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2010-04-2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720804371X ·条形码:97872080437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去商家看看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去商家看看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720804371X
·条形码:97872080437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对于那些用“过时”和“陈旧”来掩饰自己在科学上的贫血的学问家们,抱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拒斥和反感,而对奠立了人类理性大厦的深厚基础的那些巨人们。

媒体推荐 译序
在18—19世纪,自然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牛顿的物理学体系是人类至今终于获得了的自然界的终极真理,人们再也不需要哲学的冒险,只须在这终极真理的指引下对自然界作经验的考察和事实的整理就行了。“自然科学家相信:他们只有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才能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而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所以他们完全作了哲学的奴隶,遗憾的是大多数都作了最坏的哲学的奴隶。”·恩格斯的这种批评,直到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才逐渐被大多数自然科学家所接受。令人惊异的是,在恩格斯写下这段话之前的一百多年,就已经有一个人对经验自然科学的这种局限性公开表示不满,并力图加以纠正了。这位预言家就是康德。
康德对近代自然科学在思维方式的变革方面所作的贡献早有定评。1755年,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提出太阳系“星云说”,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然而,只有在1786年出版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康德才第一次立足于当时整个经验自然科学已有的成就,对经验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展开了全面的批判。这时,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已使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的另外两个批判,即《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也正在酝酿之中,他完全是以一个成熟的理论革命家姿态,用巨人般的目光审视着人类的科学、道德和感性(审美)的精神世界,满怀信心地去实现他早年的夙愿,即“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有的权利”。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现代哲学中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的分化自康德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自然科学中;辩证思维对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突破,通常与人文哲学的渗透和影响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说,莱布尼茨的“活力论”对当时机械论的反叛只不过导致了一种更精巧的神学世界观而并没有对物质世界作出具有科学意味的整体把握的话,那么,康德则首次在牛顿的自然科学体系中提出了从经验的自然科学向先验的人文科学过渡,进而从旧的形而上学宇宙观向辩证的宇宙观过渡的课题。正是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这一过渡的中介才得到了系统的阐述。这就是为什么康德这本篇幅不大的小书得到近代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的极端重视的原因。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功劳在于他“完成了物质的理论,因为他认为物质是斥力和引力的统一”。的确,康德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即哲学)所奠定的基础,首先就在于他把物质的本质归结为运动及其矛盾关系。当牛顿把吸引(万有引力)看作物质的本质属性,但却把排斥看作只是外来影响时,运动并没有因此而赋予物质本身,他还需要一个外在的“第一推动力”,使相互吸引着的世界万物运转起来。康德则第一个把排斥看作是比吸引更为本质的一个物质规定。在他看来,物质的广延本身就是由排斥、由空间的被“充满”所造成的,不可人性则只是物质的排斥力在一定程度上的表现,至于吸引,它只是排斥力之所以能起作用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因而是物质得以形成的第二种基本的力。这样一来,运动便以一种吸引和排斥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方式,被赋予了物质。对物质的这种“运动学”的考察,随着量(运动学)、质(动力学)、关系(力学)和模态(现象学)的层层递进,而将牛顿和其他自然科学家视为理论的自明前提的绝对空间、绝对静止、绝对运动、物质(原子)的绝对不可入性等等一个个地粉碎、瓦解和消融掉,向我们呈现出一幅自古以来便处在永恒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的宏大而富有生气的宇宙图景。在这里,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任何一个角落可以让那感到疲倦和若有所失的心灵找到安息之所,老上帝也被赶出了自己的家园,只有那原始自发地与整个世界的“增熵”趋向作不屈不挠的斗争的人类自我、“我思”,才在这一失去支撑点的世界中感到如鱼得水,因为它终于发现,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支撑点,也是整个世界的支撑点。
……
目录
译序
前言
第一部分 运动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第二部分 动力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附Ⅰ 对动力学的总附释
附Ⅱ 对动力学的总说明
……
文摘 书摘
如果对于物质概念我不想用适合于作为客体的物质本身的一个谓语来解释,而只想用对知识能力的关系(在其中我的表象才能首次被给出)来解释,那么物质就是每一个外感官的对象,而这就会仅仅是形而上学的对物质的解释。但空间就会仅仅是一切外部感性直观的形式了(不管这同一种直观是适合于我们称之为物质的外在客体本身,还是只停留在我们感官的性状之中,这在此完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物质就会与这形式相反,成为在外部直观中作为感觉的某个对象的东西,从而成为外部感性直观所切实经验到的东西,因为它是完全不能先验地给予的。在一切经验中都必须有某物被感觉到,这就是感性直观的现实,所以空间(在其中我们应当用经验去把握运动)也必须被描述为可感觉到的,即必须用可以被感觉到的东西来描述;这个空间作为经验的一切对象的总括,并且本身作为一个经验客体,就叫作经验性的空间。但这个空间作为物质性的东西是自身运动的。然而,一个运动的空间,如果其运动要能被知觉到,又要以它在其中运动的另一个扩大的物质性空间为前提,那么这个物质性空间同样也要再以另一个为前提,由此类推,直至无穷。
所以,一切作为经验对象的运动都只是相对的;运动在其中被知觉到的那个空间是相对的空间,它本身又要在一个扩大的空间中、或许是在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因而在第一个空间的情况下是运动的物质在与第二个空间的关系中又可能被称之为静止的,运动概念的这种变换则可以与相对空间的改变一起延续至无限。一种绝对的空间是这样一种空间,它由于不是物质性的,甚至也不能是经验的对象,从而只被设定为自身被给予的,因此,它就是某种既不能在其本身、也不能在其结果中(即在绝对空间里的运动中)被知觉到的东西,它是为了经验的可能性而设定的,但经验终归必须撇开它来加以处理。因此,绝对空间本身就什么也不是,更不是客体,而只是意味着我除了被给予的空间之外任何时候都可以设想的任何一个另外的相对空间。我只是使它作为一个包含着一切被给予空间的东西,作为在其中我可以把一切被给予空间看作运动的空间的东西,并越过一切被给予空间向无限突进。由于我只是在思想中拥有这个虽然仍是物质性的但却扩展着的空间,对描画出这种空间的物质什么也不知道,于是我就抽掉了物质,这样空间就像一个纯粹的、非经验性的和绝对的空间那样被想像,我可以将它与任何一个经验性的空间相比较,并在其中将经验性的空间想像为运动的,因而它永远被看作是不动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