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

2010-04-23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出版社 ·页码:543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543802317 ·条形码:9787543802315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 去商家看看
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 去商家看看

 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出版社
·页码:543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543802317
·条形码:9787543802315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海海一牛鸣》是一套学术著作丛书,专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著述。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空前活跃,并越来越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古为今用,更快更好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套丛书旨在为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学术园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与繁荣。我们将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本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积数年的努力,出好这套丛书。
“一年鸣”除字面一般意义以外,又为“一牛吼地”之简称,指牛鸣所及的距离。这套丛书兼取二者之义,凡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问世,即犹如牛之一鸣,其声宏亮,必然飞震林樾,闻于远处。学海茫茫,添一新作,又说明著述者已向前跨越一新的里程。
媒体推荐
1985年11月,在我的故乡湖南湘潭召开了首次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这次会议在学术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突出地提出并讨论了老子和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问题。针对海内外颇为流行的“儒家主干说”和80年代重新泛起的“复兴儒学”的主张,部分学者根据历史事实,在会上大讲“儒道互补”,并明确提出了“儒、道两家思想共同构成了多源汇流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主干”的论点。在会上、会下和会后,这一论点得到了众多中国文化研究学者的认同。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干问题的讨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以陈鼓应先生为代表的若干学者,进而提出“道家主干说”, 已在国内学术界引起热烈讨论。在讨论中,这种观点亦被批评为“多少有些偏狭”。“儒家主干说”、“遭家主干说”和“儒道同为主干说”,到底哪一说更符合中国思想史的实际呢?这对于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批判继承的任务,改造“国民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很有必要就此展开深入讨论,以推动中国文化的研究。
在湘潭会上,我读到了不少好文章,包括湘籍青年女学者吕锡琛写的《老于思想与贞观之治》一文。该文以唐初贞观君臣之言行等大量思想素材,具体而清晰地说明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对中国封建王朝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取得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泰民安的积极社会效果。汉初有“文景之治”,唐初有“贞观之治”,宋初、明初君主自觉推行道家的治平之术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类似的社会效果。那次会议上的许多论文,还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人生智慧等各个方面,具体论述了老子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及其某些消极的影响,这种多面展开的具体、专门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很有益的。
我读了吕文之后, 当时还谈过另一点感想,就是它启示我们:思想史研究应注意和社会政治史、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的研究相结合。列宁曾经说过:“从逻辑的一般概念和范畴的发展与运用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史,这才是需要的东西!”这说明注意对思想的内在结构和逻辑演进,对概念、范畴之辩证发展和运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思想、观念的源泉只能到客观物质世界和社会存在中去寻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又会对社会存在发生反作用,促进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从思想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和反作用这两个角度,我们都应特别注意思想史和社会史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会政治史、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等等的研究,去说明一种思想、学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何以必然产生,它所反映的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是什么,它在后世产生过何种影响和作用。这些都是就思想谈思想、对它进行纯逻辑的研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思想史研究者应该扩大自己的视野,更多地学习和积累社会物质生活史和政治史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这对更好地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科学地说明各种思想史现象是有重要意义的。
……
目录
序 方克立
前言
理论篇
第一章 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概况及其理论基础
一 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概况
二 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
文摘 书摘
如何才能实现“任性当分”的理想政治治理局面呢?在对于封建仁义礼法制度的伦理道德批判和对封建政治治理的方式进行道德反思的基础上,道家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政治治理原则。
众所周知,在“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作为统治对象的广大民众是不被尊重的,抹杀和忽略人的不同个性,以封建等级制度对民众进行强制性统治,是封建政治治理方式的重要特征。道家对于这一蔑视人的主体价值,蔑视人性自然的封建专制统治模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自然无为的政治治理原则正是针对这一缺乏伦理正义的政治治理方式而提出的。
由天人同源同构的基本认识出发,在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中,特别是在自身修炼的实际体验中,老子认识到“自然无为”是“道”的本质特征,这成为老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提醒统治者时刻牢记:“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他还认为,如果能够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则可在政治行政生活中收到显著的效果:“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一 道教神学理论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鬼神是自然界和人类异己力量的代表,当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或无法把握时,很容易把它归结为某种超现实力量的存在,从而产生对天地自然和人身的崇拜;同时,在无力与自然、社会的压迫相抗衡时,为了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依托,人们便想象、创造出鬼神并崇拜鬼神,以期获得他们生存所必需的东西。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当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阶级压迫加剧时,现实社会的苦难往往促使人们将目光转向神灵,期望神灵拯救人类,因此,神学迷信往往在这种时候大肆泛滥。正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指出的,宗教对于人的精神压迫(“宗教桎梏”)根源于社会对于人的物质压迫(“世俗桎梏”)。
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君主专制政治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及三纲五常的压迫和控制之下,广大臣民所受的精神压迫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这就决定了他们是政治治乱的枢机和决定力量,故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将希望寄托于明君圣主,而极度的专权只能带来极度的腐败,封建世袭制度更是无法保证君主的政治素质。于是,盼望明君圣主的热切希望往往付之东流,在中国历史上,人们遇到更多的常常是暴君庸主,这就促使民众将希望的目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