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佛教文化与历史

2010-04-25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347 页 ·出版日期:1998年01月 ·ISBN:9787810560481 ·条形码:9787810560481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佛教文化与历史 去商家看看
佛教文化与历史 去商家看看

 佛教文化与历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347 页
·出版日期:1998年01月
·ISBN:9787810560481
·条形码:978781056048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佛教从后汉传入中国,佛经的翻译事业也随之而起。桓帝灵帝时代,有安世高、支娄迦谶等译出数十部经典,自此直到清末,亘续一千七百多年,不断地有许多人在从事翻译工作。从译场组织的发展来划分,约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草创时期:后汉桓帝一—西晋(公元148—316)第二阶段,发展时期:东晋一一隋(公元317~617)第三阶段,极盛时期:唐—一北宋(公元618—1126)第四阶段,衰微时期:南宋一一清(公元1127~1912)在佛教的译经史上,从后汉到鸠摩罗什以前为止,是一个阶段——古译时期;从罗什起到玄奘以前为止,是一个阶段一一旧译时期;从玄奘起到北宋末,是一个阶段一—新译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每时期有每时期不同的译语译文译风与译品。现在配合着译经史的划期,把译场发展的情况作一个概括的介绍。民国以来,虽然有一些从藏文、巴利文、梵文和其他各国文字翻译的佛教著作;但是在规模上翻译上,都很难与过去相提并论,此处便不再涉及了。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佛教翻译
一、佛教译场的发展
二、道安法师在佛典翻译上的贡献
三、佛典翻译文选叙录
四、真谛三藏之译述

第二部分佛教传记
一、佛教传记综述
二、名僧传及名僧传抄
三、梁高僧传
四、续高僧传
五、宋高僧传
六、大明高僧传
七、佛祖统纪
八、大宋僧史略

第三部分佛教目录
一、佛教经籍目录综考
二、僧祐律师出三藏记集
三历代三宝纪
四、入唐五家求法目录中外典考
五、珍贵的辽代逸书
六、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丰碑

第四部分近代佛教史料
一、释氏六帖
二、续修四库全书提要释家类
三、释氏疑年录
四、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五、喻昧庵居士
六、妙舟法师
七、华北居士林
八、中国佛教学院
九、大乘佛教弘化院
一○、微妙声
一一、中国佛教学院年刊
一二、佛学月刊
一三、同愿学报
一四、同愿月刊
……
序言 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回忆在青年时期,最初接触到的佛典,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其中谈到维摩诘居士患病于毗耶离城,释迦牟尼派文殊师利去问疾。见其室中空无所有,独寝一床。问讯之后,思大众当于何坐?维摩乃现神通力,从须弥灯王处借来三万二千师子座,以为座位,方丈之中亦不见小。室中又有天女出现,散花供养,落花堕地,唯附著于有分别心的同去诸大弟子之身。维摩为说不二法门,复从众香国取来甘露味饭供众。这些纳须弥于芥子,借佛馔于香积,都是前所未闻,思所不及,较之庄子的汪洋恣肆,实不可同日而语。继而研习《四阿含》,体会到原始佛教的质朴无华,切重实践。再读《法华》、《金刚》、《华严》、《起信》等经论,深觉教海无涯,理论弘博,其所以出世之切,正由于其入世之深,愿大誓弘,谆言化导,他要使“遍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启迪人的思维,感动人的心灵,令人眼界开扩,胸襟为之一洗。
自是,陆续撰写一些佛学研究的篇章,有关于佛典翻译历史的,有关于汉藏文化交流的,有关于中日佛教传播的。
文摘 (四九)《部异执论》一卷
(存,毗陵刻经处刊本)
论为天友菩萨造。第二译,与《十八部论》及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同本,陈代出,译年不详。《大周录》作于广州制旨、王园寺译,误,《三宝纪》于此书名作《部执异论》,《开元》、《贞元》二录同之,注亦名《部异执论》。《大周录》作《部异执论》.注一名《执部异论》。《仁寿》、《译经图纪》、《静泰》、《内典》皆作《部异执论》。圆测之《解深密经疏》、《仁王经疏》作《部异执论》。《华严探玄记》及《续高僧传·静嵩传》作《部异执论》,其原名或即《部异执论》也。诸录于梁代中载三藏译有《一卜八部论》一卷,其论今存,与此论实同一梵本,然三藏若于梁代既译《十八部沦》,则陈代当不至再译《部异执论》,《开元录》卷六云:“《长房》、《内典》等录有《十八部论》…卷,亦云谛译,今寻文句,非是谛翻,既与《部执》本同,不合再出。”卷十三又云:“右《十八部论》,检寻群录,并云梁代三藏真谛所译。今详真谛三藏已译《十八部论》,不合更译《部异执论》。其《十八部论》初首引《文殊问经·分别部品》,后次云罗什法师集,后方是论。若是罗什所翻,秦时未有《文殊问经》,不合引之置于初也。或可准别录中《文殊问经》编为失译,秦时引证,此亦无疑。若是真谛再译,论中子注不合有‘秦言’之字,详其文理,多是秦时罗什译出。渚录脱漏,致有疑焉。其真谛《十八部疏》即《部异执疏》是。虽有斯理,未敢指南,后诸博闻,请求实录。”按此论后有题记云:“旧所出经论中,亦有十八部名,但音多讹异,不复如本。今谨别存天竺本名,仍以论初大众等名,次第相对翻之,翻殊难具,如义疏中释也。”可证《十八部论》实乃旧出,非三藏译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