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医学 >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2010-04-24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页码:231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00845997 ·条形码:97875008459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去商家看看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去商家看看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页码:231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00845997
·条形码:97875008459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以《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为基础,以二十四个节气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对人体节律周期与健康的影响,破解了顺应节气养生的奥秘。
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人体节律周期健康法
目录
第一篇 天人相应之道:顺节气、养天年
第一章 顺节气,适时调养之本
《黄帝内经》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直接影响人体脏腑
二十四节气能协调精气神

第二章 通经络,激活身体的“自愈系统”
开春了,给身体来一次大扫除
阳气旺盛之时,穴位按摩让你神清气爽
万物萧条,“秋收”也该开始了
寒气逼人,试试特效穴位的保健大法

第三章 行气血,不生病的智慧
第四章 修脏腑,让生命之树常青
万物生发蓬勃,养生重在养肝
繁茂秀美之时,养“心”为上
肃杀之气凄风冷雨,滋阴润肺正当时
万物蛰藏,养生需深藏于内

第五章 调时令,保持健康的密码
“春困”是人体生物钟的反应
“消耗”的季节,保持良好的生物钟状态
秋意渐浓时,揭开生物钟的神秘面纱
寒冬时节,了解人体的“激素钟”

第六章 养体质,从根子上修复你的身体
血虚体质——健脾胃、活气血是重中之重
气虚体质——补脾、健脾是关键
阴虚体质——养生重在滋阴降火,镇静安神
阳虚体质——阳气是生命之本,要重视养阳

第七章 补后天,做自己的健康管家
年龄不同,养生方法各异
“男八女七”,养生需适宜

第二篇 春季“发陈”:向大自然要勃勃生气
第一章 春为生发之季,养肝为先
春季养生要领

第二章 岁首开年春意满——立春说养生
保护阳气,激活生命的原动力
立春起当吃芽菜
春天的第一道菜——春饼
食补草药,首选养肝之品
天天都有绿色好心情
提高免疫力正当时

第三章 春回地暖草如丝——雨水说养生
肝脾同补,百病勿扰
古功今用,防病又健体
雨水时节防湿寒
房事宜慎重
乍暖还寒,“春捂”不能忘

第四章 神州大地待惊雷——惊蛰说养生
惊蛰吃梨润肺又健脾
对付“春困”中医有妙招
增强体质,抵御流行性疾病
警惕肝脏疾病的侵袭
惊蛰节气,不同体质养生有方

第五章 春来遍是桃花水——春分说养生
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
春分养生首选节令之物
以肝补肝正当时
春分忌大寒大热
阳虚之体,警惕五更晨泻

第六章 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说养生
清明养生,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
“发物”不可多吃
清明踏青,让健康与你随行
寄哀思、要有度
饮一盏“明前茶”
顺应自然而起卧,以求做到天人合一
火形人要防高血压

第七章 谷雨青梅口中香——谷雨说养生
谷雨时节当吃香椿
进入花粉高峰期,应对过敏有绝招
最是甘醇“谷雨茶”
暮春养生,补水为重
神经痛的发病期

第三篇 夏季“蕃秀”:用天地之气强壮身体
第一章 夏为生长之季,补心为先
夏季养生要领

第二章 骤雨当空荷花香——立夏说养生
立夏养好“心”
不可忽略的黄金营养
立夏后食稀食,消暑又养胃
春夏之交慎防病
起居顺应自然,晚睡早起加午休

第三章 轰雷雨积好养鱼——小满说养生
第四章 割稻季节尽喜色——芒种说养生
第五章 昼长天地似蒸笼——夏至说养生
第六章 蝉鸣正烦田丰盛——小暑说养生
第七章 大汗淋漓皆是夏——大暑说养生

第四篇 秋季“容平”:金秋最宜调和精气神
第一章 秋为收敛之季,润肺为重
第二章 凉来暑退草枯寒——立秋说养生
第三章 伊人去处享清秋——处暑说养生
第四章 碧汉清风露玉华——白露说养生
第五章 凉意舒情果清芬——秋分说养生
第六章 天高云谈雁编人——寒露说养生
第七章 梅映红霞报晚秋——霜降说养生

