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生存风水学

2010-04-26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251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ISBN:7806689672 ·条形码:97878066896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生存风水学 去商家看看
生存风水学 去商家看看

 生存风水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251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ISBN:7806689672
·条形码:97878066896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生存风水学》特色:第一本从“人种起源”和“生存”角度,来探讨中国风水的著作。首先将风水古籍中所描述的“龙穴”形态,归纳成“九大风水宝地”,来和近代西方的人文地理学中,认为地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各类“聚落宝地”,互相比较……率先发现二者竟存在相当高的一致性!全书针对中国风水最初产生的来龙去脉,不仅从“生存”功能巨细毕究地介绍外,并以现代地质、生态、气象、物理……等科学原理,加以诠释,以期待抛砖引玉,逐步建立风水在科学上的地位。全书编排以“历史年代”、“住宅形态”、“生存危机”、:“风水法则”等四大主轴,来作风水断代史的叙述,其中,纵横历史的深度,格局之宽阔,以及插图之多,皆为难得一见的巨著。《生存风水学》发表的风水理论,有很多为突破性的研究,是历代学者未曾述及的,如“黍在龙圃”、“周易风水观”、“安宅牲风水”、“八卦风水观”、“甲骨文风水”、“西益宅的科学探讨”、“食物链风水”、“风头V.S.风尾”、“龙穴土壤论”、“明堂风水术”等。《生存风水学》以易巨擘陈怡魁博士的研究为主架构,并博引古今中外的各类资料为佐证,图文资料之丰富,是历代罕见的。
作者简介 加拿大中华易经学院校长
财团法人易学发展基金会董事长
财团法人台北针灸中心董事长
台湾易经研究会理事长
国际易学科技联合网总裁(世界最大的易经科技网)
加拿大美容医学协会理事长
早期任教于台大,台北医学院,高雄医学院及政大、文大、淡大等大专院校,1979年接受台湾淡江大学之邀,在建筑系教授环境风水,同年并接受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邀请,至该校对博硕士班研究生讲授科学《风水》!
编辑推荐 《生存风水学》以“历史年代”、“住宅形态”、“生存危机”、“风水法则”等四大主轴,来作风水断代史的叙述,针对中国风水最初产生的来龙去脉,不仅以“生存”功能,巨细毕究地介绍外,并以现代科学原理,加以诠释。《生存风水学》纵横历史的深度,格局之宽阔,以及插图之多,皆为难得一见的巨著。
目录
序 1
本书特色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风水的真义 2
1 风水是什么 2
2 风水的定义 3
3 风水的范畴 4
第二节 人体与环境风水 5
1 羊水与海水 5
2 血液与土壤 5
3 人杰与地灵 6
第三节 风水的形成 7
1 生存经验的累积(猿人至周朝) 8
2 文字理论的构建(汉朝至现代) 8
第四节 风水与生存 10
1 九大“聚落宝地”与“风水龙穴” 10
2 风水原创者 12
3 四大古国与风水(中国人永续生存的法宝) 12
4 生存成功的要素 13
第二章 人类的发源与风水 15
第一节 大地中的生气 16
1 山脉生气 16
2 平原的生气 18
3 山龙与水龙 19
第二节 龙脉发源与昆仑山 20
1 山脉的传承 20
2 龙脉四阶段 21
3 发源祖山与昆仑 23
4 昆仑圣山与三大干龙 23
第三节 人类起源与昆仑山 25
1 古籍的记录 25
2 古猿与造山运动 26
3 由昆仑山出发 28
第四节 生存风水的登场 28
1 沿黄河东下的华夏祖先 28
2 第一个风水法则 29
3 发现世外桃源——黄淮大平原 30
4 中国风水的开始 31
第三章 岩洞时代的风水 33
第一节 关于岩洞 34
第二节 岩洞的居住形态 34
1 天然岩洞 35
2 野兽洞穴 35
第三节 岩洞的风水法则 35
1 维持生命的风水 35
2 依冲积扇而居的风水(风水宝地①) 41
3 百万年经验成风水 45
第四章 巢居时代的风水 49
第一节 关于巢居 50
1 古老的建屋运动 50
2 古史的记载 51
3 有巢氏与巢居 52
第二节 巢居的住宅形态 52
1 巢居的构造 52
2 巢居的种类 53
3 巢居的分布 54
第三节 巢居的风水法则 54
1 “风头”与“风尾”的法则 54
2 依“盆地”而居的风水(风水宝地②) 62
3 “高氧”风水的发现 71
第五 章穴居时代的风水 77
第一节 关于穴居 78
1 巢居的缺点 78
2 穴居的建造 78
3 穴居史籍的记载 78
4 燧人氏与穴居 79
第二节 穴居形态与特色 81
1 穴居的条件 81
2 穴居的形态 81
第三节 穴居的风水法则 83
1 依“高”而居的风水(风水宝地③) 83
2 洞穴土质的挑选~(龙穴土壤的源起) 89
第六章 篷居时代的风水 93
第一节 关于篷居 94
1 捕猎技术的革命 94
2 游牧生活的开始 95
第二节 居住形态与特色 96
