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建筑 >

热土的回音: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

2010-04-2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19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64114088/9787564114084 ·条形码:9787564114084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热土的回音: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 去商家看看
热土的回音: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 去商家看看

 热土的回音: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19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64114088/9787564114084
·条形码:97875641140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东南亚建筑与城市丛书
·外文书名:Tropical Response Contemporary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Southeast Asia

内容简介 《热土的回音: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以东南亚对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追求为线索,分三个阶段概括了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渐发展、最终走向繁荣的足迹和特征。同时,以新乡土建筑、热带现代建筑两种典型的地域性现代建筑实践为内容,对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探索和创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是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正确路径的判断。
作者简介 谢建华,1965年4月生于广西梧州,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在《建筑技术与设计》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屈炫,1978年7月生于广西柳州,建筑师,现任职于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黄振宁,1972年2月生于广西南宁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高级建筑师,现就职于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丛书主编简介:
雷翔,1957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城市规划博士,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总规划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西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规划师)杂志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信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城乡规划协会理事长,著作有《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热带滨海城市设计》(合著),主编《广西民居》等学术著作,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规划师》、《建筑学报》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编辑推荐 《热土的回音: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Ⅰ
序Ⅱ
总前言
前言
第一章 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的产生背景
1.1 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
1 2 历史文化
1.3 政治、经济与技术
1.4 当代建筑文化

第二章 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2.1 自发的应用(1945-1960年)
2.2 自主的探索(1960-1980年)
2.3 自觉的追求(1980年以来)

第三章 东南亚新乡土建筑
3.1 新乡土建筑的内涵与特征
3 2 新乡土建筑的发展与风格变迁
3.3 新乡土建筑技术与材料
3.4 新乡土建筑实例

第四章 东南亚热带现代建筑
4.1 热带现代建筑的内涵与特征
4.2 热带现代建筑的发展与风格变迁
4 3 热带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
4.4 热带现代建筑实例

第五章 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的影响与发展
5.1 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的国际影响
5.2 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的经验借鉴
5.3 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的发展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
序言 建筑要有整体观、可持续观,建筑创作要有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我将几十年的实践总结为“两观三性”,并努力将这种建筑哲理和创造思想运用到建筑创作与建筑文化研究当中。在我看来,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基础,文化性是建筑的内涵,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任何时代的优秀建筑都是“三性”的综合反映,只是具体的表现各有不同,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两观三性”基础上的综合创造。《东南亚建筑与城市丛书>用历史的眼光和现实的思考,揭示了各种建筑背后的“三性”,比如《王权的印记——东南亚宫殿建筑》所说的“集大成”、《神灵的故事——东南亚宗教建筑》提及的“本土化”、《转型的足迹——东南亚城市发展与演变》明确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文化的烙印——东南亚城市风貌与特色》展现的“影响力量的综合作用”等等。可以说,《东南亚建筑与城市丛书》生动地诠释了建筑的这种“两观三性”。同时,建筑应该是可持续的,我注意到《东南亚建筑与城市丛书》普遍重视这一点,其中《居所的图景——东南亚民居》一书认为民居是生长的建筑,并以此来研究建筑的可持续性,是有助于正确观察和理解建筑与城市的。
文摘 插图:





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产生于特定的自然背景、多元的历史文化背景、复杂的社会背景,并和当代日新月异的建筑思潮、建筑理论和技术材料的变革密切相关。深入研究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产生的背景,对于了解和把握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助益。
特定的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司场所,在一定的时空内,自然环境和气候是地球最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建筑作为人类适应自然、躲避风雨的场所,其形式、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对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的特有的适应性,由适应性所积累的生活智慧沉淀为当地人们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观念。东南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催生出了本地形式丰富、独特的建筑文化。
后记 2007年7月, 我们在泰国清迈考察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时,带有一本《东南亚》的书,那是一套从美国Lonely Planet公司翻译过来的“旅行指南系列”中的一本。在目录后面,有一栏对十几个撰稿人的介绍,这些介绍写得机智、有趣、充满生活气息。我们记得一个名叫希纳· 威廉姆斯的女作者,对她最后一句介绍是这样的: “她现在和丈夫马特住在旧金山,假装亚洲就在隔壁。”和她相比, 我们当然不用假装,因为我们就在亚洲。如果把这句话修改一下,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说:“当我们打开朝南的一扇窗口,东南亚就在我们的窗外”。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广西这个中国内地最南方、毗邻东南亚的居民来讲, 在一个更广的空间上似乎确实如此。当我们面向南方而站立,或者摊开地图,我们发现东南亚似乎并不遥远。
我们不仅仅是一名观光客,而是真正走进东南亚去感受它丰富多彩的建筑图景的建筑师。当我们从东南亚考察归来,进入一本书的撰写时,我们突然发现,为这块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热带炎热气候的土地撰写一本有关地域性现代建筑的书是多么的痛苦、漫长和艰难。我们并没有太多现成的资料可供使用,这与国内目前“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研究的现状是吻合的。当20多年来我们广受欧美影响,有大量西方文献可供参考时,而作为邻居,我们对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和了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