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史迹揽胜(套装上下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山书社 ·页码:88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9787807079132 ·条形码:97878070791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京华史迹揽胜(套装上下册) |
 |
|
 |
京华史迹揽胜(套装上下册)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山书社
·页码:88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9787807079132
·条形码:97878070791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京华史迹揽胜(套装上下册)》的作者们,通过查阅史料,实地考察,对北京革命史迹、文物遗存、宫殿苑囿、王公府第、名人旧居、梵寺古刹、会馆商号、茶楼酒肆、陵墓坛庙等80多处历史遗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将100多年来发生在北京的革命活动、历史事件、人物行踪以至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俗人情等收集、记录了下来,汇编成《京华史迹揽胜》一书。书中文字通俗、生动,溶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既可供闲暇时阅读浏览,雅俗共赏,又为近代史的研究提供某些资料和线索。另外,书中选配了400多张珍贵历史图片,使《京华史迹揽胜(套装上下册)》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编辑推荐 《京华史迹揽胜(套装上下册)》:记录历史变迁,追踪人物足迹,解密宫廷悬疑,展示风俗人情,凸显百年沧桑。
目录 京华史迹揽胜(上)
太和殿的晚清风雨 孔祥吉
不平静的养心殿 孔祥吉
一宫两用的坤宁宫 林克光
慈禧太后与储秀宫 林克光
囚禁珍妃之冷宫在何处 林克光
瀛台仙境变囚笼 马永山
从宝月楼到新华门 林克光
从仪銮殿到居仁堂 林克光
蜚声中外的圆明园 王道成
世界名园—颐和园 王道成 王澈
颐和园内永和轮 王道成
玉河东岸肃王府 王道成 吴永兴
怡亲王府的三次变迁 吴永兴
邸园精华恭王府 吕英凡
什刹后海醇王府 孔祥吉
庆王府的变迁 许放
京华何处钟王府 许放
京郊两座清华园 王道成
凤凰窠外凤凰窠 王道成
军机处与军机值房 刘伟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旧址 张瑞萍
清代刑部与刑部监狱 孔祥吉
菜市口刑场 佟洵
清代太医院 吕英凡
辇毂之下崇文关 吴建雍
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林克光
昆明湖水操内外学堂 黄国盛
京师大学堂 刘继德
中国的“霍普金斯医学院” 赵之恒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陈亚兰
松筠庵与公车上书 林克光
北京强学会遗址 林克光
南海会馆春秋 韦经照
浏阳会馆莽苍苍斋 佟洵
大刀王五和源顺镖局 林克光
近代国耻克林德碑 田庭珠
袁世凯迎宾招待所 陈映芳
段祺瑞执政府和“三·一八”惨案 陈洪
赵家楼遗址 陈洪
孙中山在京史迹 林克光
京华史迹揽胜(下)
鬯春堂与宋教仁纪念塔 李景屏
黎元洪在京宅邸 陈映芳
蔡锷在北京故居 岑纯祖
李大钊在北京 李景屏
师大附中与赵世炎 罗强
千年古刹潭柘寺 徐威
源远流长的法源寺 佟洵
京城名刹广济寺 徐威
法华古寺风云录 周育民
灵光古刹的重生 岑纯祖
藏传佛教的圣地雍和宫 佟洵
宣武门教堂的历史风云 佟洵
崇文门教堂 杨靖筠
西什库教堂的风风雨雨 佟洵
缸瓦市教堂与老舍先生 佟洵
白云观的后花园 林克光
牛街礼拜寺 佟洵
先农坛与先蚕坛 林克光
龙潭湖畔袁督师庙 林克光
僧格林沁的显忠祠 张瑞萍
北京第一个义和团坛口 赵之恒
滕公栅栏的传教士墓地 余三乐
妙高峰上七王坟 孔祥吉
李莲英墓之谜 佟洵
附:李莲英墓挖掘的经过 赵广智口述 佟洵整理
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 马永山
辛亥四烈士墓 李景屏
香山脚下的梁启超墓 吴荔明
风云变幻的外交部街 林克光
东交民巷话沧桑 林克光
北京商业第一街王府井 林克光
翰墨飘香的文化街琉璃厂 林克光
雪泥鸿爪说宣南 戴逸
京华明珠什刹海 林克光
城南名胜陶然亭 佟洵
历史上的民众乐园:天桥 佟洵
北京的庙会 戴逸
安徽会馆与后孙公园 戴逸
圆明园与大观园 戴逸
颐和园历史考辨 王道成
颐和园修建年代考 王道成
慈禧的出生地在北京 王道成
康有为寓所金顶庙考 周育民
汪精卫谋炸摄政王地点考实 陈映芳
编后记
……
序言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驰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向上追溯,它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之一。几十万年以前著名的“北京人”在这里生息、劳动、开辟草莱,揭开了中国远古历史的第一章。就是往近处说,从历史有了明确的记录算起,周武王分封召公爽于燕,也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此后,这里有过众多的名称、纷繁的建置,蓟城、广阳、燕郡、幽州……物换星移,屡经变迁,而北京,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日益繁荣,所谓“人物殷阜,百姓富饶”。它是古代中国北方的重镇,是汉族和北方各民族交流往来的枢纽。
