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2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020075975/9787020075973 ·条形码:9787020075973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蟹工船(漫画版) 蟹工船(小说版) |
 |
|
 |
蟹工船(漫画版) 蟹工船(小说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2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020075975/9787020075973
·条形码:978702007597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蟹工船(漫画版) 蟹工船(小说版)》包括了蟹工船(漫画版)和蟹工船(小说版)两本,它基本上是一部被遗忘掉的文学作品。多数日本读者想当然地认为,那里所描绘的不过是一段早已褪色并将一去不返的历史。然而在二○○八年,《蟹工船》的突然流行成为这一年日本最轰动性的社会现象。仅新潮社刊行的文库本《蟹工船》数月间就销售近六十万册。所有书店都一定将这本红色封面的袖珍版文库本大量摞放在显眼处;各大主要报刊媒体、电视台纷纷策划制作特别报道节目;北海道放送制作的电视纪录片《生命的记忆——小林多喜二:二十九年的人生》获文化厅艺术节大奖,并面向全国播放;各出版社也都相继跟进,推出各种版本的原作和相关图书,仅改编的同名漫画就相继出现了四五个版本;由实力派导演SABu执导、清一色的青年演员阵容出演的电影《蟹工船》开机拍摄,预计二○○九年夏季公映,话剧《蟹工船》也开始被重新编演;由于小林多喜二作品的流行,日本共产党的支持率大增,新加人的党员数量急剧飙升;二○○八年底,“蟹工船”以及“蟹工”(新造词,可做动词使用,基本语义为“穷忙”)被评为年度流行语……这股热潮至今仍然没有消退。
编辑推荐 《蟹工船(漫画版) 蟹工船(小说版)》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销量超百万——2008年日本最火爆漫画,最畅销图书,中文版首度漫画、小说二合一全景式阅读。
我们每天那么忙,为什么还这么穷?“穷忙族”必读经典之作。梁文道撰文热情推荐。
目录 《蟹工船(漫画版)》目录:
推荐语
漫画
《蟹工船(小说版)》目录:
序 罐装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蟹工船》
蟹工船
【解说】《蟹工船》关键词解析——电影·暴力·污秽与神圣
【附录一】作者简历
【附录二】作者年谱
……
序言 回溯到八十年前的一九二九年,那时小林多喜二还是在北海道拓殖银行小樽支店就职的一名白领。这个富于激情的青年具有多方面天赋和才干,在所有上司和同事的眼里,他都是一名称职的银行职员。虽然在表面上他一如既往地打着领带拎着皮包,每日匆忙往返于小樽市内的金融街,但私下里他正在创作一部“前所未有的全新小说”,为此已经展开了一年多的调查和采访。据他本人事先向朋友透露,这部小说没有特定的主人公,而是要着力刻画出日本北方堪察加海面漂浮的一艘工船上艰辛劳作的劳工群体,并且还要展示出交织于那条工船之上的政治、社会乃至经济关系的总体结构。
小林多喜二早已觉察到了特高警察的频频跟踪,预感到自己在银行领受一份丰厚薪金的日子将不会长久,但是这部“全新小说”的构思仍然令他兴奋异常。他确信通过对海上渔业加工船上特殊劳动形态的审视,捕捉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典型的榨取模式。小林多喜二毕业于在日本实业界颇有影响的官立小樽高等商科学校(现小樽商科大学),凭借优秀的专业素养在银行供职,可谓金融界前途有望的栋梁之材。然而他却坚信,只有将自己的发现以文学方式书写出来,才能起到警世作用。因此他在小说的表现手法上,为追求艺术的“大众化”做出了种种创新性的尝试。
文摘 插图:

“嗨,要下地狱喽!”
两个渔工倚着甲板栏杆,望着像蜗牛伸展开身子一般环绕着海湾的函馆市街区。他们中的一个扔掉了快要烧手的烟蒂,随口啐了一口吐沫。烟蒂嬉戏似地翻着筋斗,顺着高高的船体落了下去。他浑身散发着酒气。
鼓着个大红肚子的汽船有的正在装货,那样子就像是被人用力拽了袖管似地半侧斜着;黄色的大烟囱;宛如大铃铛的浮标;臭虫一般往来穿梭于汽船之间的汽艇;冒着寒气喷出的油烟;漂浮着的面包屑、烂果子的像是条别致的织布一样的海面……煤烟顺着风势掠过海面,吹来一阵刺鼻的煤臭味儿。时不时还能听到随着波浪传来的绞车的嘎嘎声。
就在这艘名为“博光号”的蟹工船的跟前,一艘油漆斑驳的帆船从船首牛鼻孔似的锚洞中抛下了船锚。甲板上,两个外国人叼着大烟斗,机器人似地来回踱步。看上去像是艘俄国船,准是来监视日本的蟹工船的。
“老子可是一个子儿都没了。真他娘的。”
一个渔工说着,挪了挪身子,拉住另一个渔工的手,伸向自己的腰间,按了按短褂下粗绒布裤子的裤兜。里头好像有个小盒子。
另一个渔工不吭声地盯着他看。
“嘿嘿嘿……,是花牌!”他笑着说道。
一副将军模样的船长在前甲板自在地吞云吐雾。吐出的烟雾在鼻尖前迅速地打了个旋儿后飘散开去。一个水手拖着木底草鞋,手提饭桶,匆忙地在前舱进进出出。一切准备就绪,就等起锚了。
二人往下打看着杂役们住的舱口,昏暗的舱底通铺内很是嘈杂,像是有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从鸟巢探出头来。都是些十四五岁的小孩。
“打哪儿来啊?”
“××町。”几个孩子都来自函馆的贫民窟,因而扎堆在了一块儿。
“那个铺呢?”
“南部。”
“这边儿呢?”
“秋田。”
这几个人住在不同的铺位。
“秋田哪儿的?”
一个挂着黄浓鼻涕,眼眶肿烂得像被扒开了眼皮似的孩子回答道:
“北秋田。”
“种田的吧。”
“嗯。”
空气中充溢着烂果子般的刺鼻酸臭味儿。因为几十桶腌菜就存放在隔壁房内,闻上去还夹杂着一股粪便般的臭气。
“这回睡觉时让大大抱着!”渔工哈哈大笑起来。
在阴暗的角落,一个身穿短褂、紧退裤,头扎三角头巾的女工模样的母亲,正在给趴在床铺上的孩子削苹果吃。她一边看着儿子吃,一边嘴里嚼着长长的苹果皮,嘟嘟囔囔地,一遍又一遍地把儿子身边的小包袱打开又裹上。这样的人总不少于七八个。没人送行的内地孩子不时地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