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页码:334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7306029339 ·条形码:9787306029331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临床药理学(第2版) |
 |
|
 |
临床药理学(第2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页码:334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7306029339
·条形码:9787306029331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CLINICAL PHARMACOLOGY
内容简介 本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临床药理学概论、药代动力学参数概念与临床用药、药物代谢及遗传药理学、妊娠妇女及哺乳妇女用药、老年人用药、药物相互作用、治疗药物监测、药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临床合理用药基本原则等基础理论章节,并重点介绍了抗菌药、抗高血压药、抗炎免疫药物等的临床用药问题。本教材的主要作者结合自己20年的临床药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体会来编写此书。
作者简介 赵香兰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学教研室主任、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临床药理基地主任,卫生部第二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广东省药品审评专家库成员,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专业为临床药理学,专长为药物代谢及药动学研究。
黄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药学院药物代谢与药动学实验室主任,国家及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库成员。专业为临床药理学,专长为药物代谢及药动学、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龙启才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为临床药理学,专长为药物代谢及药动学研究。
乔海灵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郑州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郑州大学国家药品研究基地主任,郑州大学临床药理教研室主任。专业为临床药理学,专长为药物代谢及药动学研究。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临床药理学的定义
第二节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药物临床评价
二、临床药动学研究
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第三节临床药理学的任务与职能
一、药品临床评价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三、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四、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师的培训工作
五、药政管理的咨询和临床服务
第四节我国临床药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一、建立了较系统和健全的教学与科研机构
二、创办了全国性学术组织及专业书刊
三、专业队伍茁壮成长
第二章药代动力学参数与临床给药方案
第一节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二、速率过程(rateprocess)与速率常数(rateconstant)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model)
四、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
五、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volumeofdistribution,Vd)
六、半衰期(halflifetime,t1/2)
七、清除率(clearance,CL)
八、稳态血浆浓度(steadystateplasmaconcentration,CSS)
九、积累系数(R)十、负荷剂量(loadingdose,DL)
十一、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第二节临床给药方案的拟订与调整
一、给药途径的选择
二、不同给药方案的拟订
三、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剂量调整
第三章遗传与临床用药
第一节遗传学基础知识与遗传方式类型
一、基本概念
二、遗传方式的类型
第二节药物代谢酶多态性
一、药物氧化代谢多态性(细胞色素P450酶系)
二、药物代谢转移酶
第三节药物受体的遗传多态性
第四节遗传变异与临床用药
第四章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的临床用药
第一节妊娠期妇女临床用药
一、妊娠期妇女的药代动力学
二、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反应
三、孕妇用药原则
第二节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
一、药物从乳汁排泄的特点
二、对乳婴有影响的药物(表4-4、表4-5)
第五章小儿临床用药
第一节小儿的药动学特点
一、吸收
二、分布
三、代
谢四、排泄
第二节小儿的药效学特点
一、中枢神经系统
二、水盐代谢
三、遗传性疾病
四、内分泌及营养
五、免疫反应
六、其他方面
第三节影响小儿用药的因素
一、母亲用药与新生儿
二、用药依从性
三、新生儿黄疸与用药
第四节小儿合理用药
一、小儿给药剂量的计算
二、给药途径及方法
第六章老年人临床用药
第一节概述
一、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特点
二、老年人的用药特点
第二节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
一、吸收
二、分布
三、代谢
四、排泄
第三节老年人的药效学特点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
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
三、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
四、免疫系统的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
五、其他方面的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
第四节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二、恰当选择药物及剂型
三、给药方案应个体化
四、恰当联合用药
五、控制疗程并注意随访
六、减少和控制应用补养药
第七章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一、药物在胃肠道吸收部位的相互作用
二、分布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三、药物在体内代谢转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四、药物在肾脏排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一、生理活性的相互作用
二、受体部位的药物相互作用
三、改变作用点的环境
第八章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一、疾病对药动学的影响
二、疾病对药物靶受体的影响
