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之窗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21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 ·ISBN:9787211041626 ·条形码:97872110416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儿童心理之窗 |
 |
|
 |
儿童心理之窗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21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
·ISBN:9787211041626
·条形码:97872110416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父母、心阅读"书系
内容简介 本丛书以“案例——分析——建议”的形式,将婴幼儿——小学——中学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成长中由于生理变化、心理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一些异常的生理、心理现象,一一加以剖析,给您提供科学的养育观念。丛书作者是职业医学心理咨询专家,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给您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文字分析。医生与您一起说悄悄话,一起分析解决孩子成长的烦恼,勾画孩子心灵的地图;和您一起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坦然面对生活,拥有人生智慧,迈向成功。
本丛书图文并茂,形式新鲜。您可以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品味,可以作为亲子读物,和孩子一同共享。那流畅、简洁的文字所表达出的睿智的意味,将带您用心去阅读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现代社会的新父母。
作者简介 林芳,女,1963年7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1993年在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开办心理治疗中心,创建了福建省首家心理病房。现为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副事理长,福建省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9年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评为首届中国心理卫生先进工作者。
编辑推荐 善于倾听孩子的感受,更多地理解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孩子每一次远离了一个“心理问题”,便是一次真正的成长。
家庭甜蜜、民主、亲密无间,有助于孩子体验对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美好厂家,养成良好的性格、积极的心态……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孩子终生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财富。
摒弃一些传统观念,才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发现那里的天地别有一番灿烂和纯净。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内心都有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不要动辄打骂孩子,孩子在心灵上产生的不被理解的痛苦和缺少关怀的伤害,可能会延续一生,令您明天追悔莫及。
“我为你骄傲”、“你的确棒极了”……这些话对父母说来是举嘴之劳,而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件能让孩子兴奋许久的乐事,甚至可能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
经常告诉孩子您很爱他,真的很爱他,让您爱的暖流在孩子的身上流淌,孩子的心会舒展得像一棵自由的树,像一只飞翔的鸟儿。
目录 用心阅读孩子
作业,我的债券
不爱做家庭作业的孩子
我是小太阳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我才是最棒的
爱嫉妒的孩子
我姓马,叫小哈
粗心的孩子
我真想当大力水手
怯懦的孩子
牛皮大王就是多
爱吹牛的孩子
切莫出口成脏
爱说脏话的孩子
信不信由你
爱说谎的孩子
我是一个电视迷
爱看电视的孩子
糟糕,我又忘了
丢三落四的孩子
我不是敌意的
作弊的孩子
你伤心我快乐
爱破坏的孩子
指甲的克星
爱咬指甲的孩子
放纵的心灵
离家出走的孩子
病中取乐
爱装病的孩子
胜利大逃亡
爱逃学的孩子
顺手岂能牵羊
会偷窍的孩子
拳头论英雄
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我真的好累
学习困难的孩子
不是我的错
儿童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我真的憋不住了
儿童功能性遗尿症
不是我喜欢“挤眉弄眼”
儿童抽动症及抽动一秽语综合症
“发狠”的秘密
儿童癫痫症
痛你没商量
儿童复发性非器质性腹痛
我不要上学
儿童学校恐怖症
身不由己终有时
儿童强迫症
月朦胧,鸟朦胧
儿童精神分裂症
说不出的痛
儿童血管性头痛及非器质性头痛
“体胖”就能“心宽”吗
儿童肥胖症
你真的孤枕难眠吗
儿童失眠症
后记
……
序言 斯宾塞(英)说:如果说能够生儿育女
是身体上成熟标志的话,那么能够教育子
女就是心智上成熟的标志。
也许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为人父或为人母,也许您已经是一个准爸爸或准妈妈了,也许您的孩子正在幼儿园里嬉戏,也许您的孩子已经在学堂里聆听老师的教诲了,也许您的孩子正在穿越青春之林……不管您是何种身份,当您打开“新父母、心阅读”书系时,您就步入了一个您必须面对的、让您欢喜让您忧的天地——家庭教育。当一个稚嫩的声音称您为“爸爸”或“妈妈”时,您人生的角色增添了新的内容。您开始了人生的“第二课堂”——教育下一代。
每一个孩子从嗷嗷待哺、牙牙学语直到长成青春少年的过程中,身心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缺乏人生经验,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成长的喜悦。
文摘 插图:
后记 感谢我的儿子何啤啤,让我有了为人母的深刻体验。这种体验使我对这套丛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传统的家教大多是“祖传”的,母亲告诉女儿如何抚养孩子,父亲教育儿子如何培养下一代。然而.传统的、缺乏科学性的教养方式已不合时宜,甚至让许多孩子拒绝接受。父母们惊呼:“我的孩子怎么啦?”其实,今天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鼓励、理解和尊重。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位心理卫生工作者,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能通过这套丛书与普天下的父母一起来分享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最大的快慰。
感谢我的老师彭有方先生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尤其是对我人生观的影响;感谢福建人民出版社丁翔女士为这套丛书的出版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