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电子与通信 >

现代通信网概论

2010-04-23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9787302172895 ·条形码:97873021728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现代通信网概论 去商家看看
现代通信网概论 去商家看看

 现代通信网概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9787302172895
·条形码:97873021728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学校就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通信网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和网络之间的互通互连等。主要内容包括:传送网(SDH、WDM、微波、卫星);电话网(PSTN、ISDN) ;数据通信网(X.25、DDN、FR/ATM、B-ISDN) ;移动通信网(GSM、GPRS、CDMA、3G) ;计算机网;宽带IP网(IP电话网、移动IP、宽带IP城域网);智能网(固定智能网、移动智能网);接入网(V5接口、ADSL、FTTX+LAN、小灵通接入);电信支撑网(No.7信令网、同步网、TMN) ;下一代通信网络以及通信网互连。
本书可作为通信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和网络技术类高职高专和普通高校二级(独立)学院相关专业的教材或主要参考书,也可供通信企业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现代通信网络的类型
1.2 通信网的基本模型
1.2.1 终端设备
1.2.2 传输系统
1.2.3 交换节点
1.2.4 信道
1.3 通信网的组网结构
1.4 现代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习题
第2章 传送网
2.1 SDH
2.1.1 SDH的基本概念
2.1.2 SDH的技术特点
2.1.3 SDH帧结构
2.1.4 SDH复用原理
2.1.5 映射和同步复用
2.1.6 SDH传输网络
2.2 光纤通信
2.2.1 光纤通信概述
2.2.2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2.2.3 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2.2.4 数字光纤传输系统
2.3 微波通信
2.3.1 微波通信概述
2.3.2 微波通信系统
2.4 卫星通信
2.4.1 卫星通信概述
2.4.2 卫星通信系统
2.4.3 卫星通信网
习题
第3章 电话网
3.1 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
3.1.1 电话网络的结构
3.1.2 电话网络组织和路由计划
3.1.3 电话网的节点设备
3.1.4 电话网的传输质量
3.2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3.2.1 ISDN的基本概念
3.2.2 ISDN的网络功能
3.2.3 用户-网络接口
3.2.4 ISDN的应用
习题
第4章 数据通信网
4.1 分组交换数据网
4.1.1 分组交换原理
4.1.2 分组交换数据网
4.1.3 X.25协议
4.2 数字数据网
4.2.1 DDN概述

4.2.2 DDN的工作原理
4.2.3 DDN的应用
4.3 帧中继(FR)网
4.3.1 帧中继
4.3.2 帧中继网络结构
4.3.3 帧中继网的应用
4.3.4 帧中继的组网技术
4.4 ATM网
4.4.1 ATM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4.4.2 ATM面临的挑战
4.5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4.5.1 B-ISDN的发展起因
4.5.2 B-ISDN与ISDN的差别
4.5.3 B-ISDN的体系结构
4.5.4 B-ISDN的业务应用
习题
第5章 移动通信网
5.1 GSM系统
5.1.1 GSM概述
5.1.2 GSM系统结构
5.1.3 GSM的控制和管理
5.2 GPRS
5.2.1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概述
5.2.2 GPRS的体系结构
5.3 CDMA系统
5.3.1 CDMA概述
5.3.2 CDMA的传输方式
5.3.3 CDMA的系统结构
5.4 无线市话系统
5.4.1 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标准
5.4.2 小灵通(PAS)系统组成
5.5 第三代移动通信
5.5.1 3G概述
5.5.2 cdma 2000
5.5.3 TD-SCDMA
5.5.4 WCDMA
习题
第6章 计算机网
6.1 计算机网的基本概念
6.1.1 计算机网的组成与分类
6.1.2 计算机网络协议
6.1.3 计算机网络设备及其配置
6.2 IPv6
6.2.1 IPv6简介
6.2.2 IPv6数据报格式
6.2.3 IPv6的地址结构
6.2.4 IPv4与IPv6的比较
习题
第7章 宽带IP网
7.1 体系结构
7.1.1 综合业务模型
7.1.2 区分业务模型
7.1.3 IP/ATM网络互连模型
7.1.4 标签交换与MPLS
7.1.5 IP/SDH和IP/DWDM
7.2 IP电话网
7.2.1 IP电话概述
7.2.2 基本工作原理
7.2.3 相关技术标准
7.2.4 IP电话的服务质量与发展前景
7.3 移动IP
7.3.1 移动IP的特点
7.3.2 移动IP的结构
7.3.3 移动性管理
7.4 宽带IP城域网
7.4.1 宽带IP城域网的主要应用
7.4.2 宽带IP城域网的分层结构
7.4.3 宽带IP城域网的组网技术
习题
第8章 智能网
8.1 智能网概述
8.1.1 智能网的产生
8.1.2 智能网的标准
8.1.3 智能网的结构
8.2 智能网的工作模式
8.3 智能网的概念模型
8.3.1 业务平面(SP)
8.3.2 全局功能平面(GFP)
8.3.3 分布功能平面(DFP)
8.3.4 物理平面(PP)
8.4 智能网的应用
8.4.1 INAP操作
8.4.2 被叫集中付费业务(800业务)
8.4.3 记账卡呼叫业务(300业务)
8.4.4 虚拟专用网业务(600业务)
8.4.5 个人通信业务(700)
习题
第9章 接入网
9.1 接入网的概念
9.1.1 接入网的定义与界定
9.1.2 接入网的模型
9.2 接入网的接口技术
9.2.1 接口类型
9.2.2 V5接口
9.3 接入网的分类
9.3.1 铜缆接入网
9.3.2 光纤接入网
9.3.3 以太网接入网
9.3.4 混合接入网(HFC)
9.3.5 无线接入网

