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页码:4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07528459 ·条形码:97875075284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细说活解(大全集)(珍藏本)(超值白金版) |
 |
|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细说活解(大全集)(珍藏本)(超值白金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页码:4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07528459
·条形码:97875075284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0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中智博文
内容简介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细说活解(大全集)(珍藏本)(超值白金版)》内容简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在古代影响极大、流传甚广。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吕坤曾说:“初人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三百千》中,《三字经》成书最晚,但是影响最大。作者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三字经》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三字一句的韵文琅琅上口,极易成诵,内容囊括历史、天文、地理等数门学科的知识,历来备受赞誉。自南宋以来,《三字经》已经流传700余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堪称“蒙学之冠”。古人云:“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编辑推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细说活解(大全集)(珍藏本)(超值白金版)》: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启蒙经典,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影响深远,流传甚广。
目录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
序言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在古代影响极大、流传甚广。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吕坤曾说:“初人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三百千》中,《三字经》成书最晚,但是影响最大。作者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三字经》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三字一句的韵文琅琅上口,极易成诵,内容囊括历史、天文、地理等数门学科的知识,历来备受赞誉。自南宋以来,《三字经》已经流传700余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堪称“蒙学之冠”。古人云:“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期,它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仿佛一首四言长诗,方便诵读和记忆,因此广为流传。作者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一书生,姓名、生平不详。《百家姓》的次序不是根据各姓氏人口数量来排列的,而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赵、钱、孙、李”是前四姓,盖因当时皇帝姓赵、吴越国钱氏据钱塘、吴越王钱俶正妃姓孙、南唐国王姓李,所以才有了这个顺序。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纂成的一篇韵文,作者周兴嗣为南梁武帝时的散骑侍郎、给事中。相传当时梁武帝为了让众子弟练习书法,命人从王羲之的书帖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这些拓片毫无次序、规律可言,梁武帝就将其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意义的句子,“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用一夜的时间完成了《千字文》,须发皆白。《千字文》行文流畅、词藻华丽、气势磅礴、文笔绝佳,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将古代儿童教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是迄今为止我国使用最久、影响最广的蒙书,有“古今奇书”之誉。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三百千》成书于封建时代,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封建色彩,但瑕不掩瑜,《三百千》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编者将三本书辑录在一册,对《三字经》、《千字文》配有准确的注释和恰如其分的解说,有助于读者朋友在深人浅出的文字中体会作品的深层内涵;对《百家姓》则一一列举每个所选姓氏的来源、家族名人及繁衍变迁的过程,方便读者对号入座,加深记忆。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令人沉醉,我们深深希望您在阅读本书时,能够再次为这种辉煌而喝彩!
文摘 【译文】
昔日孟母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三迁其家。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逃学归家,孟母当场将织了一半的布剪断,以此向孟子讲述做学问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解读】
这里讲的是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
自古以来,多有文人诗者赞颂母亲的伟大,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母亲的辛酸苦累和对子女的牵挂。而母亲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在为人处世、进学立业上,母亲也是子女最佳的指路人。古之贤母多不胜数,几乎每一个青史留名的历史伟人,都有一位贤德的母亲。“孟母三迁”、“徐母骂曹”、“岳母刺字”、“欧母画荻”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母亲教导子女的最好教材。而其中被载人《三字经》的“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孟母三迁,出自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母,即孟轲的母亲仉氏。孟轲,又称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仉氏一人含辛茹苦抚养孟子。仉氏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他们原来居住在邹城以北马鞍山下,附近有一块墓地,年幼的孟子便时常跟着别人埋坟头、哭丧,。跟着丧葬队伍玩闹。仉氏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孟子很难成才,便决定搬迁。于是他们搬迁至城西的庙户营。这里恰巧距离闹市较近,年幼的孟子依然无心学习,整日受商贾影响,学习经商买卖之事。仉氏认为这样下去,依然无法让孟子成才,于是再次携带孟子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学堂附近。每月初一,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也依样模仿,学习礼节。孟母见了,心下宽慰,认为这才是久居之地。
孟母断机教子,是说孟子被母亲送人学堂之后,最初一段时间,学习非常认真,后来就逐渐倦怠,开始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她当着孟子的面,拿起剪刀把已经织好一半的布匹剪断,并对孟子说:“你荒废学业,就如同我剪断织布。布要一线一线地织才能连成一寸,继而才能一尺,才能一丈。学习也要日积月累,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读,方能成才。你今日如若半途而废,就如同这被剪断的布匹,都只能成为无用的东西。”孟子听后,猛然觉醒。他羞愧之余,发奋苦读,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人尊为“亚圣”。
孟母仉氏对孟子不仅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在道德修养上更是注重言传身教,孟母“杀豚不欺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