工作机制和意义。实际上,凭借手和DNA指令构造的技术,大脑可以改变外部世界的形状(常规技术),有时候还能够改变外部世界的结构(如原子裂变和制造元素),包括改变DNA指令本身(如基因切片),而且甚至能够改变思想的源泉(如人工智能)。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变革周期。
从知识的生物史出发,我们自然进入另一个课题:知识的技术表现和追求。知识的技术表现和追求,是人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