第二节肝、肾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
一、肝脏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
二、肾脏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
第九章治疗药物监测
第一节治疗药物监测的概述
一、血药浓度与治疗药物监测
二、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第二节治疗药物监测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药物的分类
二、需要进行TDM的情况
三、需进行TDM的主要药物
四、治疗药物监测的实例
五、用药剂量的调整方法
六、TDM应注意的事项
第十章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判断
第一节药品不良反应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其临床表现
三、药品不良反应分型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药品不良反应的推断方法
一、临床观察、判断
二、相关分析
三、Poisson分布
四、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
五、队列研究(cohortstudy)
第十一章药源性疾病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药源性肝脏疾病
一、药源性肝损害发病机制
二、药源性肝损害分型
三、致病药物
第三节药源性肾脏疾病
一、药源性肾脏损害的机制
二、致病药物
第四节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
第五节药源性精神障碍
一、发病机制
二、致病药物
第六节药物依赖性
一、基本概念
二、常见依赖药物的类别
三、药物依赖的治疗
第七节其他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皮肤病(druginduceddermatogicdisease)
二、药源性性功能障碍(druginducedsexualdisturbance)
第八节药源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一、药源性疾病的诊断
二、药源性疾病的治疗
三、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第十二章临床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第一节临床合理用药的必要性
一、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种种表现
二、不合理用药将导致的不良后果
第二节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一、正确选用药物,充分发挥疗效
二、掌握患者对药物反应的特殊性,安全用药
第三节治疗方案的合理性
一、联合用药
二、用药方案的选择
第十三章药物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新药临床研究的基本条件
一、新药临床研究的申报与批准
二、临床试验单位及研究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三、药物临床试验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药物临床研究的分期与要求
第二节Ⅰ期临床试验研究
一、Ⅰ期临床试验的目的与内容
二、Ⅰ期临床试验的设计与方法
第三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一、临床试验设计原则
二、常用设计方案
三、试验方案的主要项目及其设计要求
第四节人体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试验
一、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在药品临床研究中的意义
二、人体生物利用度试验设计
三、试验结果的数据(以普通剂型为例)
四、统计分析及生物等效性评价
第十四章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抗菌药物的治疗应用原则
二、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三、联合用药
四、抗菌药物的细菌耐药性及其对策
第十五章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常用抗高血压药
一、利尿药
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四、钙拮抗药
第三节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一、治疗目的
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
第四节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一、抗高血压药逆转左心室肥厚作用
二、抗高血压药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三、高血压的分级治疗
第十六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一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及药物治疗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第二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
一、正性肌力药物
二、血管扩张药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四、β受体阻断药
五、利尿药
六、正在发展和有待评价的药物
第十七章抗炎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非甾体抗炎免疫药(NSAIDs)
一、NSAIDs的分类
二、NSAIDs的作用机理和分类
三、NSAIDs的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
四、几种常用NSAIDs
五、NSAIDs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甾体抗炎免疫药(SAIDs)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
三、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multiplemyositisanddermatomyositis)
四、混合型结缔组织病(mixedconnectivetissuedisease)
五、风湿热(rheumaticfever)
六、结节性多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andgiantcellarteritis)
七、血管炎综合征(vasculiticsyndrome)
八、痛风(arthrolithiasis)
第三节疾病调修药(DMDs)
一、环孢菌素
二、霉酚酸酯
三、他克莫司
四、雷帕霉素
五、T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OKT3)
六、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
第十八章抗病毒药研究及临床应用
第一节抗病毒药概论
一、病毒的组成
二、病毒的分类
三、抗病毒药的作用靶点
第二节常用抗病毒药
一、抗疱疹病毒药
二、抗流感病毒药
三、其他抗病毒药
第三节抗逆转录病毒药
一、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三、蛋白酶抑制剂
四、抗逆转录酶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第十九章药事管理
第一节概述
一、药事管理概念
二、药品及药品的特殊性
三、药事管理有关的重要政策与法规
第二节药品监督管理
一、概念
二、目标
三、任务
四、管理机构
五、药品监督检查规定
第三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
一、药品生产企业管理
