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爱情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7214038609 ·条形码:978721403860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十九世纪的爱情 |
 |
|
 |
十九世纪的爱情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7214038609
·条形码:978721403860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汉译精品
·外文书名:De L'Amour
内容简介 《十九世纪的爱情》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十九世纪的爱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是他对往事的回忆和思考,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
作者简介 译者刘阳,江苏泰州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法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现已出版《卢梭自选书信集》、《露-安德烈亚斯·萨乐美》等译著八部。
媒体推荐 书评
《论爱情》是世界文豪司汤达的著名心理分析专著。作者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爱情这一专题作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考察,提出了独特而系统的爱情理论,书中记载了作者自身的恋爱经历,熔深邃的人生哲理、细腻的心理分析和真实的个性体验于一炉,实为世界文坛的不朽之作。 在遭到梅蒂尔德的严辞拒绝之后,司汤达在极度的失望中写下了本书。这部作品与冷冰冰的、说教式的论著截然相反。在众多的推理、掩饰、实例、格言、轶事以及归类的后面,人们可以追寻贝尔的心灵。但我还是停留在真相的后面:本书胜过小说,这是小说的反面和背景,在这里可以找到小说里所消失的东西。因此,准确地说,这是小说上是个地下宝藏。这是一保塞满钻石的箱子,爱情的各种钻石都在里面,但这些钻石不是按照珠宝首饰的分类来摆放的,而是散乱地摆放着。爱情得到了充分的描述。
——法国评论家让·迪图尔
目录 译者序
初版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卷
第一章 论爱情
第二章 论爱情的诞生
第三章 论希望
第四章 爱惰的七个阶段
第五章 趣味之爱与激情之爱
第六章 萨尔茨堡的树枝
第七章 论两性爱情诞生的差别
第八章 论猜疑
第九章 冷峻
第十章 结晶的例证
第十一章 美、性爱与情爱
第十二章 论结晶(续)
第十三章 论初恋论上流社会论不幸
第十四章 论感情冲动
第十五章 想象带来希望
第十六章 音乐与爱
第十七章 被爱取代了的美
第十八章 美与丑
第十九章 再论美的限制因素
第二十章 美的失落
第二十一章 论第一印象
第二十二章 论迷恋
第二十三章 论一见倾心
第二十四章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旅行
第二十五章 介绍
第二十六章 论庄重
第二十七章 论眉目传情
第二十八章 论女性的傲慢
第二十九章 论女性的勇气
第三十章 奇特而可悲的景象
第三十一章 萨尔维亚蒂日记选
第三十二章 论亲密
第三十三章 疑虑的意义
第三十四章 论吐露私情
第三十五章 论嫉妒
第三十六章 论嫉妒(续)
第三十七章 “罗克查娜”
第三十八章 论受伤的自尊心
第三十九章 (一)争吵之中的爱情
(二)爱情病疗法
(三)爱情病疗法(续)
第二卷
第四十章 论质型和政府的影响
第四十一章 论各民族的爱情生活论法国
第四十二章 论法国(续)
第四十三章 论意大利
第四十四章 罗马
第四十五章 论英国
第四十六章 论英国(续)
第四十七章 论西班牙
第四十八章 论德国的爱情
第四十九章 佛罗伦萨一日
第五十章 美国的爱情
第五十一章 1328年北方野蛮人攻克图卢兹前普罗旺斯的爱情
第五十二章 12世纪的普罗旺斯
第五+三章 论阿拉伯
第五十四章 论妇女教育
第五十五章 对妇女教育的异议
第五十六章 (一)对妇女教育的异议(续)
(二)论婚姻
第五十七章 论所谓美德
第五十八章 婚姻——欧洲的状况
第五十九章 维特与唐璜
第六十章 论惨败(未发表)
各种摘录
质朴
女性的傲慢
古代的爱情
老实人和学士院院士之间的辩论
玄奥的沉思
浪漫的风度
父与子1787年的一次交谈
补编
爱情法庭
12世纪的爱情准则
有关安德烈神甫的注释
萨尔茨堡的树枝
欧内斯蒂娜又名爱情的诞生
法国富裕阶层爱情的例证
译后记
……
文摘 书摘
文学批评的深入要求对作家本人的创作动因作出切合实际的解释。对司汤达研究者来说,本书是一部必不可少的文本。司汤达曾将本书视为他的主要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亚于他的几部小说。读一读这部书,我们可以拨开司汤达研究中的迷雾,进一步理解司汤达及其创作。
内心旅程的忠实记录者
司汤达是卢梭的热烈崇拜者,即使在跟随拿破仑出征时,他身上也带着卢梭的著作。他受卢梭影响极大,他的回忆录中充满了卢梭式的自我解剖精神。如果说《亨利·布律拉的一生》、《自我中心的回忆录》写的是他的生活经历,本书则是他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是他对往事的回忆和思考,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司汤达偏爱这部书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爱情理论,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书中记载的个人经历影响了他的后半生。司汤达在米兰居留期间,意大利知识分子中酝酿着反奥地利统治的爱国运动,爱国者们谋求解放的努力和自由思想的传播受到残酷的镇压。一些爱国运动的领导人遭到逮捕,长期身陷囹圄,他们的亲属中有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勇敢热情的女性,玛蒂尔德·邓波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参加了民族革命组织烧炭党。司汤达1818年结识玛蒂尔德,并真正爱上了她。但是这段恋爱没有成功,玛蒂尔德从未接受司汤达坚持不懈的追求。也许,她在政治上对他有所怀疑,因为,作为一个居留米兰的法国人,司汤达的行踪很容易受人怀疑。这种境况可能是玛蒂尔德的冷漠与日俱增的原因。由于司汤达与爱国的意大利自由党人关系密切,奥地利警察把他视为可疑分子,这样,“留居米兰的法国文人德·贝尔”和玛蒂尔德本人都被列入警察当局的可疑分子名单。自由党人圈子里也谣传司汤达是法国政府的间谍.在这种情况下,司汤达不得不离开玛蒂尔德,离开意大利。这段经历影响了司汤达的后半生。玛蒂尔德是一个真正司汤达式的女主角。司汤达认识玛蒂尔德后,承认这一恋情是一个“伟大音乐主题”的开端,后来萌发了一个“闪光的念头”,即要写一部书表现玛蒂尔德在他身上引起的各种感受。司汤达离开米兰返回巴黎后,一直怀念这位卓越的女子,记下了与她有关的各种随感。正是这段不成功的恋爱导致了本书的诞生。玛蒂尔德在司汤达离开米兰四年之后,于1825年5月1日逝世。后来,司汤达在他自己的一个抄本上写了“作者逝世”字样,说明他的心已随玛蒂尔德而去,他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