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管理学
管理学
企管
营销
企业家
销售
经济
投资
理财
职场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管理学
>
用人管人厚黑学
2010-04-28
市场价:¥29.00卓越价:¥23.20为您节省:5.80元 (80折)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暂无用户评分、评论 | 写评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用人管人厚黑学
用人管人厚黑学
市场价:
¥29.00
卓越价:¥23.20为您节省:5.80元 (80折)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暂无用户评分、评论 | 写评论)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为人处世厚黑学
共计价钱:¥
58.00
元
同时购买共计:
¥43.5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02825762
·条形码:978750282576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经典厚黑学系列
内容简介
《用人管人厚黑学》讲述了:为人处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如果为人内向须腆,不能忍受各种在处世交往中的屈辱,过于顾及自己的虚荣心,就不能够与朋友和敌人相处,更不可能抓住机会显示自己,即使本身有出众的才智,也会淹没在芸芸众生里面,这是非常可惜的。主张“黑”,我们绝不是强调在世间行使恶,只是为了每一个人以合适的方式在一生中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黑”也绝不能“不择手段,放弃道德,只要对自己的名利有益,就毫不犹豫地使用它”。这里我们所说的“黑”,不是简单的诡计多端、狡诈阴险,它更包容了睿智、谋略与高瞻远瞩的深刻内涵。谁要想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与质量,谁就要拥有较别人更多的智慧与韬略,这是现代人要成功所必需的。
用人不能没有原则,管人必须讲究手段。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物质丰裕、科技发达的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个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下去?怎样比别人生存得更有意义?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既要笼络下属,又要树立必要的权威,如何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呢?
看一看前人走过的道路,一定可以启发你思考很多问题,教会你少走许多弯路。
《用人管人厚黑学》一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要点,从用人管人基本原则、聚集人才、知人善任、驾驭下属、树立威信和笼络下属等方面,生动地展示了轻松领导和驾驭下属,树立必要权威的方法。
一旦你掌握了书中的原则,并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启迪智慧,增长才干,开拓思路,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化腐朽为神奇,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在生活、事业的波涛中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媒体推荐
自古以来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以“脸厚”而著称,而且都靠“心黑”得以成功。成功者在你死我活、杀机四伏的道路上畅行无阻的秘密原来无他,只需“脸厚”、“心黑”即可。
——李宗吾
编辑推荐
《用人管人厚黑学》是由地震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用人管人是一门“厚”“黑”学问
依靠“厚黑”的功夫征服人心,驾驭人性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超的厚黑管人技巧
让胡萝卜和大棒轮流在手中出现
既要紧紧地把握领导权,又要充分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厚”“黑”相济,设定适当的工作目标
厚黑型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第二章 厚黑并用,聚集人才
历来成大事者,都必须站在别人的肩膀上
菲亚特集团敢于用强人
厚黑者用人破除门第观
聚结人才需要纯熟的厚黑功夫
选人在范围上要“厚”
选人在标准上要“黑”
以发展计划为核心,留住有用人才
第三章 知人善任,恩威并施
知人善任是厚黑型管理者必备的素质
用人须打破条条框框,惟能力是重
用人所长,事半功倍
疑人也用,用人也疑
用将“使功不如使过”
做开明的厚黑型领导者
厚黑型领导者的用人准则
厚黑型领导者的用人谋略
第四章 驾驭下属,厚黑有道
外圆内方,寓“黑”于“厚”
亦厚亦黑的弹性管理策略
驾驭下属须从多方面下功夫
把下属“拂弄”得服服贴贴
让每个下属都尽职尽责
管理者需要不时挥舞手中的大棒
心慈手不软的厚黑的技巧
不花钱,也能把下属笼络得服服贴贴
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部下欺蒙自己
采用以“黑”为主的硬性管人法
责骂下属,也让他心悦诚服
第五章 刚柔相济,树立威信
树立“以身作则,公正廉明”的形象
用“厚”“黑”的手段树立威信
用宽大辅之类厉,用严厉辅之宽大
学会“摆架子”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不要失去主见,也不要固执己见
应上下兼顾,不要顾上不顾下
引咎自责是领导者反败为胜的一个良方
