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807184027/9787807184027 ·条形码:9787807184027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往事如诗:范承祚回忆录 |
 |
|
 |
往事如诗:范承祚回忆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807184027/9787807184027
·条形码:97878071840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从20世纪30年代初出生到现在的21世纪伊始,笔者先后经历了国难当头、城陷家亡、抗战胜利、全国解放、改革开放、神州振兴的漫长岁月。
从事这一生涯的大部分岁月,是同我国有过“特殊关系”的阿尔巴尼亚联系在一起的。从留学到工作,从任职大使馆的普通一员到特命全权大使,五度常驻这个国家,总共达20年之久,亲身、直接经历了中阿关系的“春、夏、秋、冬”四个政治温期。
由于对阿关系在我国当年外交棋盘中所处的特殊性、重要性、长期性,因而笔者这名青年时期的阿尔巴尼亚语主要译员就有机会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多年、多次地为伟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老一代领导人做翻译,受到开国主席和首任总理的巨大关心,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
作者简介 范承祚,大使、诗人、高翻、教授。1931年4月生于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镇。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就读于宝应中学和扬州中学,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新闻专业。作为解放初期我国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之一,1957年毕业于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人文学院。同年入外交部工作。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的阿尔巴尼亚语主要译员,是新中国授予和表彰的首批50名“资深翻译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先后任中国驻阿、希(腊)使馆参赞和驻阿尔巴尼亚特命全权大使,中华诗词学会首届理事。现为上海交大、扬州大学、武汉科大兼职教授。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世界知识》、《世界文学》、《中华英才》、《中华诗词》、《中国青年》、《作家文摘》、《凤凰周刊》等报刊上发表报告文学、译文、诗词作品,出版了诗集《万里行》、《乡情诗》和内容涵盖欧、美、亚、非和我国各省、区、市的长卷诗集《万里千诗》。作作为责任编委和主要执笔人,出版了64万字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专集,与他人合著过《阿尔巴尼亚通讯集》、《“山鹰之国”纪念诗文集》。还曾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台、北京广播台、香港凤凰卫视台和阳光卫视台等专门节目的访谈。
编辑推荐 作为外交官,亲身经历了中国-阿尔巴尼亚特殊关系的始末;作为翻译员,目睹了开国领袖的人格魅力受到伟人的极大关怀。
多难童年,由苦变甜,留学赴远,万水千山,回忆主席,纪念总理,中阿关系,春夏秋冬。
《往事如诗》是一本重点讲述中阿特殊关系始末的回忆录。作者范承祚从1954年至1957年作为首批中国大学生的一员,在阿尔巴尼亚留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外交生涯中,大部分岁月是从事对阿外交工作,亲身经历了中阿关系“春夏秋冬”政治气温全过程。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范承祚曾多年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领袖作翻译。国家领导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善意的批评如过往春风拂面,又如甘时露雨,令他刻骨铭心。范承祚把与他们接触中的亲见亲闻,亲身经历一一再现。《往事如诗》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有关上述内容的照片资料,极具史料价值。
此外,出身于北大中文系的范承祚在此书的字里行间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素养,他懂诗话史,素有“诗人外交官”之称的他用大量诗歌汇载了趣闻,以恳切的言词撼动人心,从容淡定的笔调回顾风云,人间沧桑,感情真挚热切而不失平和,使《往事如诗》不仅仅是珍贵的历史记录,也可当作一本文学作品细细品读。
