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页码:22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1132590X/9787811325904 ·条形码:9787811325904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通往自由之路:罗素在中国 |
 |
|
 |
通往自由之路:罗素在中国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页码:22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1132590X/9787811325904
·条形码:97878113259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纪的回响
·图书品牌:北京首发精典
内容简介 《通往自由之路:罗素在中国》内容为:伯特兰·罗素的名字,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这个人的一生,令很多人羡慕,不仅仅因为其寿命长,情人多,更重要的是,在学术成就与社会责任两方面,他都未偏废,而且达到了两个高峰。读罗素的学术著作,冰清玉洁,如不食人间烟火;读罗素的时评政论,则道义澎湃,每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都能听到他不畏权势的激越抗议。几乎难以设想,像他这样的纯粹学者竟也会因为不同政见,两次入狱,最后一次是一九六一年,当时已达九十高龄。百年人生,他始终将知识关怀与社会关怀这两个似乎水火不容的极端,相融于一身,肯定很不容易、。但是有罗素这一成例,也许有助于说明,为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个知识分子可以坚持至少可以向往的境界。
编辑推荐 《通往自由之路:罗素在中国》: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西方的智慧》等。在哲学思想上,他秉承了英国经验主义传统。运用数理逻辑的分析方法来思考哲学问题,推进了现代西方的分析哲学的发展。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在文学方面,罗素的《自传》是享有很高声誉的文学自传作品。1950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20年8月,罗素曾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曾作过他的中文翻译。回国后,他完成了《中国问题》一书。
中国人世界性的视野和观念的确立,是以推崇西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标志的。我们今天只有正视这一切。才能够比较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五四新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能够比较贴切地理解现代文学的真实面目。
本套丛书正是从五四以来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外国思想家和文学家中选出十位,编选的一套他们对中国的影响的文集。每—卷都不仅包括外国思想家或者作家在中国被翻译介绍的原始材料,还收集被研究、被阐释、其思想观点在中国被应用的材料。
本套丛书的规模相当壮观,在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系统的专题性资料汇编,与此前出版的《中外文学关系资料汇编(1898-1937)》—起,可以说填补了一大块学术的空白点。新材料必然会推动新的学术研究,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绘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带来新的成果。
目录 《世纪的回响·外来思潮卷》出版序 陈思和
《世纪的回响》丛书序 钱谷融
代序:让人为难的罗素 朱学勤
第一辑
罗素 张崧年
哲学大家罗素明年来华——在北大讲演 《晨报》记者
北京大学之新施设《 晨报》记者
罗素在京今日开始讲演 《晨报》记者
哲学家罗素昨日到沪——今晚在大东旅馆开欢迎会 《民国日报》记者
欢迎哲学家罗素记 《申报》记者
各团体欢迎罗素博士记——罗博士言中国宜保存固有国粹 《申报》记者
沪七团体欢迎罗素记 《晨报》记者
罗素博士之谈话——言美国将为世界之领袖 《申报》记者
罗素与国粹 仲密
改造社会与保存国粹 F.L
国人对于罗素的误解皓明
罗素对于中国之第一感想 罗素
北庭竟欲驱逐罗素——外交部之大笑话《民国日报》记者
罗素底不幸 汉胃
第二辑
现代的三个哲学家之三——罗素 杜威讲演 仲仁笔记
罗素之哲学研究法 杨端六
罗素论哲学问题 潘公展
罗素的逻辑和宇宙观之概说 王星拱
罗素的社会哲学 高一涵
罗素之科学观 坚瓠
哲学里的科学法 罗素讲演 张崧年译