9.4 综合布线系统
9.4.1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9.4.2 综合布线系统的安装
习题
第10章 电信支撑网
10.1 信令网
10.1.1 信令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0.1.2 用户线信令
10.1.3 No. 7信令系统
10.1.4 消息传递部分
10.1.5 电话用户部分
10.1.6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10.1.7 事务处理应用部分
10.1.8 综合业务数字网部分
10.2 同步网
10.2.1 同步网的概念
10.2.2 同步方法及方式
10.2.3 滑动对通信的影响及性能指标
10.2.4 同步网的时钟等级
10.3 管理网
10.3.1 TMN的概念
10.3.2 电信网络管理系统
10.3.3 传输网络管理
10.3.4 No.7信令网的监控与管理
10.3.5 同步网的网络监管系统
10.3.6 DDN网的网络管理
10.3.7 移动电话网网管系统
习题
第11章 下一代通信网络
11.1 NGN概述
11.1.1 关于NGN
11.1.2 NGN的特点
11.1.3 NGN结构
11.1.4 NGN的主要技术
11.1.5 NGN协议
11.2 软交换
11.2.1 基本要素
11.2.2 软交换的功能
11.2.3 软交换的网络结构
11.2.4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
11.2.5 软交换网络协议
11.3 NGN组网
11.3.1 传统网络向NGN发展
11.3.2 NGN的演进
习题
第12章 通信网互连
12.1 互连的基本概念
12.2 互连的基本形式
12.3 网络互连设备
12.4 三网合一
习题
……
序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通信网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通信网络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通信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通信网,它已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人类牛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信网由各种类型的网络组成,包括业务网、传送网和支撑网。通信网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正在研究和开发的下一代网络NGN为通信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通信网,在内容安排上注重文用性。全书共12章。第1章介绍现代通信网的类型,对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进行了综述,对现代通信网的未来发展进行r展望;第2章介绍传送网,对同步数字传输体系、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均做了详细介绍;第3章介绍电话网,包括PSTN电话网络和ISDN网络;第4章对数据通信网进行了介绍,主要内容有分组交换数据网、数字数据网、帧中继网、ATM组网等;第5章介绍移动通信网.对GSM系统、CDMA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进行了论述;第6章讲述计算机网,介绍了计算机网的基本概念、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以及计算机网络协议和计算机网的应用;第7章介绍宽带IP网.对宽带IP网的体系结构、IP电话网、移动IP进行了讨论;第8章介绍智能网.讨论了智能网的工作模式和概念模型,并介绍了智能网的应用;第9章介绍接入网技术,对V5接口、铜缆接入网、光纤接入网、以太网接入网、电话接入网、无线接入网进行了论述;第10章讨论了电信支撑网,对信令网、同步网、管理网做了详细说明;第11章讨论下一代通信网络(NGN)的问题,对NGN的特点和主要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软交换和NGN组网进行了介绍;第12章介绍通信网的互连形式和基本构成,同时对互连网络管理进行了说明。
文摘 (1)灵活的复用映射方式。由于SDH采用了同步复用方式和灵活的复用映射结构,使低阶信号和高阶信号的复用/解复用一次到位,大大简化了设备的处理过程,省去了大量的有关电路单元、跳线电缆和电接口数量,从而简化了运营与维护,改善了网络的业务透明性。
(2)兼容性好。SDH网不仅能与现有的PDH网实现完全兼容,即PDH的1.544Mbit/s和2.048Mhit/s两大体系(含三个地区性标准)在STM-1等级上获得统一,实现了数字传输体制上的世界性标准,同时还可容纳各种新的数字业务信号(如ATM信元、FDDI信号等),冈此SDH网具有完全的前向兼容性和后向兼容性。
(3)接口标准统一。由于SDH具有全世界统一的网络节点接口,并对各网络单元的光接口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从而使得任何网络单元在光路上得以互通,体现了横向兼容性。
(4)网络管理能力强。SDH的帧结构中安排了充足的开销比特,使网络的运行、维护、管理(OAM)能力大大加强。通过软件下载的方式,可实现对各网络单元的分布式管理,同时也便于新功能和新特性的及时开发与升级,促进了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和智能化设备的发展。
(5)先进的指针调整技术。虽然在理想情况下,SDH网络中的各网元都由统一的高精度基准钟定时,但由于在实际网络中,各网元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运营者,所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同步工作(同步岛)。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