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双色版精编插图)
基本信息·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页码:3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204098477 ·条形码:97872040984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文韬武略(双色版精编插图) |
 |
|
 |
文韬武略(双色版精编插图)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页码:3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204098477
·条形码:97872040984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丛书
内容简介 《文韬武略(双色版精编插图)》包含《六韬》和《三略》。将《六韬》、《三略》合为一册,一方面是两书有“同源”的说法,另一方面二者在内容上确有相得益彰之处。《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
《六韬》的军事思想比较复杂,差不多先秦各家的军事思想在书中都有反映。书中最突出的是阴谋权术思想。
《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编辑推荐 《文韬武略(双色版精编插图)》:读国学经典,品传世文化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目录 文韬
卷一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卷四
军用第三十一
三阵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卷五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强敌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三阵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卷五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强敌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鸟云山兵第四十七
乌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卷六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武略
卷一
卷二
卷三
……
序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横贯五千年的岁月,铸就了华夏民族华赡沉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中华民族特有精神基因,它曾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古典文学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活在当代的人,享受着现代文明,也不免会物欲扰心,心智枯寂,那就不妨翻开古典文学,和那里潜伏着的各个时代、各种情境中的高明的灵魂,剪烛共语,倾诉生平。正是由这种人类精神上的穿透力,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文学体裁,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翻阅古典文学,就翻阅了人类精神优美而隽永的一面。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世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为了弘扬中国古典文化,我们精心制作了这套大型丛书,文章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我们增加了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的项目,并且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古版画作为插画,并配有图说,将插图与正文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双色图文的搭配,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希望这套书能让你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使你积累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同时使国学得到流传,得以弘扬光大。
文摘 插图:


文韬
卷一
文师第一
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舜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曰,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