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

2010-04-25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21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117111038/9787117111034 ·条形码:9787117111034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变态心理学 去商家看看
变态心理学 去商家看看

 变态心理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21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117111038/9787117111034
·条形码:97871171110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心理咨询与干预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在社会上,对于心理咨询与干预还存在一些误解,认为那主要是针对精神状态处于非正常状况下的人群而设置的,与普通人无缘。实际上,心理咨询与干预是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各个组织以及每一个个体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因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机,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会与之发生关系。人生中比较大的事情,如职位升迁或下岗离职、中榜或落榜、结婚或离婚、破产或发财等;生活中比较琐碎的事情,如职场之间人际关系的烦恼,孩子逆反期亲子间的情感磨合,日常琐碎事情的应对等。无论是正面事件还是负面事件,都会相应的给个体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心态的变化。当这些事件的困难程度超越了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引起需求上极大变化时,通常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挫折感和迷茫感的出现,甚至会引发不当行为的产生,困扰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个体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应对这种变化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情绪,就很容易发生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机。而心理咨询和干预则可帮助人们摆脱这种困扰或心理危机,克服不良习惯,也可有效地帮助人们疏通心理,指明方向,维护心理健康,积极面对应激性事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具有拯救生命的重要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变态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的界定
一、变态心理的概念
二、心理异常的表现和类别
三、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与原则
第二节 对变态心理的认识和理解
一、心理动力学模式
二、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模式
三、行为模式
四、认知学派

第二章 异常心理的评估、诊断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异常心理的评估方法
一、临床访谈
二、身体检查
三、行为评估
四、心理测量
第二节 异常心理的诊断与分类
一、诊断的目的
二、诊断步骤
三、诊断原则
四、精神障碍的分类体系
第三节 异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个案研究与抽样研究
四、相关法
五、实验法

第三章 精神症状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感知觉障碍
一、感觉障碍
二、知觉障碍
三、感知综合障碍
第三节 思维障碍
一、联想障碍
二、思维内容障碍
第四节 注意障碍
第五节 记忆障碍
第六节 智力障碍
第七节 定向力障碍
第八节 自知力障碍
第九节 情感障碍
第十节 意志和动作行为障碍
一、意志障碍
二、动作行为障碍
第十一节 意识障碍
一、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
二、自我意识障碍
第十二节 精神障碍综合征

第四章 智力障碍
第一节 智力与能力概述
一、智力的界定
二、智力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
三、智力差异
第二节 智力障碍的原因与表现
一、智力障碍的原因
二、智力障碍的表现
第三节 智力障碍的诊断
一、诊断资料的收集
二、诊断标准
三、鉴别诊断
第四节 智力障碍的治疗
一、医学措施
二、教育训练
第五节 智力障碍的几种常见类型
一、Down综合征
二、苯丙酮尿症
变态心理学
三、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第六节 痴呆综合征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第五章 神经症性障碍
第一节 神经症概念的演变及分类变化
一、概念的由来
二、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
三、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四、描述性定义
五、CCMD-3的描述
第二节 焦虑障碍
一、概念
二、惊恐障碍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
第三节 恐惧症
一、广场恐惧症
二、社交恐惧症
三、特定的恐惧症
第四节 强迫症
一、临床描述
二、CCMD-3的描述
三、强迫症的主要理论
四、治疗
第五节 神经衰弱
一、临床表现
二、治疗
第六节 躯体形式障碍
一、概述
二、躯体化障碍
三、疑病症
四、疼痛障碍

第六章 应激相关障碍及癔症
第一节 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一、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
二、应激相关障碍的分类
三、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病机制——心理应激学说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和预防
第四节 适应障碍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和预防
第五节 癔症
一、概述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治疗

第七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二、人格障碍的发展
三、人格障碍的划分
第二节 各型人格障碍的概述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四、边缘型人格障碍
五、表演型人格障碍
六、自恋型人格障碍
七、回避型人格障碍
八、依赖型人格障碍
九、强迫型人格障碍

