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相本体与涅盘境界(梳论竺道生开创的中国佛教本体理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巴蜀书社 ·ISBN:7806595279 ·条形码:97878065952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儒道释博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实相本体与涅盘境界(梳论竺道生开创的中国佛教本体理论) |
 |
|
 |
实相本体与涅盘境界(梳论竺道生开创的中国佛教本体理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巴蜀书社
·ISBN:7806595279
·条形码:97878065952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媒体推荐 序
受社会历史条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传人中国后就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如果说,魏晋时期佛教的中国化主要表现为中土人士以老庄思想去理解、接受般若学,把般若学玄学化,那么,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徒则多以传统的灵魂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的“轮回报应说”和“佛性理论”。当然,中国佛教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玄学化的“六家七宗”后来终于被僧肇的《不真空论》所纠正,而南北朝时期的竺道生则以本体化了的“理佛性”来为当时带有实体化倾向的佛性理论“正本清源”。
竺道生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有两个重要贡献,一是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二是主张“顿悟成佛”。而这两个思想都是建立在同一思维模式,即大乘佛教的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在竺道生看来,既然一切众生都是佛性的体现,就不应该把一类众生(如“一阐提”)排除在佛性之外;至于“顿悟成佛”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所谓佛性亦即作为本性的“理”,“当理为佛”,而“理”是不可分的,因此必须以“不二之悟”(即顿悟),“符不分之理”。竺道生的这两个思想对南北朝之后的中国佛教的影响十分巨大,甚至可以说成为了隋唐佛学乃至中国佛教佛性理论的主流思想。因此,要了解、把握南北朝以后的中国佛教,不能不研究竺道生的思想。
余日昌同学在博土论文选题时提出以竺道生的涅架学为研究对象,我十分赞同,并告之研究竺道生的思想,最关健的是要把握住其本体论的思想模式;日昌君在制定论文提纲时,始终坚持了本体论思想模式这条主线,在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经过较深入的独立思考和一年多的艰苦劳动,终于较好地完成《竺道生佛学思想研究》的博士论文,受到了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毕业后,日昌君又对整个论文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充实,并把论文易名为《实相本体与涅架境界》,更加突出了本体论这条主线,现四川大学拟把它纳入《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相信它的出版将对深入研究竺道生思想乃至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有所助益,故十分乐意把它介绍给大家。
赖永海
2003年10月于南京大学
目录 序
绪 论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的现状
三 本书的工作
四 研究的方法
……
文摘 书摘
所谓“本体”的含义:其一指发生世界现象的本源,这是罗什般若学所要表达的实相含义;其二指出离现象界与人生寂灭之后的真实存在状态,即世俗所称的那种人的终极归宿,这是竺道生涅盘学所要表达的实相含义。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在寻求宇宙人生的最高存在形式,只是角度有所不同。相比之下,竺道生所论的诸法实相本体,不仅是宇西论意义上的本体,而且更是宗教学解脱论意义上的佛教本体。在本体与现象这个对子里,罗什指出现象不等于本体,竺道生接着说本体就是“诸法实相”,更发展成为“佛性大我”。也就是说,在罗什揭示了现象并不等于本体之后,竺道生接着进一步说明了佛教本体究竟是什么,即本体等于佛性以及提出了佛性论为理论基石的中国佛教解脱论。
罗什及其以前的佛教理论,都将人生过程视为现象世界的一个分支来加以考察。因此他们认为,诸法万象的本体性应当是空寂,那么人生的解脱应归向空寂。罗什一系主要谈论的是现象界及世界观,却极少谈论解脱论。罗什企图在“性空”学本体论框架中解释人生解脱的问题。所以,罗什白进入关中之后,极崇般若,深究性空,巧借中道,避说涅盘,因此形成了其佛学玄理化的极端倾向。这样就很不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所以受到了慧远的不断疑问与竺道生的中途背离。
由上述情况来看,如果将晋末宋初乃至整个六朝时期视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时期进行宏观地分析,当时的中国佛学是紧紧围绕着“诸法实相”这个核心而发展的。所以,本文提出以下一种假设并力求予以证明。
这种假设是:六朝时期,中国佛教总的理论发展倾向呈现为一种实相本体论。在这个所谓的实相本体论中,既不以罗什那种“般若性空”为实相,又不以竺道生那种“涅盘妙有”为实相,而是只存在一个本体,即“诸法实相”。但是,因为对“诸法实相”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大致衍生出了这样几种本体论形式,即有慧远以“自然之性”解释法性,罗什以“性空”解释?诸法实相”,竺道生以“佛性我”解释“诸法实相”。其中,慧远主张“定己性于自然”,因为所谓的“自然之性”只是事物的各性或诸法的各相,而并不是事物的共性与共相,再者本体不应具有随顺性,所谓“法性”的本体色彩并不浓烈或较不成熟。因此,只有罗什的“般若性空”理论与竺道生的“佛性我妙有”理论,能够形成当时解释“诸法实相”的两个方面或两人流派。与之相比,同期其他的学派几乎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本体论。其中,所谓“六家七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