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463 页 ·出版日期:1992年06月 ·ISBN:7805193770 ·条形码:97878051937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中国古文献研究丛书 |
 |
|
 |
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中国古文献研究丛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463 页
·出版日期:1992年06月
·ISBN:7805193770
·条形码:97878051937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宗教和神话,是古代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非现代人所能想象。中国的传统宗教源流久远,可以佛教的传人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在受佛教思想影响之前,白上古三代以至秦汉,宗教崇拜有其一贯的发展脉络,后人在好多方面已不熟悉。但是要追溯传统宗教的渊源,就必须去考察那个时代。
以有文献可征的周代来说,有关宗教崇拜的制度多保存于礼书。而古人所谓礼,与后世礼的观念范围有广狭之不同。《周礼》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其所司五礼之首吉礼,即指“事邦国之鬼、神、示”,包括吴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的祭典,还有对先王的享祀,内涵颇为复杂。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果忽略了其中的宗教崇拜及有关的思想观念,于传统文化便不能有全面的理解。
把目光从文献移到考古和古文字学方面采,也不难看到研究古代宗教的必要。考古发掘的很多古代文化遗存,皆和当时的宗救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宗庙、明堂之类建筑和发掘中最常遇到的墓葬等现象,离开宗教的观念很难解释。古文字材料,如商代及西周的甲骨文,极为学术界所重视,考释研究的论作数以千计,然而不少人忘记了甲骨本是占卜的遗留,而占卜作为一种数术,更是同那时的信仰分不开的。金文也是一样,具有铭文的青铜器大多是用于祭享的礼器,随后又依照葬俗殉于墓内,亦为宗教信仰的反映。不妨说,卜辞金文总是蕴涵着礼制和信仰观念,有待大家去剖析。可惜国内学者,除少数几位外,从这样的角度去考察探究的,实在是太少了。
在这方面,詹鄞鑫同志的这部《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编论》称得起是开创性的作品。书中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将倜礼》所述神、鬼、示都包括在内。所引据的材料,既有传世文献,又有考古和古文字学成果,同时吸收了前人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许多学科的见解,熔为一炉。由于鄞鑫同志本人原侧重于古文字研究,书中对甲骨、金文提出不少新颖看法,也为此书生色。相信从事有关研究的各方面学者,都能由《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获有启发;一般有意于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的读者,也一定会对此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简介 詹鄞鑫,福建建瓯人,1947年6月生。1982年春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史专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上海市语文学会和上海市民俗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汉字学、古文字学、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个人研究风格注重理论思辨,擅长文史考据,务求创新,在汉字学理论、古籍训诂、古文字考释、文化学理论等方面多有创见和突破。
媒体推荐 序
宗教和神话,是古代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非现代人所能想象。中国的传统宗教源流久远,可以佛教的传人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在受佛教思想影响之前,白上古三代以至秦汉,宗教崇拜有其一贯的发展脉络,后人在好多方面已不熟悉。但是要追溯传统宗教的渊源,就必须去考察那个时代。
以有文献可征的周代来说,有关宗教崇拜的制度多保存于礼书。而古人所谓礼,与后世礼的观念范围有广狭之不同。《周礼》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其所司五礼之首吉礼,即指“事邦国之鬼、神、示”,包括吴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的祭典,还有对先王的享祀,内涵颇为复杂。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果忽略了其中的宗教崇拜及有关的思想观念,于传统文化便不能有全面的理解。
把目光从文献移到考古和古文字学方面采,也不难看到研究古代宗教的必要。考古发掘的很多古代文化遗存,皆和当时的宗救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宗庙、明堂之类建筑和发掘中最常遇到的墓葬等现象,离开宗教的观念很难解释。古文字材料,如商代及西周的甲骨文,极为学术界所重视,考释研究的论作数以千计,然而不少人忘记了甲骨本是占卜的遗留,而占卜作为一种数术,更是同那时的信仰分不开的。金文也是一样,具有铭文的青铜器大多是用于祭享的礼器,随后又依照葬俗殉于墓内,亦为宗教信仰的反映。不妨说,卜辞金文总是蕴涵着礼制和信仰观念,有待大家去剖析。可惜国内学者,除少数几位外,从这样的角度去考察探究的,实在是太少了。
最近,英国专门研究古代信仰的学者詹姆斯,弗雷泽的名著《金枝》(一卷本)中译本终于出版。记得五十年代初,我曾在北京图书馆借阅该书,看过一卷本,也翻过十二卷本,对作者征引之广博、论究之深邃殊为惊叹。后来读到郑振锋先生《汤祷篇》一书序言,他讲到希望译出《金枝》,也曾发愿试译其一卷本。我至今以为郑先生说得对,而且,我还认为,象《金枝》这样规模和性质的研究,在中国古代的领域内也应该进行。假如弗雷泽能充分通晓中国的大量材料,《金枝》的面貌或许又会有一番改观罢?