1 蒙古包式 96
2 帐篷式 97
3 斗笠式 97
第三节 篷居的风水法则 q7
1 “八卦”风水观(觅食风水学) 98
2 依“水源”而居的风水(风水宝地④) 110
3 沙漠中的绿洲(风水宝地⑤) 115
第七章 神农时代的风水 117
第一节 关于神农氏 118
1 亘古常新的“史前住屋” 118
2 农耕文明与神农氏 119
第二节 住宅形态与特色 121
1 “半穴居”住宅 12’
2 “干栏屋”住宅 122
第三节 半穴居的风水法则 123
1 依河阶台地而居的风水(风水宝地⑥) 123
2 对“相土度地”的重视 126
3 不居“草木不生地” 127
4 不居向“阴”背“阳”之地 129
5 慎选无毒健康的环境 131
第八章 黄帝时代的风水 135
第一节 关于黄帝 136
1 中国人的共祖 136
2 生存技术的大跃进 136
第二节 居住形态与特色 138
1 宫室的创建 138
2 地面上的房屋 139
第三节 黄帝时期的风水法则 139
1 环湖而居的环境(风水宝地⑦) 140
2 依水井择地的风水 143
3 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 147
第九章 夏朝时代的风水 151
第一节 关于夏朝 152
第二节 居住形态与特色 152
1 砖瓦的发明 153
2 城池沟洫的开凿 154
3 城墙的建筑 154
第三节 夏朝的风水法则 155
1 二河交会的宝地(风水宝地⑧) 155
2 土高水深的地基 158
3 筑墙御敌的风水观 160
4 五行宫室的创制(理气风水的发源) 162
第十章 殷商时代的风水 165
第一节 关于殷商 166
第二节 居住形态与特色 166
1 重屋 167
2 三合院与厢房 167
3 庭院建筑 167
第三节 殷商的风水法则 168
1 环山傍海的海滨住地(风水宝地⑨) 168
2 “攻位于汭”的风水 172
3 “坐北向南”的定位 177
4 “龟占”风水术 178
5 “安宅牲”的风水 180
第十一章 周朝时代的风水 183
第一节 关于周朝 184
第二节 建筑形态与特色 “184
1 民宅形态 184
2 高台设施 185
3 储藏室的兴建 186
4 “左祖右社”与“前朝后市” 186
5 测量仪器的使用 187
第三节 风水理论的演进 188
1 阴阳论 188
2 五行学说 189
3 “地形”与“地貌”的理论 190
第四节周朝的风水法则 191
1 依“雷雨”而居的法则——《周易》风水观 191
2 月令明堂的风水 200
3 “卜宅”风水的盛行 205
第十二章 秦汉朝的风水 211
第一节 关于秦汉朝 212
第二节 住宅形态与特色 213
1 杆栏式住宅 213
2 曲字型住宅 214
3 三合院住宅 214
4 日字型住宅 214
5 豪门贵族的住宅 214
第三节 汉朝风水理论的演进 215
……
文摘 书摘
1九大“聚落宝地”与“风水龙穴”
中国风水简单地说,就是一门探讨如何在困苦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学问,
教导人们怎样在自然界中,找寻一处最适合居住的环境,以达到“地灵人杰
”、“宅吉,人兴隆”之功效。
这类,适于人类定居的宝地,风水术语称为“龙穴”,是整个中国风水
探讨的“中心”,本书深入庞大的风水体系考察,前后归纳出九种不同类型
的“龙穴”宝地。
深入研究后,惊讶地发现风水中的所谓“龙穴宝地”,和近代西方人文
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探讨的“聚落发源地”,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人文地理学说明,世界各地原始聚落的位置,经考古与历史学家实地堪
察后,发现它们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大多发生在“盆地”、“冲积扇
平原”、“河阶台地”、“二河交会处”、“平地高
冈”、“湖中砂地”、“绿洲”、“海滨港澳”、“滨海山麓平原”(图1—
6)等地方。
即使在今日世界,各地人口稠密的城镇、都会区,也大多为这些地形的
延伸。
为何“古聚落”会选定这些区域?“聚落地理学”认为,这些地方都是
人类祖先为了求生存、在神秘难测的自然界里,用生命逐步检验出的“居住
宝地”。
依西方地理学的认知,这是一种“生存经验”的累积,只要选在这些地方
营造聚落,大多可以使聚落兴旺,族群发达。
巧的是,这些区域的地形特征,如前述,和中国风水中各类龙穴宝地的
特征,二者一经比较,非常类似,甚至相同。
略举—例,像中国夏朝建立起“二水交会”的龙穴宝地,《撼龙经》叙
述这种宝地的找法,是“平地二旁寻水势,二水夹处是真龙”;《地理辩正
疏》则说:“大水与小水相交之处,乃真龙之行,真穴之止也。”
大家看,这项“龙穴”地形的描述,不就和西方《人文地理学》所称的
“二河交会聚落”完全相同吗?而中国风水在探讨这类宝地时,比起西方地
理学,整整早了2000多年。
由此可见,中国风水也是一门追求“生存经验”的学问,是古代中国人
观察自然、尝试与环境共同繁荣的居住法则,只是在形式过程中,因古代科
学不发达及中国文化特性,以致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因表达方式的特殊性,
被赋予太多神秘的面纱,使得它的真实内容一直被社会大众误解。
所以。今日一定要还给中国风水真正的面貌,从自然环境的“生存”角
度着手,摒除不合时宜的艰涩术语,与奇玄难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