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8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301064446 ·条形码:97873010644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天台智者研究:兼论宗派佛教的兴起 |
 |
|
 |
天台智者研究:兼论宗派佛教的兴起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8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301064446
·条形码:97873010644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对智(岂页)所生活的时代——南北朝末年至隋初的佛教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智(岂页)在这一中国佛教理论创新最活跃的时期中的心路历程,以及智(岂页)创立天台宗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等等,颇多新意。
书中把智(岂页)对佛教思想的创新和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圆顿止观、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从表面上看,这一归纳与前人所揭示没有什么不同,但当作者从对禅学思想的革新方面来诠释圆顿止观,从实相论的弘扬方面来诠释三谛圆融和从唯心论的融入方面来诠释一念三千,这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把握智(岂页)思想的新视角,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本书末尾,作者还从佛教宗派形成和发展历史中总结了某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并对佛教与中国社会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发表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甚可为当今佛教发展之借鉴。
作者简介 李四龙,男,1969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讲师。1987-1991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科哲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1993年在航天部上海新中华机器厂机关工作;1993-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以“智*思想与宗教派佛教的兴起”获得博士学位。2001-2002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在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访问学习。
作者的研究重点为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与比较宗教学。迄今已发表《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现代中国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佛教教育的学科设置和学制管理》等论文十余篇,《佛教征服中国》、《当代学术入门:神学》等二部译著,以及《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一部通俗读物。
目录 序
鸣谢
凡例
导论
第一节 宗派佛教
第二节 现代天台宗研究
第一章 南北朝佛教的抉择
第一节 法难阴影里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 分裂格局下的僧团流动
第三节 智(岂页)及其天台僧团
第二章 圆顿止观:禅学思想的革新
第一节 禅法的改转
第二节 前期的次第止观
第三节 后期的圆顿止观
第四节 止观相即的原则
第三章 三谛圆融:实相论的弘扬
第一节 二谤思想的分歧
第二节 智(岂页)的三谛圆融
第三节 假名的理论意义
第四章 一念三千:唯心论的融合
第一节 佛性的诠释
第二节 成佛的必然性
第三节 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五章 正统性的自觉
第一节 判教的缘起
第二节 智(岂页)的判教
第三节 道统的建立
余论 宗派佛教的条件
第一节 支撑宗教生活的教理体系
第二节 回应寺院体制化的僧制建设
第三节 显扬民间俗信的仪轨忏法
附录一 敦煌本智(岂页)《证心论》
附录二 智(岂页)学术年谱简编
附录三 参考文献目录
索引
后记
……
序言 天台智(岂页)大师,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乃至对隋唐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他的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李四龙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部专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智(岂页)的思想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推进智(岂页)思想的研究,甚有裨益。
本书对智(岂页)所生活的时代——南北朝末年至隋初的佛教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智(岂页)在这一中国佛教理论创新最活跃的时期中的心路历程,以及智(岂页)创立天台宗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等等,颇多新意。
书中把智(岂页)对佛教思想的创新和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圆顿止观、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从表面上看,这一归纳与前人所揭示没有什么不同,但当作者从对禅学思想的革新方面来诠释圆顿止观,从实相论的弘扬方面来诠释三谛圆融和从唯心论的融入方面来诠释一念三千,这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把握智(岂页)思想的新视角,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本书末尾,作者还从佛教宗派形成和发展历史中总结了某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并对佛教与中国社会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发表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甚可为当今佛教发展之借鉴。
李四龙博士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学风谨严,是当今佛教研究队伍中很有发展前途的青年学者之一。本书的面世将使学术界对他有更多的认识,也将激励他写作出更多更好的研究作品来。
文摘 第一章南北朝佛教的抉择
异说纷呈、学派竞起,这是南北朝佛教的突出现象。统一、融合当时的佛教理论难题,辨别大乘佛教的根本大义,成为智(岂页)那一代高僧的历史使命。南北朝僧尼人数一度高达二三百万,写经造像、开凿石窟,蔚为风行。佛教表面的极度繁荣,却引发了严重的政教冲突,特别是北魏太武帝的灭佛(444—452)、北周武帝的废佛(574—578)。这两次“法难”致使在当时的高僧心里弥漫着浓郁的末法意识。屡屡遭到中央政府整顿的佛教,总要担心佛法能否继续弘传,担心僧团的生存、众生的解脱。
当时政治上的分疆而治,区域文化的历史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具有不尽相同的佛教传统。譬如,南方重视义学而北方重视禅修。在寺院比较密集的地区,往往流通相同的经典,具有相似但可能存在分歧的佛学思想,形成各个“佛教中心”。地区差异、思想分歧,印证了佛经里所讲的末法众生“但共诤讼”,难免也会强化僧人的末法意识。整合不同的区域佛教传统,破斥南北差异,判释佛典高低,往往是他们“传灯化物”、弘法利生的前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重现以前,僧人经常在不同的佛教中心之间流动,学无常师。
僧团流动,客观上起到交流思想、融冶异说的作用,为新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像智颉这样四处游方,一人兼具几个佛教传统,最一后开出法华圆教,解答同时代的理论问题,较能反映当时僧团流动的实貌。他的僧团后来成立所谓“天台宗”的宗派组织,法嗣不已,这与智(岂页)思想的包容性密不可分,是南北朝佛教的历史抉择。
后记 20世纪一直有所谓“批判佛教”的思潮,认为中国佛教偏离甚至违背了印度佛教的原意。当年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吕激,猛烈批评中国传统的佛教宗派,“自天台、贤首等宗兴盛而后,佛法之光愈晦”,把《大乘起信论》一系的经典看成“伪说”。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佛教学者松本史朗、祷谷宪昭,再次提出“批判佛教”。他们批评“本觉”、“如来藏”思想不属于真正的佛教,甚至把汉传佛教统称为“伪佛教”。崇尚求真、反思传统的批判精神,固然可贵,然而,此间涉及佛教研究的方法问题。
批判佛教,就其要害而言,是以印度佛教衡量中国佛教,对中国佛教史的内在理路却不甚重视。这是佛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并不是佛教史的眼光。佛教哲学,首先假设了存在某一种纯粹的佛教,尔后去穷究纯粹的佛学思想及其历史的展开。但是,佛教史,并不要求这样的假设,它首先是要和特定的民族文化史联系起来,展现多元的佛教形态。所以,“真伪”的分别,只能局限在佛教哲学领域,并不能延伸到佛教史的考察。佛一音说法,随类各得解。中国僧人的判教,历来都是承认佛说的是一音法、一味法,但允许大家自由理解。而要理解缘此形成的宗派,体会他们当年的心情,重要的还在于发现他们的历史处境。这是佛教史的研究方法,而不属于佛教哲学的构建。
研究中国佛教,就要我们从历史上找出佛教与中国社会的结合点,如汤用彤先生所说,多一点“同情的默应”,深入解读中国佛教的具体环境。本书讨论智(岂页)的思想体系,寻绎这套思想之所以获得正统地位的社会动力,总结宗派佛教的三项要素。从南北朝开始,中观与唯识,在中国并行不悖,中国僧人竟然能把两者融合起来,糅合到他们的禅修实践与义学研究里,而不像印度学者那样分别心很重。这是了不起的理论创新,智(岂页)正是这方面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