宗教的要素及其价值——罗素先生的讲演 章廷谦笔记
梦与事实——罗素的人生观 罗素著张崧年译
欲望的解剖 罗素著 愈之译
我们对于外面的世界之知识 罗素著 王星拱译
第三辑
自叙罗素著 郑振铎译
能够造成的世界 罗素著 李李译
民主与革命 罗素著 张崧年译
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罗素讲演 愈之译
罗素在沪之讲演——题为社会改造原理 《晨报》记者
教育之效用——罗素在上海之讲演 《晨报》记者
罗素论唯物史观 罗素讲 演剑译
中国人到自由之路——罗素离京末次讲演 《东方杂志》记者
布尔塞维克底思想——罗素在北京女子高师学生自治会讲演 章廷谦笔记
读罗素讲演的感想 M.U
罗塞尔《到自由的几条拟径》 雁冰
罗素与人口问题 张崧年
罗素与妇女问题 瑟庐
与罗素同船之一封书 梁敬罅
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 张东荪 陈独秀等
和罗素先生的谈话——在长沙讲演 杨端六
罗素先生去华感言 杨端六
附录一:资料索引
附录二:术语索引
附录三:人名索引
后记 曹元勇
……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90个年头,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90年不过是一转眼的工夫。我们中国又是个文明古国,从《诗经》算起,我们的文学已经有三千年的光辉历史,90年的成就,决不能与三千年相提并论。可是,就在这短短的90年中,我们却产生了像鲁迅这样的即使站在屈原、杜甫、曹雪芹等中国最伟大作家的行列里也无愧色的人物。世界各国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每一位伟大的作家的周围,在这位作家的影响和带动下,往往会同时出现各种各样的作家群体。尽管他们的才能有高下,成就有大小;就创作风格而论,也既有与这位大作家相近似的,也有与这位大作家显然异趋的。在他们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局面。就像我们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样,因为有了鲁迅,就使文学的天空,一时显得群星璀璨,光辉夺目。至今回顾起来,犹令人不胜神往。
当然,历史上的任何一种繁荣昌盛的局面,总是难以长盛不衰的。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的兴旺景象,后来也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而消歇了。此后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也由于整个时代环境的种种特殊条件,这种兴旺景象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来之前,始终未能重新出现。但是,认真严肃的作家,应该是代不乏人、始终存在的。因而值得一读的、能够传之久远的好作品,相信总也是不绝如缕,不会长久中断的;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暂时隐没无闻,不为人所知,有待于热心人的发现,甚至得花些力气去进行发掘罢了。可能还会有这样的情形,一些原来相当受人欢迎、而且确实值得一读的作品,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忽然销声匿迹,不再出现了。遂使一大批比作品晚出世的年轻人,就根本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些作品的存在。大家只要回头想一想,在新时期到来之前,像徐志摩、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的作品,不是几乎完全被人遗忘了吗?
新中国成立前,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评论等文学的各个门类,从1935年12月到1949年4月止,历时14年之久,一共出了十集,每集十六本,总计一百六十一本(其中有一集十七本),共收入八十六位作家的作品。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极其深远。巴金在《文学丛刊》第一集出版时所写的《编者的话》中说:“我们这部小小的丛书,虽然包括文学的各部门,但是作者既非金字招牌的名家,编者也不是文坛上的闻人。不过我们可以向读者担保的,就是这丛刊里面没有一本使读者读了一遍就不要再读的书。”就是说,这套丛书惟一依靠的是作品本身的价值,而话又说得很谦虚。
文摘 罗素
张崧年
