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增订本)

2010-04-23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010079552/9787010079554 ·条形码:9787010079554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增订本) 去商家看看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增订本) 去商家看看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增订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010079552/9787010079554
·条形码:97870100795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价值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是价值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增订本)》通过导论、价值原理篇、学派取向篇、范畴系列篇、价值思维篇,系统论述了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儒墨法道四大家的价值论体系、传统哲学价值论的主要范畴和中国哲学的价值思维方式,从价值哲学维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全书立论新颖,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资料翔实,具有原创性,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要研究课题,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学术专著。
作者简介 赵馥洁,陕西省富平县人。现任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大陆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价值论研究室研究员(兼)。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价值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主要著作有:《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哲苑耘言》、《价值的历程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主编)、《中国儒学史》(主编之一)、《中国儒学百科全书》(参编)等。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成果奖20多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被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等称号。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增订本)》:从主体经验方面理解价值的本质
价值分类论
以“天”为本位的价值分类系列
中国传统“节欲”修养观的价值论意义
以理制欲论
价值追求与历史规律的融通
重义轻利论
德力论-道德与实力的权衡
中国哲学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合意识
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融通性特征
统合的形式
目录

卷首自题
导论
一 价值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
二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结构特征
三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四 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意义

价值原理篇
一 价值本质论
(一)从主体经验方面理解价值的本质
(二)从客体特性方面理解价值的本质
(三)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理解价值本质

二 价值分类论
(一)以“天”为本位的价值分类系列
(二)以地为本位的价值分类系列
(三)以人为本位的价值分类系列

三 价值评价论
(一)关于评价与认知的关系
(二)关于价值评价的标准
(三)关于价值评价的方式
(四)关于价值评价的主体

四 人类价值论

五 自然价值论

学派取向篇
一 儒家的道德价值论
(一)“天命”、“人性”的价值根据论
(二)“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论
(三)“义然后取”的价值选择论
(四)“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的价值理想论
(五)“人能弘道”的价值实现论

二 墨家的功利价值论
(一)“取法天志”的价值根据论
(二)“为功”、“利民”的价值取向论
(三)“利中取大,害中取小”的价值选择论
(四)“兼士”人格与“尚同”社会的价值理想论
(五)“赖力者生”的价值创造论

三 法家的权力价值论
(一)“因情”、“因道”、“因世”的价值根据论
(二)“尊君”、“重权”的价值取向论
(三)“功利尽举”的价值标准论
(四)“法术之士”和“法治”社会的价值理想论
(五)“尽力务功”的价值实现论

四 道家的自然价值论
(一)“道法自然”的价值根据论
(二)“有生于无”的价值形成论
(三)“物无贵贱”的价值标准论
(四)“贵夫无为”的价值取向论
(五)“至人”人格和“至德之世”的价值理想论
(六)“为道日损”的价值实现论

范畴系列篇
一 义利论——道义与利益的选择
(一)重义轻利论
(二)崇义非利论
(三)崇利简义论
(四)义利兼重论
(五)义利双弃论

二 德力论——道德与实力的权衡
(一)尚德轻力论
(二)全力凝德论
(三)义圣力暴论
(四)务力废德论
(五)德力具足论

三 义生论——道义与生命的比值
(一)舍生取义论
(二)贵生持义论
(三)义贵于生论
(四)弃义全生论
(五)轻义贵生论
(六)珍生务义论

四 德智论——道德与知识的评价
(一)“既仁且智”论
(二)“贤良圣智”论
(三)“绝圣弃智”论
(四)重智重才论
(五)“德识才学”论

五 理欲论——理性与物欲的取舍
(一)以理制欲论
(二)任理去欲论
(三)明理灭欲论
(四)理存于欲论
(五)节欲说
(六)无欲说
(七)纵欲说

六 公私论——公利与私利的估量
(一)公正无私论
(二)“道公不私”论
(三)“公法废私”论
(四)“天下为公”论
(五)“天理无私”论
(六)“合私成公”论

七 群己论——群体与个人的位置
(一)“群居和一”论
(二)“尚同”、“齐一”论
(三)“贵己”、“贵独”论
(四)“必兼不独”论
(五)“且任物情”论

八 天人论——自然与人的关系
(一)天人合一论
(二)“人与天一”论
……
价值思维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增订本后记
……
序言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发展着的历史科学,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更新,新的学术成果正不断地涌现出来。赵馥洁同志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即是一部富有新意的学术专著。
80年代以来,中华儿女的理论意趣不约而同地集中于文化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深沉的反思,有人对西方文化重新审度诠析,也有人专注于人的主体性问题,致力于人的价值和价值论的研究。这种普遍的、全新的文化现象,根源于神州大地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人们关注文化问题,旨在促进四化,振兴中华,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人类的新世纪重新展现自己的青春。
中华文化,鎏光溢彩,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潜移默化于炎黄子孙的繁衍变迁之中,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念是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部分,其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尤为深刻。我们民族的哲人,自古以来就觉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崇高地位,尊视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价值,反映的当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意义。历史上的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体所谋求的主体需要,内容不尽相同,这使得人们对价值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人类历史实践的共性,使人们似乎都以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为共同目标,但历史上人们对作为认识价值的“真”、道德价值的“善”、艺术价值的“美”的具体理解,却各有会心,各有见蔽。在中国,儒家重“义”轻“利”,墨家以“利”为“义”,道家尚“自然”,法家重“权势”,趣向有别,致使儒、墨、道、法诸家所认定的价值、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目标、价值选择均有所不同,不同的价值观在传统文化这一共同体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涵化。
文摘 插图:


自然价值,即自然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人的需要的满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类的创造,其次是自然的赋予。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人猿相揖别”,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人成为大自然的主宰,具有了崇高的价值地位。他不断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文化,建设文明,使自身不断发展,日益完善。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离开自然,也不会不依赖自然。大自然对于人类的价值是永存的。中国古代哲学,尽管高扬人的价值,但并不忽视自然的价值,而且认为自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南北朝时的何承天说,“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达生论》),极好地表达了中国古代哲人关于自然和人类并重的价值观念。
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价值论,不但内容丰富,而且颇有特色。哲学家们认为,自然的主要价值是:
1.“厚生”价值。自然界是人的生存环境,它能给人类提供广泛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这一点,古代哲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了。
后记 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拙著《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初版距今已十八年之久了。十八年间,世事变迁,学术演进,使人颇有今昔之感。
李白诗云:“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顾1991年,该书初次面世之时,中国学界对哲学价值论的研究,方兴未艾。作为第一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学术专著,出版后受到哲学界特别是价值哲学界和中国哲学史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199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曾专门就该成果发《成果要报》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通报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学术观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人文杂志》、《管子学刊》、《理论导刊》等全国14家报刊杂志发表了报道和书评。张岱年、萧箑父、李锦全、李德永、周桂钿等中哲史专家都高度评价了该成果“开拓创新”、“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张岱年先生还多次来信鼓励。该书1994年获陕西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获首届中国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十多年来,很多著作、论文都署名引用了该书的学术观点,一些中国哲学史学科点也将该书列为研究生的重要阅读著作。但我自知,这些都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该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况且,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价值论、价值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发掘。
对一个学者来说,必须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继续开拓,不断推进,才会保持学术上的生命活力。于是,我在两个方面进行深化研究,一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传统价值观的演变历程,这方面的成果,凝结成了《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一书,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二是探索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思维方式,这方面的心得,相继写成了多篇论文发表。由于这部分成果属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理论领域,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再版时,我将其予以修改、充实作为该书的“价值思维篇”。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