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个人主义的谱系

2010-04-27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1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07628979/9787807628972 ·条形码:9787807628972 ·版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个人主义的谱系 去商家看看
个人主义的谱系 去商家看看

 个人主义的谱系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1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07628979/9787807628972
·条形码:978780762897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公共哲学与政治思想系列

内容简介 《个人主义的谱系》采用谱系学的方法,借助跨学科尤其是心理学的视角,对西方思想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做了深入的描绘与阐述。通过对古代世界、基督教、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个人主义时代这些阶段的探讨,作者指出,西方的自我概念经过了“模拟的自我”、“外在授权的自我”和“内在授权的自我”这样三个演变时期。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关于自我本身的……些假定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个人主义进行了批评性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拉美天主教文化、亚洲(尤其是中国)文化等不同文化传统进行跨文化的人类学研究,作者试图表明,个人主义范式的替代物不仅存在,而且可能也预示着一种以承认人类的相互依存为基础的新的世界观的出现。
作者简介 丹尼尔·沙拉汉(Daniel Shanahan)捷克布拉格查尔斯大学(Charles Uni—versity)人文学院传播学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教学和研究涉及文化研究、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他最近的一本著作是《语言、感觉和大脑》(Language,Feeling and the Brai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7)。
编辑推荐 《个人主义的谱系》是丹尼尔·沙拉汉编著的,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译序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个人主义的重新界定
第二章 古代世界
第三章 基督教
第四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第五章 宗教改革
第六章 个人主义的时代
一、占有性个人主义
二、主观个人主义
三、浪漫主义的个人主义
第七章 从个人主义到真实性
一、真实性与异化
二、真实和自我指称
第八章 逃离自我的迷宫
第九章 超越个人主义
索引
……
序言 为一本十多年前的书撰写序言是一项困难重重的工作。时代变了,背景变了,特别是人变了。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人的变化涉及他们的所感、所思和所行,而从精确的意义上来说,则是一代人取代了另一代人。这个序言是为中国读者写的,这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严格说来,中国处于本书所描述的许多观念传统之外.此外,我唯一的一次中国之行已经是几乎三十年前的事情,而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没有哪个地方像中国这样刮起了如此强劲的改革之风。因此任何人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来质疑本书对于21世纪的中国读者所具有的相关性。
但是且让我指出,某些时候,相反的一面不可思议地恰恰是真实的一面。
首先,作为过去三十年变革的结果,中国已经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大国”。一些人预测,21世纪的全球经济将不再是西方的天下,而是东方的天下,而中国正处于一个最前沿的位置上。如果这的确成为了事实,我们无疑将会欢迎这样一种隐含的公正:一个对世界上如此众多的人口负责的国家,最终享有了与之地位相称的世界财富。
但是在纯粹的经济增长的数字之下,还有一个更加根本和持久的事实,那就是中国经济的转型——这最终将会改变中国社会。
文摘 戴维·里斯曼的一篇论文阐明了不断变化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对于个人主义的客观分析变得困难重重,他同时表明了采用政治视角的那些分析为什么是不充分的。作为对个人主义在西方自由民主传统中所具有的持续价值的一个不妥协的主张,“重新审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Reconsidered)一文针对里斯曼认为是“群体主义”(groupism)侵犯的事物来为个人主义辩护,“群体主义”的侵犯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高估了人类的社会性,以至于无视甚或压制了人性的个人层面。作为一个对信念的公开的社会政治声明,里斯曼的论文是围绕着一个单一而根本的假设建构起来的;对里斯曼来说,这一假定构成了个人主义偏好的至高点(the neplu sultraof thein dividualistic bias);他写道,“我坚持认为,任何意识形态,无论多么高贵,都不能证明为了群体的需要而牺牲个人是正当的”。用浅显的话来说,这就是莫里斯关于一个存在和另一个存在之间“明显差别”的“心理体验”——和他的“人类自身的价值”结合在一起——在现代政治分析(这些分析是对个人主义的辩护或者攻击)中的栖身之所:个人之间的区别,与每个人应当置于他人身上的价值一道,导致了对一个建立在互不侵犯原则基础之上的原子化社会的肯定。
这里,我们仍然没有必要对里斯曼的论点提出反对意见,以便能够看清,它根本没有深化我们关于个人主义及其谱系或者它在当代世界里正在发生变化的地位的理解。当我们把个人主义看做不过是由一种被置于人类生活之上并且为所有人赞同的存在主义价值所支配的、仁慈的“不插手”(handsoff)政策时,我们就是在回避一个问题,即人类是因为什么而具有价值的,并且我们同样忽视了,就个人的性质而言,个人的集合(the coming together of indi-riduals)(它并不是“群体主义”[grotlpism])可能告诉我们的东西。
即使我们同意里斯曼对个人自身不可侵犯性的断言,我们也并不会就此获得满足。也许没有哪个人应当(should)为了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群体需要而被牺牲掉。但是那些宁愿牺牲自己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呢?他们受了蛊惑,他们精神分裂,他们超凡脱俗——又或者根本就不是这些原因?但如果是这些原因中的任何一个的话,关于我们置于“人类自身”之上的价值,他们的牺牲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那些牺牲自己的人是不是已经超越了个人主义?如果是的话,他们只是一个大家都同样自私的种族里的统计学上的偶发事件,还是说他们指出了我们任何人在正确的环境里都可能渴望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