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现代世界至极伟大的数理哲学家,是于近世在科学思想的发展上开一新时期的一种最高妙的新学(即数理逻辑[名学],也叫记号逻辑或逻辑斯谛科Logistio)很有创发而且集大成的。本着数学之批评的研究,他在哲学里也成立了一种新方法(言精神是哲学里的科学法,言方式就是“逻辑的和解析的方法”或翻“名理?解析法”)。他的哲学(名叫“名理原子论”或“绝对多元论”,认有种种的个体和关系,而不认有个包括一切的宇宙根基。简单说,是由于“关系”的新研究,而在于“关系在外说”)在现代哲学界思想界,要算最有影响的。最近,他又拿那在数学与哲学已著大效的“名理?解析法”为心理学的新研究,得出与在美发生的“行动主义”(Behavorism最新的心理学)与“中立一元论”(即美派的新实在论)大部分相同的结论,认心物的分别不是实质的,只是他俩所从的因果律的等级不同。此是一件去年学问界里极可注意的事。
他又是第一流的能文者,有逻辑与作散文的天才,最能解析,最精细,最能析事理人微,他文章的明析透澈,周密锐利,真是一时无比。无论论什么东西总使人容易领悟,论学能使人深人,论事能使人感动。他这种能力,人没有不佩服的,与揭慕斯(W.James)和般迦雷(H.Poincart6)一样。
罗素是一八七二年五月十八生于西英蒙卯慈县(Monmouth Shire)之推来克(Trelleok),与巴枯甯,托尔斯泰,克鲁巴特金等同,也出身于贵族。他的祖父罗素伯一世(即Lord John Russell))是维多利亚时代有名的改进派的政治家,对于一八三二年的改革案(男子普选权案)的成立最有影响,曾经两次为首相。父是个子爵。他自己又是他长兄罗素伯二世的假定承嗣(所以名子前头有Hon.Honorable的称呼)。罗素的母亲是斯丹雷男爵二世之女。’罗素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虽学的是数学与哲学,原是关心政治的,以后主张社会改造并不为奇,先就尝强烈的主张过女权,主张过自由贸易,竞争过选举。他那个老兄也是富有独立精神的,就由其自号为“彻底主义者”,自号为“不可知论者”(主张除实质的现象以外不可知),也可看出;也研究科学与社会问题,以为游息之所;著有《离婚论》等。
欧战以来。罗素大唱和平论,不抗主义,反抗战争,论英国外交之谬。一九一六年竟因作小册子替因良心上不肯当兵而得罪的人辩护,被政府所加罪(小册子是由当时的反强迫征兵同志会发的,未署名。有六个人因为散布它罚作苦役。罗素因函泰晤士报自认,遂
……
后记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有两位西方世界最为著名的学者曾先后被中国知识界极其隆重地迎到中国进行长期讲学:一位是美国的杜威,另一位就是英国的罗素。如果去翻阅一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报刊和书籍,就不难发现当年中国知识分子对罗素思想的关注和热情是多么巨大。罗素来华之前,美国的杜威曾在讲学中把罗素看做是现代的三大哲学家之一,并对罗素的思想作过比较全面的介绍。这无疑也大大影响了罗素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地位,使中国知识分子深深地感到罗素的重要性。因此,在二三十年代罗素热可以说是一度风靡全国。当年,知识者的竞相阅读、移译、介绍、评论罗素的著作和思想,其范围包括了从哲学、宗教、教育、数理逻辑、男女问题、社会改造等各个领域,其景象可谓蔚为大观。
罗素对中国五四以来的思想、文化乃至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在今天看来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今天回过头来去考察罗素对中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及其以怎样的方式产生影响,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这种考察乃是一个“知识考古学”的问题。在这背景下,编辑《罗素在中国》这样一本文字资料,绝非多余的。
关于罗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那次中国之行的详细始末,本文不拟涉及。有兴趣的读者可去参阅冯崇义先生著的《罗素与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一次经历》(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罗素中国之行前前后后的详细过程,在此书中有着非常翔实的描述与分析,颇可一读。本文在此仅想就这本资料集的编选安排作一简要说明。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留下的关于罗素及其思想的文字资料(从新闻报道到著作移译、思想评介等)是相当丰富的。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他在华讲学时留下的“五大讲演”。当年,这“五大讲演”的记录曾有两种版本。一是《罗素及勃拉克讲演集》,宋锡钧、李小峰等记录,1921年由惟一日报社出版;二是《罗素、勃拉克讲演合刊》,成平编,1921年由北京新知书社出版。鉴于这两个版本今天在许多大图书馆里可以看到,以及目前这本资料集在篇幅上的局限,在编选时对两种版本的讲演集只好割舍,而将编选重点放在当年出现在报刊杂志上的与罗素有关的其他文字材料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