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11167980/9787811167986 ·条形码:9787811167986 ·版本:第2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医学免疫学(第2版) |
 |
|
 |
医学免疫学(第2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11167980/9787811167986
·条形码:9787811167986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内容简介 《医学免疫学(第2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2006】9号文件,《医学免疫学》第二版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主要使用对象是全国医药院校五年制学生和临床医学本科七年制学生,也适用于从事相关医学研究的科技和医务工作者。据此,编者在教材编写上力求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尽可能使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能够满足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研究生入学考试所需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
编辑推荐 《医学免疫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概述
一、免疫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主要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和作用特点
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其过程
五、免疫应答异常及其所致的疾病
六、免疫学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
一、免疫学开创期(16—17世纪)
二、传统免疫学时期(18—20世纪初)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叶)
四、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
第三节 20世纪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贡献
第二章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一、抗原的异物性
二、抗原的特异性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理化性质
二、宿主因素
三、免疫方法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分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四、其他分类
第四节 超抗原、丝裂原和佐剂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及其主要功能
三、J链和分泌片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一、同种型
二、同种异型
三、独特型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主要功能
二、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第五节 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
一、免疫球蛋白胚系基因及其定位
二、人类Ig胚系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
三、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
第七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结构特点
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主要成员及其分布和识别的分子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补体的命名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三、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一、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
二、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过程
三、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
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节
一、血浆中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二、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一、溶茵和细胞溶解作用
二、调理作用
三、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四、炎症介质作用
五、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五节 补体系统缺陷与疾病
一、补体固有成分的缺陷
二、补体调节分子缺陷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
一、白细胞介素
二、干扰素
三、肿瘤坏死因子
四、集落刺激因子
五、趋化性细胞因子
六、生长因子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受体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一、理化特性
二、产生特点
三、作用特点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和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一、细胞因子异常与疾病
二、细胞因子在临床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第一节 HLA复合体及其产物
第二节 HLA-工类和Ⅱ类分子的结构
一、HLA-I类分子的结构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
第三节 HLA-I类和Ⅱ类分子表达特点及其分布和主要功能
一、HLA-I类和Ⅱ类分子的表达特点
二、HLA-工类和Ⅱ类分子的分布
三、HLA-I类和Ⅱ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第四节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一、单倍型遗传
二、多态性
三、连锁不平衡
第五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
二、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四、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五、HLA与法医学和亲子鉴定的关系
第七章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作用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二、胸腺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一、淋巴结
二、脾
三、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第八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一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二、体内屏障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一、吞噬细胞
二、树突状细胞
三、自然杀伤细胞
四、NKT细胞
五、细胞
六、B-1细胞
七、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第三节 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一、补体系统
二、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
三、抗茵肽及酶类物质
第四节 固有免疫应答
一、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九章 执行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
第一节 T淋巴细胞
一、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二、T淋巴细胞亚群
第二节 B淋巴细胞
一、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二、B淋巴细胞亚群
第三节 抗原提呈细胞
一、抗原提呈细胞
二、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概述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其活化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二、T细胞活化信号的产生
第三节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其与Th细胞的相互作用
一、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二、B细胞与Th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T细胞和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一、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二、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第五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第六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CD4+效应Th1细胞的形成及其主要的生物学作用
二、CD8+效应CTL细胞的形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第十一章 免疫耐受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试验
第二节 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
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
二、T、B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
第三节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二、机体因素
第四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一、中枢免疫耐受机制
二、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第五节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第十二章 免疫调节
第一节 抗原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一、抗原性质、剂量和免疫途径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二、抗原结构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三、高浓度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四、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介导的免疫调节
第二节 免疫细胞表面活化/抑制受体介导免疫调节作用
一、T细胞表面共刺激因子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
二、B细胞表面BCR和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
三、NK细胞表面调节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
第三节 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一、抗原提呈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二、辅助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调节作用
三、细胞毒性T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四、调节性T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五、NKT细胞和8T细胞对免疫应答自调节作用
第四节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T/B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第十三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三、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四、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五节 各类超敏反应比较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第十四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
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第十五章 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
三、联合免疫缺陷病
四、补体系统缺陷
五、吞噬细胞缺陷
第二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诱发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主要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三、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临床治疗原则
第十六章 移植免疫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二、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
三、诱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
四、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和识别机制
五、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六、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第十七章 肿瘤免疫
第一节 肿瘤抗原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
二、根据肿瘤抗原诱发和产生情况分类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一、适应性(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二、固有(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第三节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
第十八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第十九章 免疫学防治
参考书
附录 医学免疫学词汇中英文对照
……
序言 在教育部教育改革、提倡教材多元化的精神指导下,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国内多家医学院校于2003年出版了第1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材,受到了各医学院校师生的好评。为了反映最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医学进展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配合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的要求,2008年我们决定对原有的教材进行改版修订。
本次改版广泛收集了对上版教材的反馈意见,同时,在这次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吸收了较多院校的富有专业知识和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参加编写,不仅希望使这套教材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为更多的院校所使用,而且我们更希望通过教材这一“纽带”,增进校际间的沟通、交流和联系,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第2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材共32本,其中22本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紧密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西医综合”的考试要求,严格把握内容深浅度,突出“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继承和发扬原教材结构优点的基础上,修改不足之处,使新版教材更加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流畅。教材中增加了更多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总结性图表,这原是国外优秀教材的最大特点,但在本版我国自己编写的教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除了内容新颖、具有特色以外,在体例、印刷和装帧方面,我们力求做到有启发性又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本套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双双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编写第2版教材时,一些曾担任第1版主编的老教授由于年事已高,此次不再担任主编,但他们对改版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他们作出的贡献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套教材的出版凝聚了全体编者的心血,衷心希望她能在教材建设“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再次脱颖而出,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感谢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本次改版能够顺利完成。
尽管本套教材的编者都是多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但基于现有的水平,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欢迎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第二章 抗原
抗原(antigen,Ag)通常是指能与T、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诱导其活化产生免疫应答,即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同时又能在体内外与上述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抗原一般具备两种特性:④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系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诱导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的能力;②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系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能力。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如病原微生物和动物血清等;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hapten)或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如某些多糖和药物等简单小分子物质。半抗原单独作用无免疫原性,当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此种半抗原一载体复合物不仅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半抗原特异性抗体,也能刺激机体产生载体蛋白特异性抗体。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一、抗原的异物性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是非己大分子有机物质,即抗原具有异物性。一般情况下,抗原性异物免疫原性的强弱与宿主亲缘关系的远近有关,二者亲缘关系越远(异物性强),抗原对机体的免疫原性就越强;二者亲缘关系越近(异物性弱),抗原对机体的免疫原性就越弱,如鸡卵蛋白对哺乳动物是强抗原,对鸭则是弱抗原。免疫学中的“非己抗原性异物”不仅包括来自体外的非己抗原物质,如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和同种异体移植物;还包括某些结构改变的自身物质和胚胎期未与免疫细胞(未成熟T、B淋巴细胞)接触或充分接触的正常自身物质,如眼晶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精子等。在外伤或感染情况下,当上述正常自身物质释放后,即可被自身免疫系统视为“非己抗原性异物”而对其产生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