这样说,并非主张把中国古代宗教、神话的研究简单纳入《金枝》的体系之中。弗雷泽的著作一开始即以古罗马的传说为导引,他关于交感巫术等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以欧洲文化为依据的。中国古代文化有其另外的起源和传统,其传说、信仰也有自己的特色。以我国古代长期流行的。数术”这一名词为例,在西方语言中似乎就不容易找到适当词汇来表达。研究中国传统宗教及其思想,有可能揭示出一些独特的观念和原则,从而使人们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发展有更多的认识。
在这方面,詹鄞鑫同志的这部《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编论》称得起是开创性的作品。书中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将倜礼》所述神、鬼、示都包括在内。所引据的材料,既有传世文献,又有考古和古文字学成果,同时吸收了前人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许多学科的见解,熔为一炉。由于鄞鑫同志本人原侧重于古文字研究,书中对甲骨、金文提出不少新颖看法,也为此书生色。相信从事有关研究的各方面学者,都能由本书获有启发;一般有意于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的读者,也一定会对此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于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这类问题的探讨,有时容易陷于蹈空,多推想而少确证。鄞鑫同志这本书却能力求朴实,言必有据。正因为如此,此书虽然篇幅不长,已为今后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采,鄞鑫同志会做出更多的成绩。
李学勤
1988年5月16日于北京昌运宫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上编 传统诸神
第一章天地神柢
第一节日月神
……
文摘 书摘
武帝时先根据毫人谬忌的建议立太一祠,不久又立“天一、地一、太一”三神祠。这种思想后来演变为道教的“元始天尊”。
五襄汉时代的上帝观
秦汉时代,上帝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直接原因不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而是在星家纬家的
作弄下,五天帝“僭”称为“上帝”。其根本原因,则是为了强化天命论而推行了“五帝德”
理论。改造的结果不仅影响了神学和经学.而且波及封建社会两千年的祭天政治大典,上帝的
形象从此被涂抹得面目全非。
上文已述,在五行学说的影响下,远古五帝被附会为五方神(古书叫五方帝),而星家又
把天上的太微*五星附会为五方帝的在天之员,称之为五天帝。这样,远古五帝由人帝变成了
天帝。本来,五天帝的“帝”号是沿袭五人帝的帝号来的,与吴天上帝的“帝”无关,也就是
说, 五天帝仍是上帝的臣属。西汉中期似乎还有这个观念.所以谬忌上书武帝说:“天神贵
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可是,字面卜五帝既然号称为“帝”,就为后来五帝的“僧位”创
造了条件。
正是在秦汉时代,由于天人感应和五行学说的盛行,帝德转运学说也风行起来。这种学说
认为,每一个朝代的帝王都具有五行中某一行的性质,即所谓“德”,它体现于这个朝代兴起
时的瑞应,并由此决定其所祟尚的颜色和数字等。如《封掸书》载秦始皇时有人说:“黄帝得
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白山溢。周得火德,有
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始皇改黄
河为“德水”,以十月为岁首,色尚黑,度量以“六”之数为准则,等等①。这样,每一朝代感天而生的天子,其所感之天也就具有五行五方的性质,自然而然地与具有五行性质的太微五天帝挂上了钩。《礼记·大传》:“王者柿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郑玄注:
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而生。苍则[感]灵威仰,赤则赤燥怒,黄则含枢纽,白则白招拒,黑则汁光纪。
孔颖达疏:
案师说引<河图>云“庆都感赤龙而生尧”,又云“尧赤精,舜黄,禹白,汤黑,文王苍”,又<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苍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太微五帝之精而
生。其实.先秦古书除了有感天而生的说法之外,根本找不到王者感太徽五帝之精的说法。凡提到“太微五帝”的书.一定是秦汉时代产生的纬书,或转引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