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从书房到厨房

2010-04-25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6176944X/9787561769447 ·条形码:9787561769447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从书房到厨房 去商家看看
从书房到厨房 去商家看看

 从书房到厨房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6176944X/9787561769447
·条形码:97875617694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六点阅读

内容简介 《从书房到厨房》内容简介:作者大半生时间都泡在两种房间:书房与厨房。爱泡书房,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总是教人如何选择人生和判断是非。但仅此而已,不足以谈人生智慧;唯有也下到厨房来,书中的“知识”,脑里的“智慧”才会像活水一样流进心房,才能通晓做人之道。因为在厨房精心炮制食物,在餐桌旁闲聊日间趣事,在碗碟间话说儿女情长,方才体悟到厨房里外的“五味”问题不是简单地靠选择或判断来解决,而是靠中庸、靠调适,也是靠包容和接纳。
作者用亲历的践行让我们洞明一个道理:厨房这地方,既满是人间烟火,也有一眼灵泉。倘若能从美味菜肴里咀嚼出何谓“在幸福时快乐,在痛苦时沉思”之味,方明白书房厨房皆可通往人的心房。
人生至大至圣之道,或许书房也,做人大彻大悟之理,或许厨房也。故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编辑推荐 《从书房到厨房》:人生至大至圣之道,或许书房也,做人大彻大悟之理,或许厨房也,故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目录
自序
睿智篇
一切从厨房开始
智慧与人生
于是我想起厨房
以前的厨房
家厨与餐厅
由灿烂到平淡
也是返璞归真
一个现实
创造回忆
佳节是契机
开年饭菜单
花香满屋
一点解释
儿时忆往
噪音与乐韵
贫穷但喜乐
还乡
常识的生与死
常识之路
常识之死
常识之生
厨房陷阱
时常发生的悲剧
被忽略的一环
不妨西学为用
想远一步
结语
平常乐·常常乐
大菜与小菜
小菜之厨
学习平常乐
买菜苦,没菜买更苦
没孩子的菜市场
超级市场的游戏
传统市场的苦与乐
苦乐同庆
到底我们可以有多穷?
两个悲剧
肠饥灶冷的日子
什么叫贫穷?
安贫与管理
由小事开始
给她一个惊喜
男人说“不”的理由
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权宜之法·方便之门
一个晚上发生的故事
拿因城的关怀
有之,失之,得之
别叫你的妈妈太沉重
师奶颂
怎样叫你的妈妈轻快?
餐桌的呼唤
神奇的餐桌
餐桌的沦陷
“桌边谈”
闲人勿进
秘密通路
情物皆丰的晚饭
同桌吃饭的精彩
“桌边谈”可成就什么?
结语
不系之舟
第一定理
第二定理
第三定理
结语

简朴篇
朴食
浮夸浪费的洋人早餐
穷奢极侈的中国人与中餐
素食健食
朴食之道
结语
简单的美——衣、食、住、行
何谓简朴生活?
缟衣
朴食
简居
健行
结语
好吃、便宜、有益又难出错的菜单——献给爱家夫妇(上)
小吃
汤类
蔬菜类
好吃、便宜、有益又难出错的菜单——献给爱家夫妇(下)
豆腐类
海鲜类
肉类
结语
简易新春食谱
菜谱
煮法

