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 ·ISBN:7301036841 ·条形码:9787301036846 ·版本:第3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版) |
 |
|
 |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
·ISBN:7301036841
·条形码:9787301036846
·版本:第3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文学论丛
内容简介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版)》是将叙述学研究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相结合的专著。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成果深化了对小说的结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或审美性的认识,提高了欣赏和评论小说艺术的水平。《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版)》旨在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的一些主要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评析,以澄清有关概念,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来修正、补充有关理论和分析模式。《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版)》特别对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探讨,以帮助填补这方面学术研究的空白。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和中篇分别对叙述学的理论和文体学的理论进行了有独到见解和主板,下篇则系统探讨了叙述学的“话语”与文体学的“文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对两者之间的重合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申丹,1958年4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英国爱丁堡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1993年始任博士生导师)。兼任英美《Routledge叙事理论百科全书》顾问编委、英国《语言与文学》杂志编委、英国《翻译家》杂志国际顾问委员委员。在国内外发表有关叙述学、文体学、翻译理论和文艺理论的论文七十来篇,其中二十多篇发表在美国和欧洲的重要学术刊物上。一本著作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专著优秀奖(最高奖),本书获第四届全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
编辑推荐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版)》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为填空补缺,对于一些被批评理论界迄今忽略的问题投以了较重笔墨,而对于已引起关注的问题则论述从简或从略,二是旨在澄清一些迄今模糊不清的问题,主要是来自西方理论界的概念上和分类上的混乱。《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版)》材料引证丰富,辨析船长精微,很有深度和独创性。
目录 前言
上篇 叙述学理论评析
第一章 叙述学有关“故事”与“话语”的区分
第一节 有关二分法
第二节 三分法商榷
第三节 “话语”与“故事”的重合
第二章 叙述学的情节观
第一节 为何“情节”这一概念已变得极为模糊?
第二节 故事范畴的情节研究
第三节 情节究竟处于哪一层次?
第四节 与传统情节观的差异
第三章 叙述学的人物观
第一节 “功能性”人物观
第二节 “心理性”的人物观
第三节 两种人物观之间的互补关系
中篇 文体学理论评析
第四章 文体学的不同派别
第一节 对不同派别的区分
第二节 文学文体还
第三节 功能文体学
第四节 话语文体学
第五节 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
第五章 文学文体学有关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
第一节 文学文体学的区分
第二节 结构主义诗学的区分
第三节 综合性质的区分
第六章 文体分析中的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关联
第一节 从皮尔斯的批评看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关联
第二节 从费什的批评看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关联
第三节 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之关联的客观性
第七章 从劳治和米勒的重复模式看小说文体学的局限性
第一节 劳治的重复模式
第二节 米勒的重复模式
下篇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的重合面
第八章 叙述学的“话语”与小说文体学的“文体”
第一节 “话语”与“文体”的差异
第二节 “话语”与“文体”的重合之处
第三节 导致“话语”与“文体”断裂的原因
第四节 近年来的跨学科分析
第九章 不同叙述视角的分类、性质及其功能
第一节 不同叙述视角的分类
第二节 全知叙述模式的性质与功能
第三节 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在视角上的差异
第四节 从一个生活片段看不同叙述视角的不同功能
第五节 视角越界现象
第十章 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及其功能
第一节 人物话语表达形式的分类
第二节 不同形式的不同功能与特点
第三节 中国小说叙述中转述语的独特性
引用文献
索引
后记
……
序言 叙述学(也称叙事学)①与小说文体学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叙述学与文体学均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属于生命力较强的交叉或边缘学科。两者不仅在基本立场上有不少共同点,而且在研究对象上也有重要重合面。当然,叙述学与文体学之间也存在不少本质性的差异。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出现探讨这两种学派之间辩证关系的著作。英国文体学家福勒(R.Fowler)在其主编的一本论文集的前言中,曾提及文体学与叙述学的关系。②该论文集题为“文学中的文体与结构”。福勒认为文体学研究的“文体”与叙述学研究的“结构”呈互为补充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借用了乔姆斯基的深层与表层结构的学说。他认为叙述学研究的“结构”属于作品的深层结构,而文体学研究的“文体”属于作品的表层结构。福勒对于作品的深层与表层结构的区分实际上是对“内容”(情节结构)与“形式”(表达方式)的区分。然而,在我们看来,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之间的互补关系不仅仅在于两者分别研究小说的内容与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小说的形式技巧这一层面上,叙述学的“话语”与文体学的“文体”有着更直接的互为对照、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只有兼顾“话语”与“文体”,才能对小说的形式技巧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西方对文体的研究可谓渊远流长,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研究。早在公元100年,就出现了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的《论文体》这样集中探讨文体问题的论著。但在20世纪之前,对文体的讨论一般不外乎主观印象式的评论,而且通常出现在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或语法分析之中,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文体学方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交叉学科。西方现代文体学的开创人当推著名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学生巴利(C.Bally,1865—1947),他借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传统的修辞学进行反思,力图将文体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建立起来,使文体分析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巴利的研究对象为口语中的文体。他认为一个人说话时除了客观地表达思想之外,还常常带有各种感情色彩。文体学的任务在于探讨表达这些情感特征的种种语言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人手,分析语言的整个表达方式系统。
文摘 第五节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
80年代初以来,受重视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文体学家不再把语言视为一种中性的载体,而是视为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不再把文本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一面单纯的镜子,而是把语言和文本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又反过来作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辩证的生产关系,语言与社会语境互为制约,互为实现,互为建构,加重了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体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和批判语言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这就导致了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诞生。
英国文体学家伯顿是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开创人之一。她在1982年发表了一篇当时被认为颇为激进的文章,①文中提出(西方)人生活在一个阶级压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社会里。后浪漫主义经典文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掩盖矛盾和压迫,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而文学批评,尤其是文体学,则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成了为统治意识服务的帮凶。伯顿呼吁文体学家审视自己的研究,弄清楚它究竟是为压迫性质的统治意识服务的,还是对这种统治意识进行挑战的。她认为文体分析是了解通过语言建构出来的各种“现实”的强有力的方法,是改造社会的工具。文体学应具有社会批评性和社会作用,为逐渐消除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做出贡献。在伯顿看来,就阶级压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这三种主要的不平等状态来说,性别歧视最为根深蒂固、广为弥漫,也是最难以察觉、顽固不变的。
后记 写这么一本书的念头,在我从爱丁堡大学读完博士后不久就产生了。在爱丁堡时,我读了一些语言学和文学的课程,但主攻方向是文体学。在研究小说的过程中,我发现文体学仅仅关注作者的文字选择,忽略小说的结构规律、叙述机制或叙述技巧等问题,而后者正是叙述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说,叙述学与文体学形成了互为对照、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这引发了我研究叙述学的兴趣。回国前,著名美国叙述学家Gerald Prince曾来函邀请我赴美做一年博士后研究,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我研究叙述学的兴趣却有增无减。
回国一段时间后,我萌发了写一本以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为主体的(形式主义)小说理论的专著的念头。为此,我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当时报的题目是“外国小说理论”,然而,在写作过程中,认为“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这一标题,更有利于将研究引向深入。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出现对叙述学与文体学的理论同时展开研究的专著,希望本书对此是个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