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11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3226467X/9787532264674 ·条形码:9787532264674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黎鲁:自行车速写上海 |
 |
|
 |
黎鲁:自行车速写上海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11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3226467X/9787532264674
·条形码:97875322646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黎鲁:自行车速写上海》内容简介:《文汇报》曾专版介绍了黎鲁老师的自行车骑游经历,而《黎鲁自行车速写上海》是已达九旬高龄的黎鲁老师,根据自己在上海几十年的骑游经历整理而成的,包括他创作的前后连贯的15篇文章和120多幅速写、绘画和摄影作品,是他一生的“传骑”。全书是老人家对上海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全面见证与真实记录,也叙述了作者与诸多画家、连环画工作者的交游。
作者简介 黎鲁,1921年生,广东番禺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1936年开始骑车,2005年以前,凡出行皆以自行车代步,一般不乘公交。1975年首次骑自行车作苏州游,1980年起作全国游,到1993年为止,游踪跨越41个省次和450多个县次。2009年3月9日的《文汇报》曾专版介绍其骑游经历。著有《八山十七水》、《速写十五省》、《连坛回首录》、《黎鲁作品集》等。
目录 自序
一 寻找青龙塔
01 青龙残梦
02 这便是万里
03 上海的山
04 古北路速记
05 有关水的絮叨
二 上海时空旅
06 静安新城
07 群英会
08 长寿路时空旅
09 延安绿地之晨
三 上海城建美
10 中山路上的高楼
11 上海追求宽阔
12 上海城建美
四 读书与行路
13 读书与行路
14 上海的随想
15 车轮上的思考
……
序言 “要深刻了解中国社会的新老冲突,看看自行车就明白了”,这是一句美国人的话。1988年,全国有四十多位60岁以上的骑车老人齐集无锡之后,又骑着车子到嘉兴,商讨成立一个“中华老年人自行车旅游者协会”。短短几年,竞发展到三四千会员,在部分老年人中,呈现出一股强盛的潮流。
我也算这一潮流的积极参与者或者说弄潮者。1994年,当我已骑过12次的全国游程之后,静下心来写游记,6篇已出版,取名《八山十七水》,这是1996年的事了。
我于1936年开始骑车,1952年买了自己的新车,常年以自行车代步。到了1997年,突想写一本《骑车六十秋》,重点是描绘上海,为此也努力过一阵,写出本书内的几篇。现在看来,上海的西北西南角偏重了些。1997年,也曾由周家渡骑到杨思三林,穿过六里游到世纪公园和锦绣路,用了大半天。其他如江湾、南市都一再游过,至于黄浦、卢湾各地都是很熟悉的地方。终因上海的变化太快,自问无能力去认识它、概括它而停止,只算写出一些片段性的个人所见。
我的生活情趣一向狭窄,拍照这类事也很少接触。开始骑游的几次不知携带相机,后来才深感是错掉机会。1982年得到了一架傻瓜机,也是只知拍下来就是。听了老友尹福康(曾任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介绍,请他帮我买一架海鸥牌廉价百元的小相机。不过遗憾的是,大好河山都让我白白目睹,却不曾留下像样的画作影作,自知表现能力太不足了,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我不认为自行车会被淘汰,因为它本身具备不可取代的良好性能,不妨从科技方面改进,如果真的被丢弃的话,恐怕是人类生活的某种缺失。
文摘 2.这便是万里
……到了一个几家小店聚集的地方,又像个弄口,墙上面挂着“交通路3250弄”的蓝牌字,有家小店门面上头,标着“万里某某店”字样。啊!才知道这便是万里!正是不久前听说上海将建造的四大“样板住宅小区”之一的地方。
新村路不知道是哪一年造起来的。1953年的一个秋天,我曾沿着江宁路骑过苏州河桥,经过一段光新路,便见到新建的志丹路,这路上只有紧挨着的几家小店和新造的甘泉新村,再朝前可直达沪太路,由此朝北游向大场。当年还不曾有这条“新村路”,而志丹路用革命先烈命名,自非解放前所建。果然,以后在附近又出现了子长、延长等等的路名。
新村路逐渐漂亮起来,20世纪90年代之初,已经在通向沪太路的地方造了好几幢高层,附近的子长路、延长路、宜川路也不知不觉跟着一起繁盛起来了,一律绿阴大道、商店林立、道路明净,构成大片新型马路群,其中还包括被新闻媒体介绍过的“甘泉苑”,这是一个绿树成阴的居民小区。
新村路向西,一向是荒凉的地方,大约是1987年前后,在路上某一段的南北两侧各开辟一条大道,北通灵石路,远可与l共和新路相连,南通岚皋路,就在新村路转向岚皋路~条大道上新筑起一座长长的立交桥,这可算继共和新路以及新华路立交建筑以后全上海市的第三座立交桥了。
岚皋路立交桥建成前,那立交桥脚下,已出现大片新屋宇。它西起岚皋路,东北至交通路,南到华池路,这么一大块三角地在1985年前还是纯粹的农村,1985年初秋,一大片农舍都拆除了。由于施工,遍地是泥浆,原先的田野终于建成一排排的新居,新名叫管弄。又像新村路上的新村一样自又成为广大职工分房的希望,一时“管弄”、“管弄”的名声也响了起来,它代表美好,代表希望。当“管弄”工程完成后不久,在华池路头弯曲处,宁静的街口造起了一座管弄公园,小而全,有小亭小凳小池,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以北外墙却紧靠着铁道线,时有火车经过。
1997年秋天再游甘泉苑,墙外好多匀称的新雪松已变成大松群,左面出现过去不曾见过的“华灵路”。我索性离灵石路左拐,向这条新马路骑去。华灵路上的左侧又出现一条支路,店主告诉我这条路叫平利支路。而地图上只标着新沪路字样,其实平利支路再向前才是所谓的“新沪路”,是又向左拐的。前面施工堵塞,于是再回到那“平利支路”的原路向北骑,从左面又分出…条路,标明大华二路,这条路也是新筑成的平坦水泥路。沿着它向两,竟然又进到一条极宽大而为过去所不知的马路,它叫大华路,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