基石篇
风之窝——风雨同路话家庭
家庭是下一世纪流行的堡垒
突变是常规
当不测临到的时候
阴晴同路,圆缺共尝
结语
上天的叮咛
戴安娜事件的启示
“家”的概念
家庭这建制
家庭的基本角色
特别的关系网
谁作主?
对家庭角色的反省
丈夫眼中的妻子与妻子眼中的丈夫
结语
……
序言 有些书是一时之兴而作,有些书是几个月或几年研究的成果,有些书则是一生经验的累积;前二者我都出版过,说来奇怪,这本见笑同行的《从书房到厨房》竟属于后者——它是我一生经验的累积。厨房的确是我在书房以外消磨时间最多的地方,它给我的感受殊深,我一点儿不会为这种经验感到难为情,有时还会沾沾自喜哩!
其实,这本小书是关于“厨房里的哲学”的。为什么要说“哲学”?不会高攀吗?你可知道,哲学原非指所言难明的高深道理,更不是指不能应用的、没有实用价值的大部头著作。哲学原意就是“爱智慧”,而希腊人指的智慧,也是指实际做人处事和安身立命的道理,不是故弄玄虚的鬼东西;这跟希伯来人的智慧传统,以及中国人所言的“为学,为人矣”的精神十分相近。这正是本书的精神。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睿智篇”没有泾渭分明的结构,但它讨论的内容,都曾在我的厨房发生过,由儿时到现在,由极贫到小康;所以是贴心的,也是具体的。
文摘 睿智篇
一切从厨房开始
以前的厨房
我的童年记忆有一半与厨房有关。最早的一幕是岁晚时分,等待妈妈择好良辰炸油角煎堆的情景。几兄弟年纪都很小,常常拉着妈妈的衣角儿要这样、要那样,妈妈则不断地赶我们出去,但又不是十分认真的。每年都是这样拉拉扯扯地看完整个预备过年的仪式。
很快便到了七八岁,我开始要负责家务,因为这个特别安排,我受用一生,也感谢一生;而且替那些从来不需进厨房的人难过,暗忖:他们长大了怎可以独立?
在美国读书时,有一次应一位香港地区的留学生之约,到他宿舍吃晚饭。留学生的例牌菜是冬菇鸡汤。冬菇是从香港地区带去的,好像没冬菇吃就医不好思乡病一样;鸡是超级市场的冻鸡,永远没有头与爪,内脏则用小胶袋藏于鸡胸内。我这位朋友挺糊涂,买了鸡回来也不解冻,就原只放进锅内熬它3小时。吃饭的时候,他把汤端出来,气味很特别:一生到底未尝过“冬菇塑胶鸡汤”哩。把鸡剖开,那幅图画更特别,塑胶袋融化了,混着熬得稀烂的内脏,同桌的人有些捂着口赶去洗手间,我则冷静地瞪着这道塑胶焖内脏的怪菜,一边佩服自己竟然可以这样酷:一定有资格读医科了;另一边加强信念,认定没受过厨房训练的人是很不幸的。
当然,厨房训练不尽是愉快的——-虽然透过回忆的镜头来看它,总是泛着温馨轻松的气氛。
20世纪50年代香港地区因为房屋吃紧,能有片瓦遮头的,都算是幸运了。所以,就是一层楼住了6户人,也不会有怨言。但6家人共用一个厨房,却需要许多迁就与包容。
旧式房子的厨房不会太大,约有八九十平方尺吧,却要容纳6个炉灶、6套炊具和碗碟。怎样安排现在也记不起了,只记得颇能相安无事,还常有机会体验睦邻的好处。当时,每家都有一条相同的规矩——孩子负责洗碗碟。以前的碗很大。小孩子的手又细小,加上湿淋淋的碗变得滑不留手,要由洗碗槽搬到自己的地方安放,就常有把全部碗碟打碎的危险;打碎碗碟在当时是一条大罪,少不了挨一顿揍。挨揍没什么大不了,但等待挨揍的时间最难熬。挨过了,同龄的朋友一定会上前安慰及帮忙,这倒是挺美好的感受。因为人人都要洗碗,人人都曾打烂过碗碟,因此人人都挨过揍,挨过了就一定有人走来安慰你,永不落空。这是童年回忆中最美好的一幕。长大了,患难相助反变得不是必然的了。
患难相助似乎是昔日生活的原则。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人没有家庭计划指导会,也不流行避孕这玩意儿,于是每一家都有一大帮小孩子,记忆中好像女人要生到不能再生孩子,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