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式细胞术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出版分社 ·页码:18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122038254/9787122038258 ·条形码:978712203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流式细胞术 |
 |
|
 |
流式细胞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出版分社
·页码:18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122038254/9787122038258
·条形码:97871220382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药学实验室技术系列
内容简介 《药学实验室技术系列—流式细胞术》分为三篇,原理篇主要介绍了流式细胞术的原理和质量控制方法;操作篇详细地介绍了流式细胞术细胞悬液的制备,以及在具体的各项应用中流式细胞术的操作方法与技巧:常见问题解答篇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根据编写人员的实践经验,对流式细胞术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内容涉及,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
细胞周期禾口DNA倍体分析
DNA双参数分析
凋亡检测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检测
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细胞因子的测定
与同类书相比,《药学实验室技术系列—流式细胞术》更加以实际经验为基础,突出实际操作技巧,采取Step-by-Step方式进行说明,使方法与技巧更易于掌握。
《药学实验室技术系列—流式细胞术》适用干医药、生命科学相关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及相关研究生。
目录 基础篇1
第1章 流式细胞术及其原理3
1.1 流式细胞术3
1.2 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结构4
1.2.1 液流系统5
1.2.2 光学系统7
1.2.3 电子系统10
1.2.4 分选系统28
1.3 流式细胞仪的主要技术指标29
1.3.1 荧光分辨率29
1.3.2 荧光灵敏度29
1.3.3 前向角散射光灵敏度30
1.3.4 分析/分选速度30
1.3.5 分选纯度30
1.3.6 分选收获率30
参考文献30
第2章 流式细胞术的质量控制33
2.1 环境要求33
2.2 仪器的校正33
2.3 样本的要求34
2.4 合理设计对照34
2.5 获取实验数据和分析35
参考文献35
操作篇37
第3章 流式细胞术单细胞悬液的制备39
3.1 单层培养细胞分散为单个细胞39
3.2 新鲜实体组织分散为单个细胞39
3.2.1 机械法39
3.2.2 酶处理法40
3.2.3 化学试剂处理法40
3.3 石蜡包埋组织分散为单个细胞40
3.3.1 二甲苯脱蜡法40
3.3.2 组织清洁剂脱蜡法41
3.3.3 甲氧双氧水处理法41
参考文献42
第4章 流式细胞术的应用43
4.1 细胞周期和DNA倍体分析43
4.1.1 概述43
4.1.2 荧光探针46
4.1.3 DNA检测的常用术语48
4.1.4 样品制备49
4.1.5 上机检测(以PI标记的标本在BD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为例)50
4.1.6 数据分析53
4.1.7 注意事项55
4.1.8 应用举例57
4.2 DNA的双参数分析60
4.2.1 试剂60
4.2.2 样品制备60
4.2.3 上机检测61
4.2.4 结果分析63
4.2.5 注意事项64
4.3 凋亡检测65
4.3.1 凋亡的诱导67
4.3.2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分析68
4.3.3 AnnexinV凋亡检测法71
4.3.4 caspase3分析80
4.3.5 碘化丙啶(PI)单染色法88
4.3.6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92
4.3.7 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99
4.3.8 DNA片段检测107
4.4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检测118
4.4.1 细胞表面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119
4.4.2 罗丹明123蓄积实验123
4.5 细胞免疫表型分析127
4.5.1 概述127
4.5.2 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130
4.5.3 应用举例135
4.5.4 影响免疫表型分析的一些问题137
4.6 细胞因子的测定139
4.6.1 细胞内细胞因子检测140
4.6.2 流式微球分析(cytometricbeadsarray,CBA)法检测细胞外细胞因子153
参考文献170
常见问题解答篇171
……
文摘 插图:

实际上,G2/G1常小于2.0,这可能是因为G2期细胞的DNA一蛋白质(染色质)聚集得更紧密或更浓缩,从而DNA染料着色时与DNA位点的结合能力被削弱。最常见的G2/G1是1.97。
在理论上的完美的流式细胞仪上检测时,直方图上,S期细胞将分布在所有G-期细胞右侧并一直延伸到所有G2期细胞直方图的左侧。因为.细胞一旦开始进入S期便会开始合成DNA,并紧贴着Gl期细胞开始向外延伸,而后DNA含量不断增加直至完成s期进入Gz期。但是,实际中的直方图分布并不是如此简单,这是因为G1、G2期的DNA峰分布并非直线,而是有宽度的高斯分布,而S期分布则更宽。所形成的结果是早期S期细胞与G1期细胞相互叠加,而后期S期细胞与G2期细胞相互叠加(图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