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5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风流去(签名版) |
 |
|
 |
风流去(签名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5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风流去》(签名版)是作者重新修订后的合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思想的历史”系列《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三种,结集了鲍鹏山用情最深也最好的文章,2006年出版后在读者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和那些肤浅的“心得”“感悟”完全不同,决非当今流行的一个故事加一段大而无当的虚夸议论的套路,鲍鹏山受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文章“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他做的,不是枯燥的无聊的无趣的无用的所谓的“学问”。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温情,包容了可供不同层面解读的诸多内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惊悚自己的命运。是的,风流去了,但是,风流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上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忍耐,或者,奋斗。
作者简介 鲍鹏山,安徽六安人,毕业于安徽师大中文系,现供职于上海电视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论语新读》、《说孔子》、《先秦诸子十二讲》、《后生小子——诸子百家新九章》、《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合著)、《中国文学史品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主编)等等。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编辑推荐 《风流去》(签名版)鲍鹏山在若干年前,就在贾平凹主办的《美文》上开专栏“再读圣贤”,从此声名鹊起;如今,他是《百家讲坛》新主讲人;全国几千万中学生都朗读过他写庄子的文章《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和《永恒的乡愁》。他说,他用情最深也最好的文章都收入《风流去》了。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一篇读罢,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惊悚自己的命运。
我感到一双双死而未瞑的眼睛,我感到一种死不服输的杀气,我亦感到一种死而未绝的相思与柔情,与死而未绝的怜悯,与死而不停的絮絮之口,在叙述着一些遥远遥远不相关的故事。
——鲍鹏山《漫长下午图书馆独坐》
目录 代序:父亲的家国
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墨子:向帝国挑战的剑侠
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
庄子(上):永恒的乡愁
庄子(下):人在江湖
苟子:养在深闺人未识
屈原(上):无路可走
屈原(下):面向风雨的歌者
仲尼弟子:昨夜星辰
商鞅:斯人自杀
韩非:折断的双刃剑
李斯:斯人斯鼠
张良:绵软的剃刀
陈平:黑暗的囊
贾谊:没有席位的发言
晁错:多情却被无情恼
东方朔:谈何容易
司马相如:A Playboy
董仲舒:巫师与媒婆
司马迁:生存还是毁灭
朱买臣:我们为什么站在他这边
扬雄:从向隅而泣到向隅而笑
王充:文化清洁工
李固:头颅掷处血斑斑
梁冀:过把瘾就死
宦官:道德的唾液
桓帝与灵帝:笑骂由你
党锢群英(一):道德清洁工
党锢群英(二):嫜直与残忍
建安烈士:不朽的大纛
魏晋名士:向死而生
诸葛亮:历史的雕塑
孔融与祢衡:文化的垢甲
曹丕:缺德的禅让
阮籍与嵇康:谁的去处好
元康之英:末日狂欢
陶渊明:南山种豆
谢灵运:生活在别处
……
序言 2003年春天,父亲患带状疱疹,辗转数家医院竞无医生能确诊,两个多月以后,还是我一字不识的母亲突然悟出,父亲得的可能是蛇丹疮(即带状疱疹的中医名),以此提醒某大医院的医生,医生方恍然大悟。但此时我父亲已经被剧烈的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从此引发多种疾病,直至无药可医。
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此时的父亲骨瘦如柴,并且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
但是,在精力好的时候,父亲的谈兴还好,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我们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一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我不知道当初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结交的,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竞至于不来往了。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此时才告诉我们,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听说后,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文摘 签名:

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智囊般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
在夕阳的余辉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他对我们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是的,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我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堕落得万劫不复了吗?真的是不配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吗?
老子的行踪可以用这样一个词:神出鬼没。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雪泥鸿爪,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司马迁不知有何依据,断言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原属陈,陈又为楚所灭,所以又属楚了。当时南方北方的民风与学风已有较大不同,楚国也就以道家学派及由此而生成的文化传统,自豪地与齐鲁大地的儒家、三晋大地的法家比老子的著作叫《道德经》。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
他也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司马迁说他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难怪他“生而发白”。他生在那么多既有的历史之后,如历史的一个晦气重重的遗腹子般。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不外乎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老子正是这类超常人中的一个,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历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变为鸡皮“老子”,并在他额头上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中,埋下与阴谋、与冷酷甚至与残忍难分难解的智慧?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