辽、金、元、明、清各朝,均建都于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座古老、繁华的城市中,有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这里叱咤风云、建功创业,又有多少文人学士、俊才骚客在这里裁制鸿篇、吟诗作文。但是,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那历代的亿万劳苦大众,他们克勤克俭,默默无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心血汗水浇灌着北京这块土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他们是北京城真正的主人。
进入近代以后,北京城的历史更加崎岖曲折。它仍是全国的首都、社会的心脏,风吹草动,北京城发生的事态牵动着全国各地的神经。清朝的太后、皇帝,民国的北洋军阀都在这里发号施令,王公贵族、文官武将、洋人汉奸也在这里横行跋扈、花天酒地。
文摘 插图:


太和殿的晚清风雨孔祥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将建文帝朱允坟赶下台以后,即决定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于是大举兴修宫殿城池。太和殿作为皇宫的主体建筑,早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即开工兴建。起初叫做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又改称太和殿。太和殿屡遭火灾。“康熙八年重建太和殿,三十四年再建。”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就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建造的。
太和殿工程浩大,所需原材料大都采自伞同各地。巨大的楠木来自云贵、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清时亦有从东北运来的松木;石料大多从房山县开采;殿堂内铺设的金砖,则是由江南官窑承烧的。在运输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要把这些巨大的木料和石料,从遥远的地方运送到京师,其艰辛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常说,太和殿的一砖二瓦都渗透着穷苦百姓的血汗,是毫不过分的。
康熙时所以能两度重建太和殿,是因为当时清王朝正处于繁荣昌盛阶段。最后一次兴建,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二十五日开工,到三十六年七月(1697年8月)落成,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当时主持此项工程的是顺天府的木匠梁九,时年七十有余。这位老工匠自明末到清初,一直在紫禁城内施工,凡有较大的工程,“梁皆董其事”。在没有近代设计工具的条件下,整个大殿的外形轮廓、结构组合,全凭梁九费心筹划。太和殿梁枋檩柱,斗拱飞檐,构件多达数万,梁九为了准确施工,预先“手制木殿一区,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室,规模悉具”。梁九的这套工艺,京师称作“绝技”。
后记 1982-1983学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一期全国高等院校中国近代史教师进修班。为了提高进修班学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结业之前,清史研究所领导决定派王道成、孔祥吉和进修班主任林克光一起指导学员撰写有关近代北京历史遗迹的文章。经过学员的努力,按期交上作品,而后,从中选出24篇,准备出版一本《近代京华史迹》。为了使此书更加充实,1984年,清史研究所又组织本所研究人员乇道成、林克光、孔祥吉、吕英凡、陈亚兰、陈洪、李景屏和从清史研究所毕业的研究生吴建雍(现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等补写了23篇。王道成负责全书的统稿,林克光负责图片的搜集和编排。于1985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得到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1999年春,北京出版社杨良志先生向王道成建议出版《近代京华史迹》的增订本,将原来的40万字增加为80万字,并增加图片,分上、下两册,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一建议,得到林克光、佟洵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
但是,当年的作者早已风流云散,即使仍在北京,也大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他顾。在组稿的过程中,有同志提出,北京是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北京猿人算起,有60多万年;从蓟城算起,有3000多年;从金中都算起,有850多年。历史遗迹是很多的。如果以近代为限,许多重要史迹都会被排斥在外。近代的许多史迹,和古代的史迹又往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很难截然分开。经反复研究,决定将增订本改名为《京华史迹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