二、药品经营企业管理
第四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一、概念
二、主要任务
三、组织机构
四、药品采购供应规定
五、临床制剂规定
六、药物临床应用规定、药学研究规定
八、药学技术人员的培养与管理规定
第五节药品管理
一、研制新药的规定
二、药品批准文号的规定
三、药品标准
四、药品评价、检验的规定
五、药品特别管理制度
六、进出口药品的规定
七、禁止生产、销售假药的规定
八、禁止生产、销售劣药的规定
九、其他规定
第六节药品包装管理
一、包装材料和容器的规定
二、包装的规定
三、标签及说明书的规定
第七节药品价格管理
一、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药品价格规定
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规定
第八节药品广告管理
一、广告的审批
二、广告的内容
三、广告的发布
第九节特殊管理的药品
一、麻醉药品的管理
二、精神药品的管理
三、医疗用毒性药品的管理
四、放射性药品的管理
第十节药品注册管理
第十一节药品流通秩序的改革与管理
第十二节法律责任
第二十章临床经济学评价
第一节概述
一、临床经济分析的特点
二、临床经济评价的重要性
三、经济分析的局限性
四、经济分析的类型
第二节基本方法
一、成本分析
二、效果分析
三、成本最小分析
四、成本—效果分析
五、成本—效益分析
六、成本—效用分析
第三节临床经济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附录1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附录2赫尔辛基宣言
附录3名词释义
附录4临床试验保存文件
……
序言 随着医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药物品种和数量迅猛增长。以患者为对象,利用现代理论、现代技术研究药物的体内处置过程与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探讨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制订个体化剂量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已成为一门医学与药学、药理学与治疗学紧密结合的现代新兴科学,即临床药理学。
目前,国内出版的临床药理学方面的书籍大多数为参考书,教材为数不多,而且篇幅较大,适合教学用者寥寥无几。本教材第一版自2003年出版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及教学相长的需要,我们在原书的基础上编写了第二版,对各章节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充实和提高。第十章“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判断”中增加了新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推断方法,第十一章“药源性疾病”中对引起药源性肾病的中药进行了介绍,第十三章“药物的临床研究”中增加了如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确定人体试验剂量的方法,第十五章“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参照了最新的国际与国内高血压分类与治疗指南的有关内容,使本书内容更加新颖、完善,以期在教学、科研及药物I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临床药理学概论、药代动力学参数概念与临床用药、药物代谢及遗传药理学、妊娠妇女及哺乳妇女用药、老年人用药、药物相互作用、治疗药物监测、药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临床合理用药基本原则等基础理论章节,并重点介绍了抗菌药、抗高血压药、抗炎免疫药物等的临床用药问题。本教材的主要作者结合自己20年的临床药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体会来编写此书,既着重临床药理学的基础内容的阐述,使读者熟识和掌握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规律,同时理论结合实际,加强了实际应用,并反映了临床药理学某些新的进展及发展趋势,内容丰富,包含了教学各个环节所需要的资料,较为全面、系统,适合临床药理学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教学使用。教学时数设置为50—60学时。
由于临床药理学的日益发展,再加上我们本身的知识所限,定有不全面或欠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文摘 三、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通过对已上市药用药规程的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遗传药理学的研究等,使我们对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些研究结果紧密联系临床,在指导用药方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治疗药物监测(TDM)是直接指导临床用药剂量个体化的措施,已被各大医院所广泛接受。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对提高医疗用药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师的培训工作
临床药理学科对新药开发、药品管理和提高临床用药质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该专业的发展起步较迟,因此,临床药理学人才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尚不平衡,l临床药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人才的数量与我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很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教学阶段安排临床药理学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并且逐步完善了硕士、博士的培养体系。我国大部分临床药理学单位已培养出一批批的临床药理学硕士作为研究骨干,部分单位通过送国外或国内培养了一定的临床药理学博士,为我国临床药理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临床医生也是临床药理学专业组成的一股重要力量。经过一定的培训和临床实践,临床医生在保证药品临床研究质量和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面起了促进和骨干的作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建立的北京、上海、广州、湖南及成都的临床药理培训中心,每年均举办全国的临床药理学培训班,对临床医师和药学研究人员进行临床培训工作,已建立了一批既掌握临床药理学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 “兼职”临床药理学专业人才,积极促进了我国临床药理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五、药政管理的咨询和临床服务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药政管理和临床用药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应积极发挥其专业特点,为国家医药事业作出贡献,其项目可包括多个方面:
(1)通过药品临床试验研究,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生产、研制和使用单位提供各项咨询意见,包括向新药审评、上市药再评价、基本药物的遴选和非处方药的选择等提供意见,发挥积极的作用。
(2)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药理学会诊,协助临床医生解决有关专业的治疗用药问题,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