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的文化政治实践:斯皮瓦克后殖民文化批评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23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542629289 ·条形码:9787542629289 ·版本:第1版 ·装帧:其他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解构的文化政治实践:斯皮瓦克后殖民文化批评研究 |
 |
|
 |
解构的文化政治实践:斯皮瓦克后殖民文化批评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23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542629289
·条形码:9787542629289
·版本: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解构的文化政治实践》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共分4个章节,主要对斯皮瓦克后殖民文化作了批评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解构与思维革命、后殖民处境与帝国主义危机控制新方式、属下历史及其主体意识及“完全他者”与后殖民批评的界限。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导论
一、斯皮瓦克生平
二、斯皮瓦克与后殖民主义
三、斯皮瓦克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一章 解构与思维革命
第一节 解构的谱系
第二节 斯皮瓦克对解构的理解和发展
一、对解构的特殊理解:思维方式的革命
二、解构与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
第二章 后殖民处境与帝国主义危机控制新方式
第一节 殖民话语:沉默的旅程
一、书写与“世界化”
二、“认知暴力”与殖民逻辑
三、文学与殖民话语权力场
第二节 帝国主义危机控制新方式
一、重读劳动价值论
二、帝国主义危机控制新方式
第三章 属下历史及其主体意识
第一节 属下历史与主体意识
一、属下阶层的历史问题
二、属下主体意识与策略上的本质主义
三、属下女性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属下能说话吗?
一、属下主体意识的再现问题
二、属下主体意识:一个漂浮的能指
第四章 “完全他者”与后殖民批评的界限
第一节 完全他者与解构伦理
第二节 属下经验与“主体效果”
一、症候阅读与属下经验
二、属下经验及其主体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第二节属下经验与“主体效果”
作为解构的一种文化政治实践方式,斯皮瓦克对于他者经验的探讨不是在那种宏观的权力政治层面上进行,而是注重文本分析。正如斯皮瓦克所说,属下人群在资本全球化的当代背景下被源源不断的生产着,并且这种生产联系着深远的历史传统。假如我们不再像赛义德批评德里达时那样,从狭义的文本概念去理解“德里达在文本中进进出出”的话,那么文本生产与历史和现实的生产又会有多大的区别呢?事实上,当赛义德赞赏“福柯处理的是真正的历史”的时候,这一历史对于关注话语权力和知识史的福柯来说,又何尝不是文本性的?这个问题,本文不再进一步展开。这里要说的是,从德里达的书写概念角度看,历史、现实和狭义上的文本之间有着同样的结构方式。因此,在斯皮瓦克的文本阅读中,我们很难把她对文学作品、历史档案的阅读同她对现实的批评进行严格的类别区分。至少在分析属下生活的异质性经验方面,这些阅读具有同样的有效性。根据斯皮瓦克对福柯和德勒兹的批评,我们可以想象斯皮瓦克对于他者经验的探讨绝不可能沿袭“属下主体决定论”的路子。相反,受德里达解构伦理的启发,她采用的是以“空白”和“完全他者”为基础的、强调异质性经验的方式。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斯皮瓦克的文本阅读在方法论上与马舍雷的“症候阅读法”取得了相当的一致性。
一、症候阅读与属下经验
马舍雷说认为,作品中不能表达的东西才是重要的,因为正是这些不能表达的东西标识出了正在走向沉默的旅程。在《文学生产理论》一书中,马舍雷以文学这个特殊意识形态领域为个案,考察了文本、历史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决定文本自治性的真正来源并不在于文本的表层内容,也不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结构主义批评家所认为的那样,在于这一内容的深层,而是在文本的“旁边”——那作品中没有说出的东西,这一观点就是马舍雷著名的“沉默论”。
后记 斯皮瓦克过于“奇怪”的文风现在还让我心有余悸。如果没有对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所具有的冲击力的最初兴趣,如果没有我对解构主义本身的热爱,我可能很难坚持对斯皮瓦克文本的阅读——这是一种文物鉴定般的阅读过程。斯皮瓦克对解构主义本身的精到理解和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看法和坚持方式既让人吃惊也让人着迷。无论怎样,我是从哲学思辩的角度来看待她那些让人难以接受的、微妙而又快速的思维和她那似乎“矛盾丛丛”的批评的,并且让我感到兴奋不已的是,斯皮瓦克“反系统化”的批评以及人们对其批评的赞同和指责,都在这一角度中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说法”。我不得不说,是贯穿在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中的哲学力量决定了我的研究决心和热情。并且我相信,随着人们对她的进一步研究,我们会看到这些力量不仅会纠正人们对于解构主义的一般看法,同时也会看到,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在阐释当代生活各个领域方面的巨大潜能,而不仅仅是后殖民批评这块场地。
斯皮瓦克的文风尽管有其理论上的必然性,但还是可能对研究造成许多妨碍。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消耗,同时也必然增加误读的可能性。虽然这正是解构主义阅读所允许甚至是赞许的结果,但对于研究本身来说,首先保证解读的正确性仍旧是一个梦想,因为这是进行有效研究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