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电工技术 >

电工电子技术导论

2010-04-24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040130068 ·条形码:97870401300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电工电子技术导论 去商家看看
电工电子技术导论 去商家看看

 电工电子技术导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040130068
·条形码:97870401300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电工电子技术导论》是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长期为工科非电类学生开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为了适应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础、供电与用电、电机与电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测量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各章配有难易程度和数量都较适当的思考题与习题。
《电工电子技术导论》可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类、人文类、经贸类和外语类以及工科非电类学生“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社会读者参考。
编辑推荐 《电工电子技术导论》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1章 电路基础
1.1 电路模型与参考方向
1.1.1 电路的组成及作用
1.1.2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1.1.3 电路模型
1.1.4 参考方向
1.2 电路参数――电阻、电容、电感
1.2.1 电阻
1.2.2 电容
1.2.3 电感
1.3 电源
1.3.1 电压源
1.3.2 电流源
1.3.3 电源等效变换
1.3.4 受控源
1.4 基尔霍夫定律
1.4.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4.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4.3 支路电流法
1.5 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
1.5.1 叠加定理
1.5.2 戴维宁定理
1.6 正弦交流电路
1.6.1 正弦量的三要素
1.6.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1.6.3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1.6.4 电阻、电感与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
1.6.5 阻抗的串联和并联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供电与用电
2.1 发电、输电和配电
2.1.1 电力系统
2.1.2 配电系统
2.2 三相电路
2.2.1 三相电源的电压
2.2.2 三相负载的连接
2.2.3 三相功率的计算
2.3 安全用电
2.3.1 触电事故
2.3.2 触电防护
2.3.3 静电防护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电机与电器
3.1 电机基本概念
3.1.1 电机的分类
3.1.2 电机的用途
3.1.3 电机的发展趋势
3.2 变压器
3.2.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2.2 变压器的常见类型
3.3 电机
3.3.1 三相异步电动机
3.3.2 直流电机
3.3.3 控制电机
3.4 电器
3.4.1 低压电器
3.4.2 高压电器
3.4.3 智能电器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模拟电子技术
4.1 半导体元件及应用
4.1.1 二极管
4.1.2 晶体管
4.1.3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4.1.4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4.1.5 场效晶体管
4.2 集成运算放大器
4.2.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概念
4.2.2 集成运放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4.2.3 集成运放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4.3 动率放大电路
4.3.1 概述
4.3.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4.4 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4.4.1 正弦波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4.4.2 RC型正弦波发生器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数字电子技术
5.1 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
5.1.1 数制和码制
5.1.2 数字电路的运算基础
5.2 组合逻辑电路
5.2.1 门电路
5.2.2 组合逻辑电路
5.3 时序逻辑电路
5.3.1 触发器
5.3.2 时序逻辑电路
5.4 555集成定时器
5.4.1 555集成定时器
5.4.3 555集成定时器的应用
5.5 数/模和模/数转换器
5.5.1 D/A转换器
5.5.2 A/D转换器
5.6 电子设计自动化
5.6.1 EDA技术的发展和范畴
5.6.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
5.6.3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结构
5.6.4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编程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现代测量技术
6.1 测量基本知识
6.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6.1.2 测量误差及其分类
6.1.3 仪表的准确度
6.2 电量测量
6.2.1 电量测量的基本知识
6.2.2 磁电式仪表及应用
6.2.3 电磁式仪表及应用
6.2.4 电动式仪表及应用
6.2.5 电量测量指示仪表的性能比较
6.3 非电量测量
6.3.1 非电量电测系统的组成
6.3.2 传感器
6.4 现代测量技术
6.4.1 数字化测量仪表、
6.4.2 微计算机仪器仪表
6.4.3 现代测量技术新进展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现代控制技术
7.1 继电接触器控制
7.2.1 基本控制电路
7.1.2 顺序控制与行程控制
7.2 可编程控制器
7.2.1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7.2.2 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方法
7.3 计算机控制技术
7.3.1 计算机控制的一般概念
7.3.2 计算机控制系统
7.4 模糊控制技术
7.4.1 模糊逻辑基本概念
7.4.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7.4.3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7.5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7.5.1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7.5.2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现代通信技术
8.1 概述
8.1.1 现代通信与信息社会
8.1.2 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和通信方式
8.1.3 数字通信的发展趋势
8.2 移动通信
8.2.1 移动通信概论
8.2.2 公用移动通信网
8.2.3 数字移动通信
8.2.4 个人通信
8.3 卫星通信
8.3.1 卫星通信概论
8.3.2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8.3.3 卫星通信系统
8.4 光纤通信
8.4.1 光纤通信概论
8.4.2 光纤与光缆
8.4.3 光纤通信系统和通信网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
序言 21世纪的学校课程已经出现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景观:整合社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自由宽松赋予特色的选修课程,以民主、和谐、充满进取欢乐的师生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潜在课程,都将有序进入教育内容。加强素质培养、淡化专业、拓宽基础,提倡不同专业领域的交叉与渗透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基于这一认识,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长期为工科非电类、管理类、人文类、财经类和外语类专业学生开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和经验,为了适应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编写了本书。
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
1.力求反映电工电子学科的新成就和新进展。为了适应电工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满足有关专业学生利用与电工电子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来促进其本身学科的学习,开拓新学科领域的需要,“电工电子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特征,力求反映学科前沿和具有时代特征。本书引入了智能电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测量技术、虚拟仪表、模糊传感器等发展和探索性的内容。
2.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电工电子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约40~50学时),又要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当然存在教学体系中有限课程容量与无限膨胀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本书在编写中,从课程所含各个学科领域系统的观点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视整体概念和系统特,性,重视外部特性,重视应用技术,多做定性分析,力求理论形象直观,对基础知识的引出“重神轻形”,争取使教材具有更大的概括力和更宽的适应面。
3.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本书在继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在发展上下工夫,内容尽量涵盖电气工程、电子工程和信息工程的学科领域。例如:电力系统、供电与用电、测量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文摘 插图:


(1)相关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由于低压电器运行时存在着电、磁、光、热、机械等多种能量转换,这些转换过程的规律大多是非线性的,许多现象又是一种瞬态过程,它使低压电器的理论分析变得极为复杂。近年来,现代设计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可靠性技术、测试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低压电器产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应用与发展使设计者可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观察零件装配中的干涉与碰撞以及开关电器闭合、分断过程运动部件动作情况和相关参数,从而保证了设计的正确性。低压电器专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必将使低压电器电弧产生与熄灭过程的仿真和电弧数学模型建立的难题逐步得到解决。
微处理机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低压电器具有智能化功能,如带有智能化脱扣器的万能式断路器、智能化交流接触器等。另一方面使智能化电器与中央控制计算机实现双向通信。目前,低压配电与控制系统已形成由智能化电器、监控器和中央计算机组成的智能化监控、保护与信息网络。
可靠性物理研究(即产品失效机理研究),低压电器可靠性指标及考核方法研究,低压电器可靠性试验装置研制,提高低压电器可靠性途径的研究为低压电器可靠性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2)产品总体发展方向
可通信低压电器的发展为了实现低压电器元件与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一般采用三种方案。第一种是开发新型接口电器,连接于网络和传统低压电器元件之间;第二种是在传统的产品上派生或增加计算机联网接口功能;第三种是直接开发带有计算机接口和通信功能的新型电器。对可通信电器的基本要求包括:带有通信接口;通信规约标准化;可以直接挂在总线上;符合相关的低压电器标准及有关电磁兼容要求。可通信电器的发展,对我国低压电器行业无疑是一次新的机遇。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