第八章 心境障碍
第九章 自杀及干预
第十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十一章 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十二章 性心理障碍与性功能障碍
第十三章 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
第十四章 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十五章 老年期精神障碍
……
序言 心理咨询与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帮助求助者消除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因种种因素引起的认知迷茫、情感困惑、意志消沉等各种不良心理状态,改善人际交往,提高求助者主动调节与适应环境能力的方法,从而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社会上,对于心理咨询与干预还存在一些误解,认为那主要是针对精神状态处于非正常状况下的人群而设置的,与普通人无缘。实际上,心理咨询与干预是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各个组织以及每一个个体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因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机,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会与之发生关系。人生中比较大的事情,如职位升迁或下岗离职、中榜或落榜、结婚或离婚、破产或发财等;生活中比较琐碎的事情,如职场之间人际关系的烦恼,孩子逆反期亲子间的情感磨合,日常琐碎事情的应对等。无论是正面事件还是负面事件,都会相应的给个体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心态的变化。当这些事件的困难程度超越了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引起需求上极大变化时,通常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挫折感和迷茫感的出现,甚至会引发不当行为的产生,困扰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个体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应对这种变化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情绪,就很容易发生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机。而心理咨询和干预则可帮助人们摆脱这种困扰或心理危机,克服不良习惯,也可有效地帮助人们疏通心理,指明方向,维护心理健康,积极面对应激性事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具有拯救生命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日益增加,希望得到心理咨询与干预的事情也在逐年增长,但是,心理咨询与干预的专业队伍与日益增长的需求比例失衡,专业人员较为匮乏。而正是这种社会性的需求高涨,与此相对应的心理咨询与干预专业人才的培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各种类型的心理咨询知识培训班此起彼伏,参加培训班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医生、公务员、学生、警察,还有一些自由职业者等。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制度,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者方能从事心理咨询和干预的工作。报考心理咨询师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但是即使通过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由于系统的理论知识不足以及缺乏临床实际经验,无法熟练对应求助者的访问,不能较好地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目前已经出版了不少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书刊,但是很多书籍对理论研究有余,而对临床案例研究和分析不足;或与之相反,大量列举心理咨询案例而疏于相关理论的分析。凡此种种,比较难以满足心理咨询与干预工作者的实际需求。
为满足广大心理咨询师后备军以及业余爱好者的需求,我们组成了编写小组,由心理学专家们执笔编写,出版一套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咨询与干预系列丛书。
文摘 (二)边缘状态
人的心理活动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从正常到不正常是一个连续发展与逐渐变化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从轻度异常到严重异常,构成一种谱系障碍。在这里,边缘状态专指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不良影响比较多,痛苦比较大,通过自我调整或一般求助不能解决的,但它们又不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心理活动异常,处于向心理障碍发展的边缘。这类异常多由比较强烈的生活事件或应激所致,一般需要专业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例如,面临重要考试时所表现出的长时间的紧张不安,逃学、斗殴等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等。
(三)心理障碍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人们讲“我不是精神病,我只是心理障碍”。把“心理”与“精神”当作两种不同的现象来理解,或把“精神”看成是高于心理的概念。其实,精神活动是人类心理活动在精神医学领域的表述。对于人类而言,两个概念之间没有质的差异,是对等的。当然,我们不能将动物的心理活动称为精神活动。当心理活动异常的程度达到了医学诊断标准,我们就称之为心理障碍(或称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的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在过去称精神疾病,现在还经常习惯地这样使用。心理障碍强调的是这类心理异常的临床表现或症状,不把它们当疾病看待。例如,我们诊断某人为“强迫症”,主要是因为他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等症状表现。另外,使用心理障碍一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能减轻社会的歧视。
心理障碍这类心理异常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通常我们习惯性地将其分成三大类,即轻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轻性心理障碍主要是指那些症状比较轻,患者感到痛苦,并主动求助的情况;精神病则是指那些症状严重,患者自知力受损,没有求助意愿甚至拒绝治疗的状况;而器质性精神障碍是由躯体疾病或脑部疾病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紊乱是其原发疾病的症状之一,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出现的躁狂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出现的抑郁症。然而,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心理障碍的分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分类系统越来越科学、合理和细致。当然,由于心理障碍至今还是病因不明,这种分类仍然还是停留在症状层面。
1.焦虑障碍这类障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担心害怕。有些人终日忧心忡忡,坐立不安,感到要大祸临头,或担心要发生不利于自己的事,但他们不知道害怕什么,这是广泛性焦虑的表现;有些人是对具体的人物或情景感到紧张害怕,不敢接近或面对;有些人的焦虑是间断性发作,属于惊恐障碍;有些人的担心与害怕发生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