目录 前言
多难童年由苦变甜
不幸岁月天灾“倭”祸
孤儿寡母苦度春秋
日伪肆虐人民反抗
抗战胜利两次解放
时来运转隧洞见光
乌合之众“腊八”暴动
胜利在望支前奔忙
家门有幸故土情深
不忘母校聊报乡里
走出乡关入学扬中
就读北大时短话长
新的机缘新的期盼
留学赴远万水千山
亚欧跨越画意诗情
红场周边目睹耳闻
水路茫茫越海过疆
经受风浪歌声伴航
留阿初始域外情思
寒窗“洋学”长者关顾
度假旅游写诗作文
山村野史海岸趣闻
水陆边境探堡观城
湖浜河岸故事好听
下山临海冬去春来
接触民间谊长情深
触景生情梦回故里
归鸟东飞径向母怀
见毛主席当翻译员
慈母情结亲情长注
一个插曲半片浪花
回忆主席纪念总理
十次锦注刻骨铭心
国运家运兴不忘奠基人
立志出乡关要见毛主席
为我学外文主席谢阿方
给主席翻译同主席握手
翻译遇难题主席给指点
释“一批二保”获主席认可
“文革”中遭难蒙主席解救
关心小人物了解周边情
听伟人祝酒补一份记录
绵绵恩情浩浩长歌
总理业绩内外公认
伟人轶事量大质高
佳节思亲心向工勤
亲临使馆参加联欢
关心下属独忘自己
夜飞高空心系地面
批评鼓励诲人不倦
平等待人体贴入微
当好翻译“三化”标准
榜样力量中国“铁人”
悼诗慰函永恒纪念
中阿关系春夏秋冬
中阿关系春意盎然
建交建馆平等相待
三批礼品意味深长
援阿及时雪中送炭
文体交流欢歌笑语
高层互访暖意融融
中阿关系炎炎盛夏
罗都会议共运分裂
苏阿交恶中阿亲近
恃强欺弱三“撤”一“断”
中阿关系突飞猛升
总理互访最高礼遇
主席贺电反响强烈
《语录》出版主席接见
阿对“文革”终表支持
谢胡言论语多有失
阿退华约中国增援
中方回访突出“军方”
总理处理酗酒事件
友谊热烈高潮迭起
盛夏酷暑一阵冷风
造反起家访阿亮相
阿对中国三大“支持”
中阿关系秋风萧飒
中阿分歧早已存在
阿方反对中美峰会
两次回温表面文章
霍查患病求救中方
蹊跷数事回萦脑际
阿党“七大”蓄意反华
中国撤援专家回国
中阿关系冬雪漫天
关系破裂外交未断
外反内斗耗力伤身
年景堪忧经济下滑
纪念烈士注视友人
孤坟野鬼平王“待遇”
关系解冻正常外交
附录:山鹰之国红旗落地
关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失去执政地位的原因与教训--答《中共党史研究》双月刊记者徐鹏堂的提问
落笔谢语
……
序言 阴晴苦乐伴人生,挑战机缘偕我行。
惨雨凄风亲历后,云蒸霞蔚渐形成。
阅尽荣枯与废兴,炎凉宠辱已难惊。
和谐构建符人愿,敞启心扉述旧情。
伟人轶事记心窝,昔景回眸岁月蹉。
下笔悠悠追既往,今朝百感似沧波。
历史尘封忆尚新,风云变幻酌重寻;
迷离扑朔总留印,人世沧桑可问津。
中阿相交喻特殊,纷纭众说作评估:
有求必应多慷慨,百亿解囊天下无。
文摘 多难童年由苦变甜
不幸岁月天灾“倭”祸
我祖籍江苏淮安(淮阴),出生宝应,家境贫寒,时乖命蹇,来到这个世界是民国20年,辛未羊年,即苦难的“九一八”事变的1931年。
呱呱落地运河边,时值故乡洪涝年。
国难当头“九一八”,家亡国破面临前。
1931年,是中华民族更深一层地丧权辱国的标志年。此前,自鸦片战争始,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1931年日本侵吞我东三省后,中华大部分地区则逐步成为殖民地。
这一年,也是我家乡宝应的“人死财毁”年。苏北发大水、闹洪荒。宝应县尤其严重。河湖泛滥,堤塌圩溃,城乡均成泽国,一片汪洋。在这次历史罕见的特大水患中,县境内的京杭大运河从黄埔到范水段的30公里间,缺口竟多达21处,两岸田庐淹没,人尸漂流,饿殍处处。据《宝应县志》记载,全境约有7000多人丧生。大灾之后有大疫。果然瘟疫流行,死亡又逾千人。
我就是此年此地出生的。遍野尸横村落废,灾年犹幸此身存。
斯时,我父范瑞涛是一个乡村小学教师,在远离县城的宝应东乡“骨头沟”仅有的一座小学任教。父母生我时,他们都已是30岁的“大龄”了。晚婚得子,本属幸事。如此喜报,在当时的通讯极差、交通瘫痪的条件下,是无法送达身在重灾区的父亲的。而他晚获迟到的消息后,又因沿途路毁桥断,无法赶回县城内的家。
大灾之年,母亲没有奶水,婴儿挨饿,长得“皮包骨”。当妈的急得直是哭。亲友邻里一方面想方设法帮找奶妈,一方面安慰说:这孩子出生在春夏之交,是一只命中“有草吃”的“羔羊”,以后会好的。有一位好心的叫“范二姐”的友人,她终于在一座未倒塌的危堤旁、一座未被完全淹没的村落里,找到了一位灾民奶妈。这位令我母亲长远记住的范二姐,与我家同姓不沾亲,既非本家,更非同室。她就是一位助人为乐的好心人。我父亲月薪几块大洋就用在奶妈费上了。如此,我总算在大灾之年活了下来。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过大年、放暑假,才能乘一整天的民船,再走几段土路,从里下河深处的水网地带“骨头沟”回城来。有时候,他也把我们母子接到东乡小学,住上一段时光。那些农村小学物质条件极度简陋,校舍设在年久失修的破庙里,冬不御风,夏不遮雨,同我们现在西北边远地区的办学条件都比不上。在我记事的时候,就得知:父亲在“骨头沟”小学干了几年后,又调到西乡开创银集镇小学,直到“七·七”事变后又两年。
说起银集所在的周围地区(今属金湖县辖--注),当年人民的处境是“十年九涝即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