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家庭 >

温度决定健康

2010-04-24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61345720/9787561345726 ·条形码:9787561345726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温度决定健康 去商家看看
温度决定健康 去商家看看

 温度决定健康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61345720/9787561345726
·条形码:97875613457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医健康快车系列八
·图书品牌:北京思考者

内容简介 《温度决定健康》主要讲述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以及对健康知识的渴求明显增强,衡量健康的指标也变得多起来。可是,大部分人却常常忽视了体温。事实上,这个不被我们关注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够影响人体的免疫力,它还与新陈代谢、自律神经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36.5℃~37℃,如果你的体温高出37℃或低于36.5℃,那么身体就会感到不适。
可是,体温的升高或降低并不都是疾病的暗示。这里所说的高体温,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烧后体温升高,而是指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这种“高”体温对人体没有太大的危害,反而益处多多。
高体温最先让身体受益的就是内脏机能变得活跃。由于机体体温较高,体内的消化酵素以及对内脏有益的其它酵素便有了活力,从而可以预防便秘、胃胀气、尿频等症状。同时,高体温还可以提高免疫力,提升抵抗外来病毒、细菌的白血球的“战斗”功能,改善体质。
媒体推荐 冬天身体的阳气都潜藏于内里,所以人要保持体温而躲避寒冷。因为呆在寒冷的地方,阳气就不得不被从内里调动出来,用以维持体温。
  ——著名中医学者 曲黎敏
夏季闷热,很多人容易心理“中暑”,具体表现为:心情不好、烦闷、浑身烦躁,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种心理“中暑”,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加重心脏负担。研究表明:人在心情不好,或与人着急生气时,体温会上升。情绪激动会使体温增高1℃~2℃。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 洪昭光
西医学中没有“内热”一说,而把体温超过37℃称为发热。但有些人体温正常,却自觉有“热”,而且还有各种“发热”的症状,中医称之为“内热”。有“内热”者的脉搏通常比一般人要快。健康成人的心率以每分钟68~72次为理想。当心率每分钟80~99次时,西医也认为是正常的,但中医认为这些人有“内热”。
  ——上海市著名中医、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沈丕安
编辑推荐 《温度决定健康》突破传统理念,揭示百病之源,改变全民健康观念第一书,适合中国人体质的全新健康养生经典,全面检测你的身体情况,让健康长寿不再是梦想!
改善体质,远离亚健康的最有效养生方略,简单易行,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病症的最佳途径,熟知身体的温热寒凉,让我们的身体四季如春,无论您要健康长寿,还是要瘦身美容,所要做的第一步——调整好自己的温度。
有时候,发烧并非是坏事
午后体温下降需警惕肺结核
不要因为热就“以冷治热”
发烧会把孩子的脑袋烧坏吗
盛夏,别让“热中风”盯上老年人
宫寒不一定会不孕
孕妇沐浴时体温过高会影响胎儿脑部发育
吃与体温相近的食物最延年益寿
发烧时吃鸡蛋等于“火上浇油”
耐热锻炼从“春捂”开始
目录
前言 你的健康与温度有关
第一章 爱身体:需读懂它的寒热暗号
看体质,辨阴阳
有时候,发烧并非是坏事
午后体温下降需警惕肺结核
热证就是发烧吗
莫让寒气在体内暗流
感冒分寒热,吃药应辨证
不要因为热就“以冷治热”
“默默无言”的功能性低热
“发冷与发热”,不是靠吃药就能解决的
暑天里风寒的威胁

第二章 疼孩子:不宜让爱的温度升高
新生儿房间的温度忌过高或过低
厚被捂出“中暑”来
正常处理婴幼儿发热
孩子多汗原因多
风疹不会让患儿的体温持续升高
发烧会把孩子的脑袋烧坏吗?
提高孩子的耐寒能力
“小胖墩”的出路

第三章 敬老人:从嘘寒问暖开始
老年人服用“败火药”须谨慎
冬季严防“低体温综合征”
春风吹过留下的尴尬
不可小视夏季中暑
盛夏,别让“热中风”盯上老年人
干冷时节话瘙痒
老人须防“倒春寒”
冬天:当心“眼中风”偷袭

第四章 做女人:切勿只要风度不要温度
不做“冷血”美人
宫寒不一定会不孕
别让“体寒症”冰冻了你的健康
孕妇沐浴时体温过高影响胎儿脑部发育
冷水,让女性远离健康
初夏,不是秀出美丽的时候
低体温的肥胖谜团
女人泡温泉,既要健康也要谨慎
天冷须防“裙装病”
误区让“痛经”更痛
女性小腹痛,先找病因再止痛