不能怕个人丢面子,要敢于激励下属尽职尽责
用“厚黑”克服被下属看不起的性格
批评人也要“厚”“黑”并用
通过多种渠道争取下属的信任
第六章 厚待下属,为我所用
为了下属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极为值得
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
给予心理上的刺激,让对方说出一些脱离现实的梦话
与下属进行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以“厚”的态度化解怨气,避免与下属相处的麻烦
承担责任,以“厚”驭人
容忍下属的小缺点和小过失
用“厚”的策略对付牢骚
在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地给下属面子
从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厚”情换人心
“厚”待下属,增强凝聚力
……
序言
80多年前,李宗吾的《厚黑学》一书中指出:“自古以来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以‘脸厚’而著称,而且都靠‘心黑’得以成功。成功者在你死我活、杀机四伏的道路上畅行无阻的秘密原来元池,只需‘脸厚’、‘心黑’即可。”对此,我们不能只做表面的解读,将“厚”等同于“脸皮厚”,将“黑”等同于“心肝黑”,将“厚黑”等同于“狼的狠毒,狐的骚媚”。
其实,仔细体味李宗吾先生的书稿,我们便会发现,“厚黑”不是用来害人或钻营的。“厚黑”仅仅是一种工具。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它行侠仗义,又可以用它涂炭生灵,既可以“除暴”,也可以“安良”。全看怎么用,全看谁来用。使用它的境界也有高低优劣之分。用得好,则为英雄豪杰,彪炳千秋;用不好,则可能成为乱臣贼子,遗臭万年。用李宗吾自己的话说:“我发明厚黑等于瓦特发明蒸汽机,无施不可。利用蒸汽,造成火车,驾驶得法,可以日行千里;驾驶不得法,就会跌下崖去。甚至撞坏行人。”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们应该对“厚”和“黑”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厚”绝不是“不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拿你的内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你也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正确的理解是:为人处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如果为人内向腼腆,不能忍受各种在处世交往中的屈辱,过于顾及自己的虚荣心,就不能够与朋友和敌人相处,更不可能抓住机会显示自己,即使本身有出众的才智,也会淹没在芸芸众生里面,这是非常可惜的。
文摘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些人据此认为,当领导就要吃更多的苦头,做更多的事,说更多的话,受更多的累,得罪更多的人。
厚黑型管理者却不这么认为,人海茫茫,苦力多多,领导者完全不必难为自己,事必躬亲,费力不讨好。领导者不仅要大权在握,更重要的是有奇计在心,只要善于征服人心,驾驭人性,那么他完全可以把更多的事情让别人去做,而给自己留下的仅是拍板定案、锁定大局的关键性事情。那么,“把更多的事情让别人去做”,而自己又放心,依靠什么呢?依靠“厚”“黑”的功夫!明朝的况钟和三国时的黄盖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出色。
明朝时,况钟以小吏的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吕震欣赏他的才华,推荐他当主管,升为郎中,出掌苏州府。
况钟刚到苏州府时,假装不懂政务,府里的小吏们抱着公文,围着况钟,请他批示。况钟装作不知,瞻左顾右地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小吏说不行就不批准,一切都听部属的。这些小吏都很高兴,说况钟是个笨蛋。
三天后,况钟召集部属,责骂道:“某某事可行,你却阻止我;某某事不可行,你却要我批准。可恶呀可恶!”就将这些小吏捆绑拷打之后,丢在庭院里,结果死了好几个人。这些部属又变得十分恐惧,认为况钟十分神明。从此以后,况钟对这些小吏全部细加考察,辞退五个贪污的小吏及十几个愚笨、懦弱的人,苏州从此大治。
黄盖曾经做过石城县县令。石城县的下属官吏们特别难驾驭,黄盖到任后,安排了两个属下官员协助自己,这两人分头主管各曹事务。黄盖下令说:“我这个当县令的没什么德行,只是凭借着武功得到的官职,对于文官的公务我不熟悉,现在外来的敌人还没有平定,军务比较繁忙,县里的一切公文案卷,全部交给这两个属下官员帮助我处理。他们替我约束管理各曹,纠正和处分有错误的人和事。如果他们中有人做了违法的事,我终究不会用鞭抽杖打加在他们头上。”命令下达后,开始时下级官吏们都感到恐惧,各自恭谨地奉行自己的职务。时间一久,下级官吏们认为黄盖不管公文案卷,渐渐懒怠、放肆起来。黄盖暗中调查到了这一点,并查清了这两个帮他处理政务的下属各自所做的几件违法之事。于是就召集所有官员,就几件违法事来追究两个下属官员,那两个人叩头向黄盖道歉。黄盖说:“我早已有过话了,终究不把鞭抽杖打加在你们头上,我不敢欺骗你们。”说完以后,竟然把两个人杀了。许多属官吓得两腿发抖,整个县从此就变得政治清明起来。
黄盖是一介武夫,况钟是一个小官,然而他
……
查看更多
下一篇
本文网址:
https://www.reader8.net/book/20100428/484872.html
读书人精选
热点排行
你可以在假期做的几件事(哈佛商业评论
管理学
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精选教材·管理沟通:策略与应用(第
罗宾斯谈管理
管理学(第3版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
一个小公司老板的日常管理+把公司做小 把
管理学(第二版)
销售总监渠道建设的八大要素:成功的销售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