第五篇 冬季“闭藏”:天寒地冻最好是养阳
第一章 冬为收藏之季,补肾为先
第二章 万物收藏梅开红——立冬说养生
第三章 保暖增温雪初降——小雪说养生
第四章 朔风怒吼飞瑞雪——大雪说养生
第五章 日短阳生炉火旺——冬至说养生
第六章 冷风寒气冰天地——小寒说养生
第七章 银装素裹腊梅飘——大寒说养生
附录:生活时间表
后记
……
序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们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歌”,也是华夏祖先在历经千百年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科学遗产。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这是因为,每个节气的到来,都喻示着物象的更新交替。而在物象的更新交替中,天地间也在阴阳消长中不断变化;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与节气紧密相连。
《黄帝内经》上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认为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迁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应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又说:“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认为四时气候变化是自然界顺应天道的客观规律,人体也一样要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养生规律,才能取得内外环境的统一;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损伤五脏之气,使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降低,甚至生病死亡。的确,天地间的寒来暑往、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特别是四时节气的交替更换所带来的风、寒、暑、湿、热等气候环境,对人的脏腑和气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应根据二十四节气各自的气候特点,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本书以《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为基础,以二十四个节气为主线,对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养生重点进行总结,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解释了顺应节气养生的奥秘。
文摘 雨水时节防湿寒
农谚曾说:“雨水节,雨水代替雪。”意思是说,雨水之后再出现降雪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而空气中的水分却逐渐增加,不仅温度低,而且寒中有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倒春寒”现象,尤其是一早一晚更明显。
也许有人会说,春天来了,不是意味着到处都充满着泥土和阳光的芳香味道吗?这股湿寒味道又是来自哪里呢?要知道,大地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刺激,渗透到地面以后,被干燥的风吹走、被温和的阳光晒干的就是这种湿寒味道。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影响。
在身体的脏腑器官中,胃是喜暖而恶湿寒的,就是说,胃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吃饭、进补首先要“乐胃”,只有吃下去,胃觉得舒服了,营养才容易吸收,只有把胃呵护好了,人体其他内脏自然也会安康,正如《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中所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而湿寒来袭,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壅阻,因此吃东西应该讲究温补之道,这样才有益于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像南瓜、香菇、牛肉、羊肉、大枣、高粱等温补食物都可以适度选择。对于脾虚寒湿的人,建议服用一些莲子、大枣来健脾去湿。体内郁热的话,会让人“贪凉”,但是过于食凉,又会使湿寒伤及脏腑,出现胃寒、胃凉、腹泻之类失衡症状。所以,为了养护好全身“大将”,一定要控制吃冷饮的数量,也尽量不要吃凉了的饭菜。同时,也不要碰大蒜、辣椒、白酒这些燥热食物,以免火上浇油。
对于自身体内是否有湿寒,又该如何判断呢?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感觉一下你的颈及后背是否通畅、松软,因为这个地方回应的是身体内阳气足与不足,而阳气不足,就意味着肾火不足,说明你的体内热量少,就是体内寒湿比较重。再就是多做些锻炼,努力把筋骨疏通,让身体气血充足,这样能更好地抵挡寒湿的入侵。
对于上了年纪的体弱多病者来说,一定要谨慎用冷水。《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水对应肾,肾主骨,若是此时再用冷水洗脸、洗手,害人的湿寒往往会最先侵入脆弱的关节,而这类人本身阳气就不充足,驱寒于外就会变得相当困难。如果湿寒滞留于手,轻则酸痛,重则变形;留于头,则易引发头痛。
房事宜慎重
我国自古养生术中就非常重视房事与气候及自然现象的关系,《养性延命录》就曾说道:“消息之情,不可不知也。又须当避大寒,大热、大雨,大雪,日月蚀,地动、雷震,此是天忌也。醉饱,喜怒忧愁,悲哀恐惧,此人忌也。山川神祗,社会稷井灶之处,此为地忌
……
后记 《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最古老原始的典籍,不仅是医理和医疗,还与我们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此次探究《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特从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物钟及其生物节律的影响入手,以便寻找最适合人体的健康之道。
本书虽仅列一人著作,但仍然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参与编撰整理的人员还有史丹、王佳、许政芳、崔磊、徐苗、张巍耀、吕巧玲、贲翔南、李华艳、徐述、廖为兰、于洋、郝文艳、魏晨、张恒、邬旭、汤来先、白虎等同志,趁此出版之际一并列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