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苏州记忆

2010-04-26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811018141 ·条形码:9787811018141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苏州记忆 去商家看看
苏州记忆 去商家看看

 苏州记忆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811018141
·条形码:97878110181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地名文化丛书

内容简介 《苏州记忆》讲述了:不难想象,在一个没有地名的世界里,人类将处于何等的混乱之中。而在日常生活里,谁又能没有与地名产生着联系呢?家乡的地名,时时散发着泥土和生命的芳香,犹如一束情感纽带,总会勾发起离乡游子的无尽情思;别处的地名,也会包裹着淡淡的异乡情调,引起人们的悠然神往和些许遐想。不过,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被问起某一地名的含义之时,即便是那些非常熟悉或者每日置身于其地的地名,常常会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此即所谓“熟视无睹”罢。这样看来,稍稍关注一下小小的地名问题,似乎就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了。
编辑推荐 《苏州记忆》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总序/001
前言/001
流年碎影
吴宫觅迹——锦帆路随想/003
剑气凌云一干将坊话1日/006
找回记忆——相门和干将墓/009
慧眼识珠——皋桥遗事/012
滚滚红尘中的古塔梵宇——北寺塔拾零/015
苍龙浮夕阳——宝带桥与唐代苏州经济/019
石上云烟——细读《平江图》碑/024
令人笑不出的幽默——从“太监弄”地名说起/028
老妪,未必无识见——娘娘墓与张士诚/03l
宦思似寄,乡情如酒——学士街寄兴/035
最后的守望——横塘邮亭/039
步人近代一闲话枣市街/043
文苑艺风
且话《吴趋行》——陆机与昊趋坊/049
闲斋春树阴——韦应物与永定寺弄/053
屐痕匆匆留梦影——白居易苏州风景名胜题咏/056
匆匆归来,匆匆离去——范仲淹与范庄前/06l
园记双璧一苏舜钦、归有光的《沧浪亭记》与沧浪亭/065
家剑南而户石湖——范成大与石湖/070
疑案:万古泉下诗——郑思肖与承天寺井中《心史》/074
一代画宗——沈周和宅里村/078
留得永久的谜——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与葑溪/083
深巷,回荡着“时代的潮音”——天放楼主人金天翮与濂溪坊,/088
最后的苏州旧式文人——紫罗兰庵主人周瘦鹃和王长河头/093
长街深巷
新路·旧街——人民路:历史抖落的风尘/099
千载道观百年商街——玄妙观与观前街/103
尘埃落定——干将路建成以后/109
民国老街风情录——西中市与德馨里/114
鱼藏剑与一寸干将——专诸巷人物志/118
文心·诗情·史迹——山塘梦回/123
品赏旧版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韵味/131
雅风俗韵——中张家巷里的专题博物馆/136
旧园秀石
纸上的园林——南北文化交锋的现场:辟疆园/145
访园与读史——从拙政团的命名和布局说起/149
掸机·画境·诗心——多重文化底蕴的狮子林/154
宜游宜居,疏密有致——留园的韵味/158
气派与清雅——府宅园林网师园/162
别是一般情趣——品味虎丘/167
姑苏何处寻芳园——寄傲园觅踪/172
石头新记——瑞云峰传奇/176
……
序言 不难想象,在一个没有地名的世界里,人类将处于何等的混乱之中。而在日常生活里,谁又能没有与地名产生着联系呢?家乡的地名,时时散发着泥土和生命的芳香,犹如一束情感纽带,总会勾发起离乡游子的无尽情思;别处的地名,也会包裹着淡淡的异乡情调,引起人们的悠然神往和些许遐想。不过,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被问起某一地名的含义之时,即便是那些非常熟悉或者每日置身于其地的地名,常常会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此即所谓“熟视无睹”罢。这样看来,稍稍关注一下小小的地名问题,似乎就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了。
