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家庭 >

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

2010-04-27 
基本信息·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5421492/9787505421493 ·条形码:9787505421493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 去商家看看
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 去商家看看

 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


基本信息·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5421492/9787505421493
·条形码:97875054214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是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写就的一本“亲孙教育”书籍。《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从什么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隔代教育的类型,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成功隔代教育的条件和特点等方面,真实地隔代教育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方法、对策和建议。
编辑推荐 《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隔代教育中存在哪些优势和弊端,隔代之墙,需要推倒吗?在面临工作压力和孩子教养的双重负担时,我们如何选择?面对隔代教育存在的分歧时,我们又该如何解决?
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另一项资料显示,祖辈带孙辈的成功率不足30%,这说明隔代教育确实还存在许多弊端,但祖孙亲情又是人类传宗接代过程中的一种永恒现象,拒绝隔代教育是不现实的,我们该怎样来应对这种现象呢?其实,只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隔代教育也可以一举多得,让父母轻松,孩子有长进,老人有所寄托,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目录
总序 祖辈一定要突破的6大心理障碍
1.突破“行为”障碍
2.突破“放纵”障碍
3.突破“语言”障碍
4.突破“忧虑”障碍
5.突破“生活闭塞”障碍
6.突破“文化缺失”障碍
第一章 请不要替代包办
导读
1.不要事事包办
2.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
3.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4.锻炼孩子单独睡觉
5.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6.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第二章 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导读
1.祖孙的沟通障碍到底在哪里
2.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3.到底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4.到底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5.最容易被忽视的沟通方式——非语言沟通
6.最让祖辈费解的语言——另类语言

第三章 有些习惯一定要培养
导读
1.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习惯
2.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
3.培养同情心,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4.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习惯
5.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
6.培养孩子养成谦虚的习惯

第四章 有些性格一定要给予
导读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性格
3.培养孩子爱思考、有主见的性格
4.培养孩子坚强勇敢的性格
5.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性格
6.培养孩子宽容他人的性格
导读

第五章 有些话不能说
1.你妈妈小时候还不如你呢
2.你怎么这么笨呀
3.再淘气,你爸妈不要你了
4.看你画的,还不如玲子
5.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
6.你以后不许和这种坏孩子一起玩
7.不要在这里问个不停,烦死了

第六章 祖辈请当好配角
导读
1.让子女知道,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
2.让自己成为亲子之爱的“润滑剂”
3.给孩子讲故事要有选择性
4.多和子女一起探讨培养孩子的方法
5.和年轻父母在教育上达成共识

第七章 隔代教育,年轻父母应该做些什么
导读
1.当老人注重养育不注重教育时
2.当老人包办代替过多时
3.当老人不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时
4.当老人娇纵孩子时
5.当老人动作慢,制约孩子成长时
6.当老人不准年轻父母管教孩子时
7.当老人在孩子面前批评父母时
8.当老人懂道理,但过不了感情关时
9.当老人与父母“争夺”孩子的爱时
附录:祖辈应该知道的10个心理学规律
……
序言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现代许多双职工家庭发出的感慨。为了下一代,祖辈义无反顾,又走进子辈家庭抚养孙辈,帮年轻的父母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干自己的事业。这是当下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现状。然而人们不禁会问,把孩子交给老人,你真的放心吗?
也许我们都看过这样的一篇报道:爷爷为了让“小祖宗”多吃一口饭,竟然给小孙子下跪。看看我们的周围,这样的“孺子牛”实在多如牛毛。其实,这种“隔代爱”在《红楼梦》中就已经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贾母对宝玉的百般呵护,与贾政对宝玉的疾言厉色,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也是一种极有中国特色的互补——父母尤其是父亲是严肃的,而爷爷奶奶是慈爱的。
教育的基础是爱,因为人格的核心是爱。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爱,他的智商越高,本事越大,越有可能为祸于他人与社会,而一个极端冷漠自私的人,他自己其实也并不幸福。所以,在一个幼儿心中植入爱的种子,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成败的关键。
如何在一个幼儿身上植入爱呢?唯一的途径便是爱他。但“贾母”们经常犯的错误是爱的滥用,也就是溺爱。一个“溺”字,很传神,很有质感,当爱像洪水一样泛滥时,被爱者就要“溺水”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惯子如杀子”。
可以这么说,溺爱是许多老人无法摆脱的阴影。有心理学家认为,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几十年的风雨坎坷之后,已经别无所求,但是,在对待孙辈教育的态度问题上,往往有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总认为自己在感情上对子女有所欠缺,想利用对孙辈的抚养弥补一下失去的情感。
文摘 第一章 请不要替代包办
1.不要事事包办
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长辈们的包办代替。尤其是在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身边长大的孩子,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由老人一手包办,以致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
放学时,幼儿园门前水泄不通,围满了接孩子的家长,这已成为现在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一样奔向各自的守候者。5岁的壮壮也不例外。当他走出校门时,奶奶就第一时间迎上去,为他卸下肩膀上的书包,递上水或一些吃的东西。壮壮无物一身轻,边走边吃边玩。奶奶背着书包,在后面步履蹒跚地跟着。
老师问壮壮:“你身体这么结实,干吗不自己背书包啊?”
壮壮眨着眼睛答道:“我想自己背,可奶奶不让啊。”
壮壮的奶奶则不以为然地回答:“孩子这么小,这样的书包对他来说确买太沉了,会累着孩子的。再说了,我给孙子背个书包也没啥。”
旁边另一位老大爷说:“我接孙子时也替他背书包,有时不想背,可孩子已经习惯了,把书包扔给我就跑了。”
问题根源
看到这种场景,我们也许会问:“孩子的书包究竟由谁来背?”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但是从小树立起“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哪怕是象征性的,也会对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非常有好处。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良好的品格,必须从小培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前文中的壮壮一出校门,书包就被奶奶“卸下”了。像这种由爷爷奶奶把一切包办了,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孩子,看似幸福,背后却暗藏隐患: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即使将来长大成人,也离不开别人的照顾。当前大学校园里的陪读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的确,孩子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劳动技能,可能是祖辈忽视劳动教育、过度保护和包办代劳的结果。归根结底,这是由于祖辈自身对教育的全面发展存在着认识误区。
解决问题
在隔代教育中,老人们往往“重养轻教”,只顾孩子吃好、穿暖,多用溺爱包办的方式去养育孩子。表现为,祖父母们乐于做孩子的保姆,使得孩子长到五六岁,吃饭仍然需要喂,上到小学,穿衣仍然需要别人帮着穿……这种保姆式的养护,使得孩子没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缺乏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
另外,在祖孙关系上,不少祖辈又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