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旅游 >

金顶下的拉萨:一座文化城堡的历史脉迹

2010-04-25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7660902/9787807660903 ·条形码:9787807660903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金顶下的拉萨:一座文化城堡的历史脉迹 去商家看看
金顶下的拉萨:一座文化城堡的历史脉迹 去商家看看

 金顶下的拉萨:一座文化城堡的历史脉迹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7660902/9787807660903
·条形码:978780766090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金顶下的拉萨:一座文化城堡的历史脉迹》讲述了:在拉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这部书稿,再一次证明敬山确实是个有心人、有为人。2001年起与他相识,一起办《广东内参》旬刊,敬山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勤奋敬业,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 韩敬山,满族,1974年11月生人。
编辑推荐 《金顶下的拉萨:一座文化城堡的历史脉迹》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目录
审阅意见
一本可贵的“私家文集”——写在著作出版前面的话

价值独特的“历史碎片”
壹 宫殿署馆录
布达拉宫:拉萨最高处的万问石土木殿堂
松赞干布修建的999间皇宫到底什么样?
壁画“解密”藏民族的起源
壁画还原布达拉宫如何建成
白宫的精彩逐个数
红宫的精彩逐个数
建筑具有巧妙躲避雷击的能力
宫殿的重要组成——“雪城”与后花园
缘何无字的“无字碑
驻藏大臣公署:喧闹八廓街上显影消逝的庄严与凝重
当年三驻藏大臣曾在拉萨付出了生命
西藏俗官统治的王朝永远成为了历史
朗孜厦陈列馆:没有谁再愿意看一眼这“人间地狱”
朗孜厦曾关押过西藏大学问家根敦群培
“目击”残酷的刑罚
旧西藏拉萨地方政府的累累血债
三大领主的司法机关
用农奴的骨头做成的法器
解读西藏农奴制法治图谱

贰 寺院庙堂录
小昭寺:面朝东方的历史“说明书”
寻找汉唐风格的寺庙遗迹
千百年来,这里都发生过什么?
庙宇虽小却是密宗的最高学府之一
萨迦寺:灰土墙下复活“元代的辉煌”
我看见了一只黑猫
僧俗混杂的拉萨萨迦寺院落
住处有现代的按摩机
殿堂里供奉着萨迦五祖
萨迦寺最著名的人物八思巴
数不胜数的萨迦珍宝
萨迦寺的新世纪“档案”
敏珠林寺:熙攘八廓街里的“藏香”源
属寺的来龙去脉已难觅影踪
寺史“秘密”:没有出现活佛没有孩子的事情
寺庙产优质的藏香
中国藏族地区有700多座宁玛派寺院
丹吉林寺:昔日清兵堡垒下的帝赐豪苑
酒香正在巷子深处
百年歌谣串起来的历史碎片
乾隆皇帝赐匾额“丹吉林”
四大“林”中丹吉林寺地盘曾最大
拍摄照片的爱好竟成了历史见证者
新旧木如寺和印经院:大隐于市的“大杂院”
寻找新旧木如寺的今生前世
混在大杂院里的旧木如寺
新旧木如寺充满现实生活的趣味
新木如寺曾是豫剧团的办公地
费尽周折参观印经院
下密寺(院):繁华幸福路上的苦行僧与行脚僧
迎面巧遇正在进行的庄严法事
走进神秘的格鲁派最高学府体验密宗
目击修成化红光而去的大德
学习期间活佛也要遵守严格的僧规
密宗是怎样“炼”成的?
解放前寺庙僧人“内地弘扬密宗”
今日的寺庙僧人“语出惊人”
关帝庙:巴玛日小山上再现关羽风光当年
汉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侵的历史见证
关羽像虽被置换终恢复原样
很少有人阅读文物上的述说
哲蚌寺:三位达赖喇嘛的灵塔安放地
亲历2006年哲蚌寺展佛全过程
走进哲蚌寺的中心措钦大殿
三位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于此却少为人知
走进“西藏曾经最大的厨房”
旧西藏地方政府的神
帕邦喀:海拔4000米处巨石上的寺院
帕邦喀,我来了
这里是藏文字的创始地、藏文化的源头
52名僧侣守护这串串历史
文成公主入藏后的首驻地
文成公主种的“神树”:四种叶子开三种花
扎基寺:驻扎过千人清兵的“财神庙”
酒香满殿的“财神爷”——“扎基拉姆殿”
撩开扎基寺历史事件迷雾的一角
关帝庙木匾隐含的文化“密码”
札什城曾经发生的历史
远去的历史置换成今天的热闹
扎叶巴寺:一箭终结了显赫吐蕃的历史
这里是苦行僧的“苦修地”
一箭灭一大国,一箭让一段历史改道
追根究底扎叶巴寺
十六罗汉殿门前高挂动物尸体
敦煌里的藏语“密码”
曲桑日追庙:尼姑庵百名女性群体生活记录
从喇嘛到尼姑:无人知晓的演进
……
叁 碑记陵园录
肆 人物文明录
伍 路桥城建录
后记
……
序言 雪域高原上的西藏,总有些挥之不去的神秘;那里的故事,也总是显得有些新奇和遥远。韩敬山这部新作,以其特有的新闻敏感和人文情怀,讲述了一个个或远或近的历史故事。
这些故事不是作家的抒怀,也不同于历史学家的考证,而是韩敬山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走访和探究写成的一篇篇“采访笔记”。虽然不是系统研究的鸿篇巨制,却有其他研究者所未能顾及的,更有人们到西藏走马观花中很难看到和想到的。
敬山是以一个老朋友的方式来讲述这些故事的。不拘形式,娓娓而谈,读来是新鲜和引人入胜的。他用自己的视角勾勒出一条条历史印痕,有的填补空白,有的传递新知,同时也留下了敬山自己的思考和足迹。
在拉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这部书稿,再一次证明敬山确实是个有心人、有为人。2001年起与他相识,一起办《广东内参》旬刊,敬山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勤奋敬业,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从广东电视台调到新华社广东分社,敬山面临着从电视语言到新华社内参调研的巨大转换,这种挑战对一个年轻人来讲还是很大的。但他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并做出了可喜的成绩。这主要缘于他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以及观察社会和思考问题的强烈意识。
文摘 插图:


其实参观布达拉宫最重要的一项是看壁画,那是以画记史、以画作传的传承。
在东大殿和西大殿的《有寂圆满殿》壁画中,我看到了藏族原始的先民图均为裸体;看到了藏族的先祖菩提神猴与岩石罗刹女成婚生下六个食肉的红脸小孩的情景:还看到了1 652年五世达赖喇嘛经蒙古赴祖国内地,拜见清顺治皇帝时,举行盛大宴会并亲切交谈的场面……
就拿藏族的先祖菩提神猴来讲,知道这段历史的并不多,这是藏族人类起源神话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神猴变人》,在远古还曾自称为猴裔。在这幅壁画下,我注视了很久,突然感觉这个神话带有最朴素的唯物色彩,因为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不能不说这是藏族对人类自身起源奥秘的最早“解读”。
遗憾的是,数以万计的壁画,没有历史知识的观光客和本地的僧众大多从它们旁边一走而过。
两年多时间,六次布达拉宫殿堂近距离长时间的观察,我看到壁画的一些地方还有糅合了内地汉族画风的倾向,如画中石头的描绘就依照了汉地山水画简练的皴。法。在一些画中,还有明显糅进内地木版年画的画法。最有特点的是在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壁画中,两地结合的画法更加明显,出现了寿星、八仙的形象,甚至我看到了福禄寿喜、平安福康等象征吉祥的变形汉字也搬上了画面,作为图案的装饰。
1 642年,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建立了噶丹颇章地方政权,拉萨在800年后再度成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1 645年,他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三年后竣工,是为“白宫”。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入住宫中,从这时起,历代达赖喇嘛冬季都居住在此,俗称“冬宫”。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布达拉宫由此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为安放灵塔,宫廷总管第巴·桑结嘉措继续扩建宫殿,形成“红宫”。在红宫修建时,除了本地工匠,尼泊尔政府也派出匠师参与,清康熙皇帝特派汉族工人总工头顿奇和工匠老魏等11 4人参与,每天的施工者多达7700余人。
后记 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忆中总会出现一根草的悲哀,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人退了沙还进?又是谁助长了“沙”的气焰,增进了“沙进”的力量?可以想象,当一根草被一只幸运的绵羊吃去了幼嫩的芽,马上又有一头牦牛走过来把残留在地面的草茎悉数吞进肚子,最后饥饿的山羊面对光秃秃的草原,只得刨开贫瘠的土壤,把草根嚼碎后……原本有草的地方就裸露出来,沙在风的招呼下飞向天空。一根草消失了,千万粒黄沙产生了;千万根草消失了,黄沙就铺天盖地了,悲剧开始上演。
环境再造人,人再造环境。对我来讲,内心深处的环境更值得再造。
拉萨是一个让很多人感慨的地方。对我来说,我不能不再一次提及到2009年10月15日已离开我一整年的王海先生——生前的中共拉萨市委政法委书记、拉萨市公安局党委书记,是他点醒了我寻找拉萨的脚步。在拉萨西郊殡仪馆,我是最后一个目送因公殉职的他的身体的最后离世。那一刻,我觉得人生的无常竟是如此之近,而这里又送走了多少年多少人伤心的往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