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

2010-04-2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01787689/9787501787685 ·条形码:978750178768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 去商家看看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 去商家看看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01787689/9787501787685
·条形码:97875017876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内容分为:第—章 绪论;第二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一般原理;第三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历史与现状;第四章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特征与贷款定价;第五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型构建;第六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型的算例分析;第七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支持体系的完善;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目录
第—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信用社贷款定价的研究
三、国内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研究
四、国内关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篇章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本书创新点
三、本书的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贷款定价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一、宏观利率决定理论及其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二、农村金融相关理论及其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三、微观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第二节 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及其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一、成本加成模式
二、价格领导模式
三、客户盈利分析模式
四、对农信社贷款定价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改革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信社贷款利率(1953—1978)
二、农业银行管理下的农信社贷款利率(1978——1996)
三、农信社改革初期的贷款利率(1996——2003)
四、新一轮农信社改革中的贷款利率(2003)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现状
一、贷款定价的组织管理
二、贷款定价的模式分析
三、当前贷款利率水平
第三节 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贷款定价中存在的问题
二、贷款定价不足带来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特征与贷款定价
第一节 沉重的历史包袱影响贷款定价取向
第二节 落后的自身素质影响贷款定价能力
第三节 服务“三农”的经营目标影响定价努力
第四节 特殊的产权模式影响定价目标
第五节 高风险的客户群体影响定价模型选择
第六节 特殊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影响定价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贷款定价的目标与原则
一、定价目标
二、定价原则
第二节 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贷合约交易模型
二、贷款利率影响因素
第三节 贷款定价模式设计
第四节 定价模式各基础变量的计算
一、贷款风险溢价率的计算
二、贷款资金成本率的计算
三、贷款经营成本率的计算
四、贷款目标利润率的计算
五、综合调整点数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型的算例分析
第一节 模型应用的算例分析
一、贷款算例背景
二、贷款风险溢价率
三、贷款资金成本率
四、贷款经营成本率
五、贷款目标利润率和综合调整点数
第二节 农户和贷款特征变化下的贷款利率
一、算例背景介绍
二、贷款风险溢价率
三、贷款资金成本率与经营成本率
四、贷款目标利润率与综合调整点数
第三节 农村经济与农村信用社特征变化下的贷款利率
一、贷款算例背景
二、贷款风险溢价率与资金成本率
三、贷款经营成本率
四、贷款目标利润率和综合调整点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支持体系的完善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内部定价支持体系的完善
一、完善风险溢价率确定体系
二、科学确定资金成本率
三、完善经营成本率确定体系
四、合理确定目标利润率
五、有效确定综合调整变量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外部定价环境的优化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工作
二、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帮助和指导
三、构建统一协调的监管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序言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对农村信用社寄于厚望,并不断的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而努力。2003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为总体要求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使信用社轻装上阵,建立起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资产状况,扭转资本金不足及不良资产水平过高等状况,更好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专项票据的发行兑付和专项借款的逐批发放,向满足改革要求的全国29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提供了总额高达1700多亿元人民币的专项票据资金支持,也即大家所称的“花钱买机制”。
“花钱买机制”措施实施后不久,银监会发布了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农村信用社各方面的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似乎“买机制”的目标实现的很好。但各方面的情况表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营效果及各方面财务状况的改善,固然有内控制度不断完善等经营机制方面的原因。
文摘 一、贷款定价中存在的问题
1.贷款定价管理办法有形无实
按照人民银行文件(银发[2006]8号)要求,各县(市)级农村信用联社都制定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管理办法,确定了贷款定价的模式和利率的浮动方式,尽管有部分联社制定的定价管理办法比较详细,对贷款定价的领导部门、组织实施机构、定价流程和定价模式都有详细规定,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农村信用社仅仅照搬人民银行贷款定价模板,贷款定价管理办法缺乏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的考察,导致新制定的定价管理办法操作性差,无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而且在很多地方,虽然有了贷款定价管理办法,但这只不过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兑换央行票据的一个“空架子”而已,实际的贷款利率并没有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来确定,仍然采用旧的定价方式,在充分利用浮动政策的基础上,按照省联社的管理规定,结合以往的利率水平进行初略的计算后得到。据作者对湖南省某地区四个县(区)级农村信用联社的调查结果显示,四个信用联社都制定了文件形式的贷款定价管理办法,但其中只有wc县是按照此管理办法进行贷款利率定价,而其它三个区县的贷款利率仍然按照以前的方法确定。要么制定的定价管理办法不合理,要么定价管理办法没有得到应用,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管理有其形而无其实。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