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表称地点的文化符号,地名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它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记录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打开一幅区域、城市或乡村聚落的地图,那一个个地名,犹如满天繁星般地散落其上,呈现为耀眼的亮点。地名是活跃的文化细胞,之中透发着生命的气息,特别是那些蕴涵丰富的重要地名,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经络上的关键穴位,组成一道道文化脉络,传达出中国文化之深处的信息。地名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包藏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一个地名常常对应着许多传说和故事,在这种叠加式的层累之中,曲折地反映出该地生活面貌的本真。小小地名,有着这样深厚的积淀,它才得以用高度浓缩的形式,显露出一个地方之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状况。毫无疑问,地名之命名,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产物,在其生命的起点上,它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出生地之自然的和文化的胎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一地之名,赋予具有特定方位和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以名称,保存了其所代表的土地之地形面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从而成为其自然生态的档案,同时,它又记录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内容,包含了人们对地理实体的精神寄托,反映出该地民众的生存状态、活动轨迹、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特征。总之,地名是在长期实践之中人地关系的一种反映,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一地之名,浓缩了该地的文化信息,解读其内在的蕴涵,就仿佛寻找到了打开其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
地名是一种文化遗产。诚如学者们所言,一切历史必定与某些地点有关,因而都是地理的历史。从人文地理学上来说,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容以语言的形式而在地名上之残留,使其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地名作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而反映一地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统。
文摘 堡周围十二里(1里一o.5千米,下省),建有陆门三座,水门两座。周敬王六年(前514),伍子胥受命建筑大城(阖闾城,即今苏州古城)后,吴子城就成了吴王的宫城。越王勾践灭吴后,在吴宫待了五年,到了他的子孙越王王翳手里,干脆把都城迁到吴地,就在子城安了家。吴王夫差被认为是沉湎酒色、不恤民力的亡国之君,宫室经营得美轮美奂,弄得越国的征服者也被征服了,于此流连忘返。楚灭越之际,吴子城的宫室受到很大的破坏,但是在春申君黄歇封在江东后,以苏州为都邑,子城为宫室,大兴土木,新建的春申宫城,在规模和豪华程度上,似乎远远超越夫差。直到汉初,司马迁南游时见到春申宫城.不由赞叹:“吾适楚,观春申君之故城,宫室盛矣哉!”
其后汉、唐、宋均以此为郡治。郡斋何在?你不由会想起韦应物当年在这里留下的名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在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当年韦太守大宴苏州文士,使酒论文的场景,湖石之间,楼阁之畔,花木丛中,雅士们或吟哦己作,或击节赞赏他人的诗篇.一幅古代中国文艺沙龙的图画再现在眼前了。你也许会想走进郡斋摩挲一下白傅为韦诗手勒的碑石,体味这两位古代诗人契然相合的心情。“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日财富强。”看来韦郎履新之初,只看到苏州富庶的一面,到这次聚会才知道苏州还是个文化大州。
“吴宫花草埋幽径”,吴宫、花草都见不到了,连幽径也化为了通衢大道。唯一能见证历史的只是锦帆路这个地名。
明代卢熊《苏州府志》有一段记载,介绍地名的来历:“锦帆泾,即城里沿城壕也。相传为吴王锦帆以游。今濠固在,亦通大舟,间为民间所浸,有不通处。”他还作了一番考据,订正了上面这种说法,“盖自古沿河无民居,两岸栽植花柳,春时映水如泛锦……故唐代诗人杜苟鹤诗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亦以锦泛泾夹映花柳而云。今俚俗乃指此为锦帆泾,相承既久,莫知其非。”卢先生的说法有理有据,不过太实在了,何处河岸边没有花柳,何年没有春时,为什么这里独以“锦帆”命名呢?民间传说:吴王夫差常与西施于此河乘船出游,船帆用锦缎制成,非常华丽,故名此河为锦帆泾。不过连西施的有无,历史学界还有不同的意见,夫差乘不乘悬挂锦帆的船,更无须考证了。我们可以想象:一群宫女簇拥着夫差这位赳赳武夫,美女们唱着缠绵的吴歌,锦帆鼓足了风,“风正一帆悬”,这画面也许比冯小刚的《夜宴》还要精彩。河面是那样的宽阔,据《吴地记》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