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创造性研究手册

2010-04-22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页码:555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3月 ·ISBN:7540836296 ·条形码:97875408362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创造性研究手册 去商家看看
创造性研究手册 去商家看看

 创造性研究手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页码:555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3月
·ISBN:7540836296
·条形码:97875408362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创造性研究手册》是作者经过长期思考,在综合国内外心理学界有关创造性研究的大量最新成果基础上写成的。全书由总论篇、方法篇、内部系统篇、外部系统篇和实践运用篇5部分组成。总论篇概括阐述了人们对创造性的本质认识及其研究历史。方法篇详细介绍了在创造性研究中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第三、四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分别阐述了创造性的个体素质和社会环境因素。实践运用篇则着重介绍了实践领域中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研究手册》为创造性研究工作提供了全面翔实的资料。创造性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创造性研究手册》可供创造性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张庆林,江苏扬州人。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兼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担任《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他面向基础教育,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致力于知识学习和思维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些年来,共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20部。
R·J·斯腾伯格(R·J·Sternberg),1972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75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美国科学与艺术院的荣誉委员,美国心理学会现任主席。被《科学文摘》评为全美前100位科学家之一,也曾被认为是美国40岁以下杰出人才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智力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已累计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800余篇。
编辑推荐 《创造性研究手册》为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总论篇
第一章 创造性概述
第一节 创造性的本质
第二节 创造性的内系统
第三节 创造性的外系统

第二章 创造性研究历史回顾
第一节 创造性研究简史
第二节 当代创造性研究范型

研究方法篇
第三章 创造性的测量研究法
第一节 创造性测量法简介
第二节 常用创造性测量工具
第三节 创造性测量法简评

第四章 创造性的实验研究法
第一节 实验研究法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准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法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第四节 实验研究法简评

第五章 创造性的个案研究法
第一节 个案研究法概述
第二节 个案研究的程序和内容
第三节 个案研究法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四节 个案研究法简评

第六章 创造性的历史文献研究法
第一节 历史文献法简介
第二节 常用历史文献分析技术
第三节 历史文献法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四节 历史文献法简评

第七章 创造性的计算机研究方法
第一节 创造性的计算机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节 创造性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内部系统篇
第八章 创造性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创造性的种系发生
第二节 脑的基本结构功能与创造性
第三节 创造性微观生理基础的研究

第九章 创造性的知识基础
第一节 知识和创造性关系的张力观
第二节 知识和创造性关系的地基观
第三节 知识和创造性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第十章 创造性的认知基础
第一节 创造性认知的生成一探索模型
第二节 生成一探索模型的实验
第三节 创造性问题解决的三重搜索模型
第四节 顿悟的认知机制研究

第十一章 创造性的人格基础
第一节 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
第二节 创造性人格的一致性问题
第三节 创造性学生的人格特征

第十二章 创造性的动力基础
第一节 关于动机和创造性的早期观点
第二节 创造性与内部动机
第三节 创造性与外部动机
第四节 理论运用与未来研究展望

外部系统篇
第十三章 创造性发展的家庭和教育因素
第一节 家庭因素对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因素对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第十四章 创造性的群体组织因素
第一节 组织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
第二节 创造性理论在组织中的应用
第三节 提高组织创造性的方法

第十五章 创造性的社会文化因素
第一节 影响创造性的社会文化因素
第二节 创造性观念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实践运用篇
第十六章 科技发明中的创造性
第一节 影响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因素
第二节 科技创造技法
第三节 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培养

第十七章 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
第一节 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认知
第二节 文艺领域中的创造性人格
第三节 文艺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与培养

第十八章 经营管理中的创造性
第一节 企业创造性潜能开发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经营管理中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第三节 提高管理绩效的措施

第十九章 创造性教育
第一节 阻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创造性教学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
序言 创造性(creativity),亦称创造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大力推进对创造性的基础研究是由它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心理学自身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价值所决定的。
重视创造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造史。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总是在不断追求着新的理想,开拓着新的生活,实现着新的价值。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创造。创造性的萌发、成熟与飞跃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不断前进的动力。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已创造出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创造是人类的特质,人才的标志;它既是严肃而崇高的事业,又是艰苦而紧张的工作。对创造的追求是一切人类文明的缔造者的共同目标。可以说人类对自身创造性的开发程度决定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正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所说,“我们在享受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力图通过最大限度地培养、开发国民的创造潜质,将其内在的创造性外化为创造产物,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由此,有关创造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文摘 插图:


首先,早期教育具有积极作用。早期教育并非一个人最终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保证,但研究表明它有助于这种可能性。个体须在早期经历长时间集中训练才能达到专家水平,在音乐、数学、围棋领域,无一例外只有在儿童期是神童或接近神童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就。有些人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有创造性,但儿童期不是神童是有原因的,因为一些能力比另一些能力容易外显,容易被人注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或有较高哲学理解力的早熟儿童在童年期时被辨认出来是困难的。结果,这种儿童被称为天才的可能性相对减少。注意到这点,把爱因斯坦个案放在神童之列就合理了。在青少年时爱因斯坦所读的书、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了在那个年龄他具备特别的科学理解力和天赋。有些领域早期学习和成年后的成就之间的联系不像音乐和数学那样直接。以文学为例,创造性成就并不依靠早期的特别知识和技能,它要求个体具有“丰富想象力、知识、良好的语言”等等,而没有固定的一套特别训练,但这不等于说有成就的作家没有享受早期经验。大多数小说家报告说他们在童年花了许多时间阅读,许多人描述了他们幼年讲故事的乐趣。作为一种对比,小说家和剧作家的早期生活更多样化。早期环境所提供的刺激并不是取得有创造性成就的必然条件,但却是有益条件。从这一点上说,学习的机会越多就越能获得新技巧和拓宽知识面,创造性发展就越充分。有大量经验证据证实早期刺激和鼓励学习的价值。一些专家认为,刺激程度才是主要的,支持性鼓励是第二位的非关键性因素。豪(1990)认为支持性和刺激程度是早期环境必需的因素。
热点排行