第五章 品美食:吃出最适合你的温度
吃与体温相近的食物最延年益寿
寒冬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
清热解毒无花果
冷饮:进食不当致病多
女性经期饮食调理
发烧时吃鸡蛋会让你体温升高
净化身体、调节体温的好帮手——水
早餐吃热食,胃痛不来欺
小茶叶,大智慧
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
跳出日常饮食中的陷阱

第六章 过日子:别让“误区”成为健康杀手
养好脚,疾病少
膝下热浴,养生有良效
耐热锻炼从“春捂”开始
正确认识手脚凉
睡眠与体温变化
洗头发也要讲究科学
冬泳——勇敢者的游戏
天热不可盲目使用止汗露

后记
……
序言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以及对健康知识的渴求明显增强,衡量健康的指标也变得多起来。可是,大部分人却常常忽视了体温。事实上,这个不被我们关注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够影响人体的免疫力,它还与新陈代谢、自律神经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36。5℃~37℃,如果你的体温高出37℃或低于36.5℃,那么身体就会感到不适。
可是,体温的升高或降低并不都是疾病的暗示。这里所说的高体温,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烧后体温升高,而是指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这种“高”体温对人体没有太大的危害,反而益处多多。
高体温最先让身体受益的就是内脏机能变得活跃。由于机体体温较高,体内的消化酵素以及对内脏有益的其它酵素便有了活力,从而可以预防便秘、胃胀气、尿频等症状。同时,高体温还可以提高免疫力,提升抵抗外来病毒、细菌的白血球的“战斗”功能,改善体质。
文摘 第一章爱身体:需读懂它的寒热暗号
◎看体质,辨阴阳
生活中,有的人被称作是“急脾气”,有的人则是“慢性子”;有人穿得再多也感觉冷,有人穿得少得不能再少了,但还是热得出汗;有些女性总是面色红润,有些女性则无论怎么补养都还是“黄脸婆”;同坐在一间办公室里吹空调,有的人就觉得很凉爽,有的人竟会马上感冒;同样吃了火锅,有的人吃得那叫一个畅快,有的人回家后脸上就起痘……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的体质各不相同。不同的遗传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体质,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身体反应。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小张,正处于而立之年,因为在政府某部门工作,所以工作算不上十分累。按理说,他现在正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好时候,可是他整天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工作也没有激情。而且说起话来声音很低弱,讲一会儿话就会上气不接下气。一天,我约他去打保龄球。一到球馆,我的兴致就高涨起来,每一球都打得很棒。可没玩多久,我一回身,看到小张已经坐在一边喘粗气了。我便上前询问情况,他说自己感觉很累,而且最近常常感到身上没劲儿,打不起精神。
其实,我对小张的身体情况十分了解。平时没啥大病,身体各机能也正常,可就是怕冷、怕热、怕风,很容易感冒。每到感冒多发季节,他都“不甘落后”,而且感冒后恢复得也比别人慢。事实上,这是因为他的体质属于典型的阳虚寒性体质。
中医前辈们根据阴阳学理论,将人体的体质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体性偏热,是阳性体质;另一类体性偏寒,是阴性体质。那么什么是体质?体质是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中医理论认为,阳属于上升的、活跃的,它在外奋勇完成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而阴则是下降的、静止的,它在内是阳的“加油站”,为身体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
茫茫宇宙虽变化莫测,但万物皆可以阴阳论之。如:男为阳、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为阳、足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阴阳平衡是人体的最高境界,如果偏阴或偏阳就会产生疾病,阴阳两安,则天下无事。
与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病原理不同,中医诊病时,最先要做的就是辨明阴阳,查清盈亏,然后调和均匀。例如同是胃病,如果因为受寒着凉,或吃了大量的生冷食品引起胃痛,表现为发病突然,喜欢可以暖胃的饮
……
后记 在整个宇宙当中,温度无处不在。众所周知,温度是万物生长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可以使美丽的山川、河流、红花、绿草诞生生命,可以使毫无生机的冰块变成充满活力、滋养万物、源源不断地流动的水,改变其原有的功能.由此可见,温度决定了地球万物的存在。
同样,人体也有一个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温。一个健康成年人的体温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指标范围,通过这个指标就能反映这个人的健康状况。作为五大生命体征之一的体温,它与健康的关系意义非凡。
针对《温度决定健康》这本书,作者以人体温度为着眼点,透过这一不被人们重视的机体内部温度,揭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疾病根源,具体分析并介绍了体温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并针对具体病症给出了实用、易懂的养生方法。作者凭借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所掌握的医学知识,通过平实的语言、贴近读者生活的真实病例分析,让普通百姓认识体温、了解体温,并能通过医学理论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的效果。
书中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依据人体十二经络的病理变化,向读者介绍了怎样通过人体内部寒热的变化来预知疾病;如何调养自身的内在气血,提高自己的“精气神”;在遇到具体疾病时,应该如何治标治本。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